文/蔡毅
一支钢笔的经济发展史
文/蔡毅
小小一支钢笔,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品牌和传统工艺在时代经济浪潮中前行的历史。
“日前,一篇《中国钢笔大王之痛:曾经资产超7亿,如今抵不上上海一套房》的帖子刷屏。英雄金笔,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国产名牌,由于市场萎缩而逐渐边缘化,几乎到了被人们遗忘的地步。读着这样的报道,难免令人唏嘘。”新华网转发的一篇文章如是说。
上海作为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模范城市”,曾经集中了国内一批优秀的轻工业名牌产品,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蜜蜂牌缝纫机,甚至周立波在清口表演中提到的乐口福饮料,都曾经让天南海北的中国人津津乐道,英雄金笔当然也在这个行列之中。
但是,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后,这些“Made in Shanghai”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危机,有的品牌目前已经销声匿迹。
文章认为,在上海众多传统品牌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英雄应该是成功的。英雄从昔日“钢笔大王”的辉煌中走了出来,在转型的同时又为传统产品开发出了新的市场,总结其这方面走过的道路,可以为当下的国企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这篇题为《“钢笔大王”可为国企改革借鉴》的文章评论说,如果企业因循守旧、无视市场发展变化,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企业更应该做的就是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创新。市场变了,“钢笔大王”只有跟着市场求变、求新,才能在新的市场条件下重塑其生命。
评论终归是评论,那些论点需要更多的论据来支持。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英雄钢笔经济发展史的众多细节。
你还记得华孚钢笔吗?它艰苦创业,艰难生存,是民族工业引进国外产品、加入世界工业竞争的一个范例。
华孚钢笔是英雄钢笔的前身。要是从1931年开厂的华孚金笔厂论起,英雄钢笔厂已经有了85年的历史。
《中国制笔》杂志创办人徐正元,担任过原上海永生金笔厂副厂长,写过一篇《当代中国制笔工业发展史的回忆录》。他描述说,外国钢笔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但那时是蘸水写字,使用起来并不方便,直到1930年左右,自来水笔大量应用,才代替毛笔成为中国人的书写工具。鲁迅先生就说过,连笔墨也乞灵于外国,那当然是不行的,“所以与其劝人莫用钢笔和墨水,倒不如自己来造墨水和钢笔。”国内投资者看到外货钢笔输入有利可图,又看到“抵制外货”运动兴起,抱着试探心情开始设厂。
国内的钢笔生产厂家中,第一家开设的是国益笔厂,资本仅5000银元,开厂后就因资金不足而搁浅。第二家开设的是关勒铭笔厂,虽属华侨资本,资本额号称15万银元,但大部分花在高价购进设备上面,回国经营后即告周转失灵,陷入困境。
外货倾销压力强大,更是行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关勒铭笔厂以每支9角9分,附送墨水一瓶的方式推销,也敌不过日货五六角甚至于二三角一支的低价钢笔。
紧接着华孚金笔厂创建,开厂时只有三间瓦房,全部工厂不到60平方米,投入资金1.5万银元,另有为其3倍的资金用于周转。该厂雇拥两个日本技师,有开槽、抛光、轧片、开缝等齐全设备。由于创办人周荆庭有从事商业的经验,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和心理,产品主要以青年学生为对象,再加上有商业资本作后盾,办厂后处境比关勒铭厂好。1933年和1935年,华孚生产的金笔被评为全国优等产品奖。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历程。华孚金笔厂曾历经5次解散,5次迁移。1937年部分厂房被侵华日军炸毁,第二年才恢复生产。
据有关资料介绍,1947年5月,华孚厂改组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3亿元(当时币制),职工有142人。该年6月,经理周荆庭赶赴美国作技术考察,在美预订了无芯磨床、笔尖甩头车、轧片车、软轴车床及氢气烊金电炉等先进设备。
1949年,国产钢笔(含金笔)产量接近1500万支。此时,华孚金笔厂建厂18年,产量与质量占优,为中国最大制笔厂。
国产品的质量能否赶上世界名牌?英雄100号钢笔以师夷长技的实干精神,追赶美国的派克钢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52年,华孚金笔厂公私合营。1966年又成为国营英雄金笔厂。
其间的1958年1月8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报道,标题是《英雄金笔的英雄气概——二至四年要赶上美国》。同年,上海还拍摄了剧情片《英雄赶派克》,反映了工厂职工赶超国际名牌产品的情景。
美国派克笔是钢笔的鼻祖。华孚金笔人以“师夷长技”的实干精神,掀起追赶“派克”的热潮,目标是顶尖的“派克51”。他们的新笔型取名为“英雄100”,含义是“100分的英雄”。其测试指标有12项,包括抗漏、圆滑度、间歇书写、减压、耐高温、耐寒等,据说英雄100号有11项赶上和超过了“派克51”。
到了1978年,能在英雄金笔厂上班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厂里配备有四五辆接送员工上下班的两节车厢公交车,被形容为“巨龙车”,这在当时可谓福利丰厚,令其他厂工人羡慕不已。
1980年前后。在蓝色涤卡上衣的口袋中插一支英雄钢笔,是知识分子和干部的代表性打扮。英雄钢笔更属于“奢侈品”,是馈赠亲友的时髦礼物。
1992年10月,上海英雄股份有限公司被批准发行A股股票1680万股,同年12月,英雄又在深圳举行B股推介会和记者招待会。1993年8月20日英雄召开创立大会暨首届股东大会。4天之后,英雄的B股股票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一时间,在上海滩的企业中,英雄金笔厂风光无二,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这支笔还见证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大事件。
如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声明、中国首次APEC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均由“英雄”签署完成,并多次作为国礼款赠国际友好国度首脑和运动健儿。
不仅拥有“英雄”的中国驰名商标,在鼎盛时期,英雄产品占有率接近市场总和的70%,更是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到了鼎盛时期就会衰落吗?英雄钢笔告诉你,保持一个名牌产品并不容易,坐享其成会前功尽弃,但在没落之后也可能再创辉煌钢笔是一种载有文化意义的收藏品。有些藏家评论说,1960年代的英雄100质量最好,那种绵软略带阻尼的顺滑感真是妙不可言。1980年以后的英雄100做工退步明显,赶不上先前的质量。他们觉得英雄笔在“文革”中受了伤害。这种解释接近于民间观点。而接近官方的观点认为,随着电子产品和中性笔的普及,钢笔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少,英雄钢笔的主业也由此不断萎缩。因为“书写革命”的出现,这个市场只能是小众的,要想恢复到以往的辉煌,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民间观点就会追问,你可以说是大家都用圆珠笔和中性笔了,但是为什么万宝龙、派克、凌美这些国外品牌销量却逐年递增,价格死贵,国人却趋之若鹜呢?这里就没有英雄自身的原因吗?比如,从英雄100复制派克51开始,几乎所有的型号都找得到山寨的影子。除此之外,多年没有更新生产线,甚至连模具都没有维护,造成市场上的英雄钢笔质量参差不齐。
2012年11月,《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题为《商院案例:“英雄”钢笔的没落》的报道文章说,曾经的钢笔大佬日前已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以250万元的价格转让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49%股权。
报道说,2011年,英雄营业收入约合3779万元,同比下降13.09%,净利润亏损472万元,同比下降近200%。截止到2012年7月31日的资产评估价值,英雄的总资产约为2498万元,净资产为208万元。而查其1996年的半年财报,发现英雄当时的总资产7.03亿元,净资产高达3.72亿元。这就是说,16年过后,其资产总价和净资产分别萎缩了竟有30倍和150倍之多。
英雄股份一名管理层人士告诉媒体,从1999年开始,英雄的主营业务便开始出现亏损,到2000年英雄公司靠年底突击变卖资产,才得以扭亏为盈。2001年左右,英雄由于业绩下滑严重,不得不退出资本市场。
“英雄的经营管理方式始终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样子,用那样的经营方式去适应21世纪的市场竞争节奏,显然无法生存。”该管理层人士表示说,英雄也曾尝试过自救转型,然而由于体制和经营管理的原因,最终都无一成功,“因为老国企的体制关系,里面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缘由。”
英雄的销售模式陈旧。而英雄的那些联营厂,现在个个都活得挺好,因为他们是民营老板主导的,机制活,执行力强。
英雄也想学派克走高端路线,但后来失败。
英雄还尝试过多元化的投资自救,其中一部分是应上海市政府的要求,出资整合上海市的很多文具、办公类企业,包括打字机厂、礼品厂等等。同时,也跨界做过厨卫项目,从德国、意大利引进整条的流水线,耗资巨大,但最终功败垂成,项目整体报废。
到了2016年夏天,有《中国钢笔大王之痛:曾经资产超7亿,如今抵不上上海一套房》的长篇文章刷屏。文章感叹,英雄钢笔历经85年风雨,惨淡收场。它是最伟大的民族品牌,也是最没落的国有企业。
2016年6月13日,《新民晚报》以《85载“英雄”本色不减,“国民钢笔”要做“世界名牌”》为题报道说,大名鼎鼎的民族品牌英雄钢笔,迎来了85岁的生日。几年前网上曾疯传“将要倒闭”的英雄钢笔,在转型中谋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如今不仅活得好好的,去年还突破经营下滑的困境,实现了33%的年增长。2016年1至5月,英雄集团与英雄金笔厂又分别实现同比12.13%和26.17%的增长。
怎样才能重回英雄本色,这值得关注。小小一支钢笔,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品牌和传统工艺在时代经济浪潮中前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