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木·乌斯满(新疆财经大学体育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审视与思考
□乌拉木·乌斯满(新疆财经大学体育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构成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也势必要开展全面化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还要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构建相应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主要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审视与思考。解析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审视了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思考了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如何发展,提出笔者个人建议,旨在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培养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一定力量。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审视思考构建
20世纪80年代至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也逐渐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所谓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特定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中为实现特定体育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有效教学活动的框架与结构。体育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不同意味着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审视与思考,分析其结构、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由许多要素组建而成,这些要素有教学条件、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法、课程教材、学法、教师和学生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归根到底就是整合、优化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由三个互相关联的内容构成(见图1)。第一部分——教学指导思想,主要由体育教学理论内容与教学目标构成;第二部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体系;第三部分——教学条件,即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部分,主要包含教师素质与教学设施等。
图1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包含的三个互相关联的内容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演变而来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笔者对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审视。
2.1、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够重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呈现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从宏观上来看,由于体育教育重要性战略性认识的不足,导致体育资源在投入上缺少长效机制,而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同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化,从而表现为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普通院校同重点院校存在体育教学水平的差异性等问题;从微观上来讲,体育教育与体育成绩对于非体育专业院校而言,在提升高校综合排名上不存在明显的贡献,导致高校内对于体育教育投入的内生激励机制很难形成和加强,主要表现在高校不能给予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足够的支持,体育锻炼与体育知识学习的时间被严重挤压等现象,特别是许多高校完全取消了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
2.2、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需要创新
高校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由此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过于重视体育实践,而忽视体育理论的重要性,尤其是体育保健与体育康复训练等体育知识;(2)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例如,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与意志力培养存在一定促进作用的教学内容——体育拓展训练等没有列入体育教学内容中;(3)从体育教学形式上来看,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主动教授,学生被动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授形式一般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学习、模仿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提高与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难形成良性的互动,进而给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阻碍。
2.3、体育教学目标设置需要丰富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其中体育素质是一个由四个方面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分别是体育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终身体育能力,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只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体育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与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则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夯实建立良好基础,尤其是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校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还能够使他们在校外也保持自觉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意识。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高校在设置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体系时往往将学生身体素质的符合性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在体育教学开展中主要以身体锻炼为主,并没有一个以综合体育素质提升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实践活动。
2.4、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评价结果未能有效利用
(1)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在设置上比较单一,例如,从学生评价方面来讲,当前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评判依据主要是学生的体育运动指标是否达到相关标准,未能有效评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只是评判了结果;从教师评价方面来讲,当前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过度强调教师论文发表数量、项目承担级别等问题,而忽视学生体育素质提升这一体育教学目标;从课程建设评价上来讲,当前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在判定课程建设水平高低时主要将师生比例、体育场馆数量等定量化的指标作为依据,没有做出关于教学资源合理性配置的客观评价。
(2)评价结果未能有效利用。
体育教学评价的真正意义是发现优点与不足,从而通过鼓励、鞭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体育素质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现阶段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工作往往只是拘泥于形式,没有将评价结果反馈、奖惩制度等纳入其中的配套机制,从而导致体育教学评价很难发挥实质意义上的作用。
(3)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制定的核心所在,明确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方向,并且对正确方向时刻把握,从而完成其最初目标。伴随新课程理念的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也需要对新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贯彻,进而形成相对应的新教育模式。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不断转变意味着体育教学需要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而“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等体育教学思想的出现就是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而新理念的出现则促使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断更新。
3.1、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思想理念,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现行的每种体育教学模式,在构建的过程中始终都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发展、快乐与合作,都只是一种表面载体,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最终目的都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为主。
由体育课程的本质意义上来讲,“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能够更好地诠释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法、课程评价时,都应该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强调出来。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再按照组织教法与教材的特点,自然、适时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教育活动。
3.2、体育教学方法与形式灵活多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被动执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因此,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中,教师应是主动的建设者与决策者,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体育教学过程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使学生的个体需要得到满足,自我选择得到尊重,享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自定目标、自我评价,并逐步对其自学自练、创造性思维及相应的体育能力进行培养。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条件,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网络教学中,不再只是对教师编写教材。在网络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能够对课件内容自由浏览,而且能够利用网上的教师答疑、课程讨论等手段实现问题的及时讨论,而这样的互动过程为师生共同编写教材创造可能,通过教材的共同编写,学生的问题和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大大提高其参与感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3.3、体育教学目标多元化发展,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体育改革的加速推进,意味着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下,体育教学目标也注定多元化发展。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得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还要使他们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得到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单纯的“课程目标”,还要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3.4、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强调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方式上要从单一的定量或定性转变成定量和定性的综合,不仅要重视他人评价,还要对自我评价给予重视,将他评和自评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内容上要从单一的对学生评价转变为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单一的评价学生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评价体系的革新,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更好教学效果的获得。
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审视可知,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体育教育的认识;(2)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需要创新;(3)体育教学目标设置需要丰富;(4)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评价结果未能有效利用。为了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构建新体育教学模式时应该将本校的教学环境、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和学生整体素质等因素作为参考依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出切实可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1)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思想理念,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2)体育教学方法与形式灵活多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3)体育教学目标多元化发展,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4)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强调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1]郑旭东.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7,26(5).
[2]李剑,杨继星.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审视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1).
[3]王玲.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全面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2,(2).
[4]李德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J].滨州学院学报,2008,24(3).
[5]雷继红,贾进社.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
[6]靳平.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1).
[7]朱继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5(8).
[8]魏勇.普通髙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
[9]王安平.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4).
[10]刘旻航,孙庆祝,付玉坤.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J].体育科学,2006,26(10).
G807
A
1006-8902-(2017)-07-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