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高妍蕊
中期“成绩单”:经济稳中向好,改革仍待落地
本刊记者 高妍蕊
7月17日,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的各项重要数据出炉。GDP同比增长6.9%,超出很多人的预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下一步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巩固扩大稳中向好态势,更好地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从“挖掘机指数”入手得出结论,“综合上半年挖掘机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和进出口等多方面综合观察,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亮点正日趋明显。”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向《中国发展观察》记者分析,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有三大特点:首先是稳中有进,其次是结构优化,最后是步入复苏轨道。从消费方面来看,消费依然增长比较强劲,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消费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我国经济运行中服务业主导、消费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初显。在投资方面,从挖掘机指数来看,上半年挖掘机同比增长超过110%,显示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强劲,在政府与社会资本(PPP)的共同努力和拉动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左右,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提高,实体经济活力增强,投资保持较强增长态势成为突出特点,以内蒙古为例,未来三年投资在包括基础设施、新能源等七大领域的资金就将超过2000亿元,改变内蒙古不通高铁的历史。从出口方面来看,由于国际形势趋好,对外出口额和进口额呈现共同增加的态势,在外需回暖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速首次实现转正,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其次,“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经济增长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比如贵州就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在大数据和大生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面。从供给侧来说,结构改革效果明显,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企业去产能、去杠杆、调结构。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取得重要成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国产业发展注入科技新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认为,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呈现四大亮点:第一,物价水平持续稳定。自2016年10月份以来,PPI持续攀升。加上前期房地产价格过高对房租的传导逐步显现,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结构性改革推动服务业价格上涨等因素,年初时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预期2017年的CPI将高于2016年,经济将呈现出温和通胀的态势。从上半年实际运行效果来看,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6月份,同比上涨1.5%,这表明物价水平保持稳定。
第二,工业生产持续向好。2017年上半年制造业PMI均值为51.5%,高于去年同期1.7个百分点。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工业生产正在从谷底回升,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加大。
第三,服务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对就业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加。2017年上半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值为54.6%,高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看,我国服务业对就业增长仍发挥着绝对主力的作用。
第四,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1-6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1073亿元,同比增长33.4%。自2014年以来,我国网上零售额逐年下降,到2016年下降为26.2%。专家普遍预期2017年网上零售额增长率在25%左右,从上半年的数据看,增长率远远超出了预期。分享经济、O2O、众包等各类商业模式创新持续壮大,数字经济增长潜力十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向记者说,“今年的经济运行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一季度经济增速达到6.9%。二季度,由于采取措施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企业补库存告一段落等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出现放缓迹象。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企业盈利持续改善、市场信心稳定,经济运行比较平稳。下半年,随着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政策持续发力,再考虑基数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全年经济运行将保持‘前高后低’的态势。”
王文说,“双创”两周年来,我国经济已经由工业制造业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服务业作为火车头来拉动经济增长,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超过了50%,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正在加快步伐。
总之,上半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经济运行整体上表现出供需两旺的态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效果明显。物价稳定,就业率维持正常水平。与过去相比,我国不再采取激进的刺激措施,而是重点从供给端找问题,解决突出矛盾和深层次结构问题。不管是挖掘机指数、制造业经理采购人指数还是净出口数据都显示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大成果,制造业回暖。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布局进一步完善。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问题犹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局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泡沫风险、影子银行等风险值得关注。”王文坦言。
李勇坚分析称,第一,金融业面临着失速的风险。我国金融业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到2016年时,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8.4%,其比重超过美国、日本等多数发达国家,仅次于以金融业和航运业为经济支柱的新加坡。金融业利润占比亦远超美国。金融业对近几年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2016年为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源于房地产(与金融密切相关)、投资(与金融直接相关)、汽车、金融等。在金融业面临着失速风险的情况下,将对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从调查数据来看,资金脱实向虚的情况仍然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增强。
第二,部分行业经营情况仍不理想。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PMI连续位于临界点以下,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原材料上涨的动力消减,部分相关行业的增长不可持续。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但是,这种上涨的动力已明显不足。
第三,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严重。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仍未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等资源型省份虽然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刺激下,经济增速表现不错,但是,长期转型的动力仍未形成。
第四,利益格局固化,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较为困难。从近几年来看,虽然在中央层面出台了很多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效果。从政府部门的监管来看,监管体系对于新经济不适应的情况仍然存在。
王文补充道,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也是一大挑战,过去低效产能曾给环境带来巨大负担。此外,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困扰中国。
在王文看来,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好转,但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例如减税降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为市场主体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应对近年来金融系统暴露的风险,助力金融系统去杠杆。另一方面也是受美国持续加息的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收紧和转向,也令中国人民银行被迫紧缩银根,才不至于对实体经济造成过分冲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戴慧进而说,美国和欧洲央行“缩表”可能通过外溢效应对我国利率、汇率、经济产生冲击。今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复苏和较好的就业情况、34家大型银行通过第一阶段年度压力测试。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后再次公开表态将进行“缩表”。欧洲央行近日也已表示明年将退出QE政策。未来美欧货币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导致资本回流美欧,对我国汇率产生冲击,可能推动我国实际利率上行,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系列影响。此外,美欧新技术革命仍然走在前沿,必然吸引全球资本流入。如果我国不注重改善投资环境、创新环境,吸收外资方面也可能受到影响,并影响贸易长期发展。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态势,结构优化态势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现。从中长期视角看,受发展阶段变化、发展模式转型、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仍处在深刻的转型过程之中。张俊伟指出,去年以来出现的经济运行“企稳”“探底”态势,只是经济从“高速增长”向“常态增长”转换过程中的一个平台期,是暂时性的均衡状态。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具体如:地方政府偿债压力的来临,地方财政可用于PPP补贴的额度逐步消耗,影子银行违规借贷风险的爆发,房地产市场调整力度加大导致部分房地产企业破产以及居民财富效应消失等,我国经济运行可能会在明年下半年走出平台期,出现增速明显回调的现象。
他继而表示,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风险事件的处置和应对。整顿影子银行业务、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将对特定行业(如房地产、私募基金)、特定企业(高负债的平台公司、业务多元化的民营明星公司)带来严重冲击,一些风险较大的企业将出现无法兑付债务乃至破产的局面,并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冲击。
二是积极谋划下一步改革,推动改革措施落地。近年来中央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如何全面贯彻实施便成为突出的现实挑战,这也是改革进入“施工期”后需要严肃面对的问题。应当依托对关键领域改革(如财政、金融、PPP、放管服等)的系统评估,积极谋划下一步改革,如政府机构改革、激活人大对基层政府的监督、扩大社会中介机构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等,以加快重大改革措施“落地”的步伐。
三是未雨绸缪,对土地财政转型开展系统设计。开征房产税、推动土地财政转型是明确的发展方向。但是,高房价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高房价所产生的财富效应,是当前推动居民消费升级、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对于房产税改革乃至重构地方收入体系,必须做全面而系统的事前设计,以确保操作上的慎重与周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动荡。
戴慧说,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周期性复苏,在美欧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趋紧的外溢作用下,我国货币政策可能会有所调整,但考虑到复苏的脆弱性和与金融监管措施的协调,货币政策稳健性仍是主基调。近两年财政政策从扩大支出、增加赤字、减税降费的内容看,一直是积极和刺激为主,其中包括地方政府投资模式向PPP转型后杠杆有所提高的情况。未来两年,考虑到财政收入增速回升一般自然相随的财政支出增速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周期中所处的阶段,我国财政政策不宜再继续扩大赤字式的刺激型,而需为财政收支跨期平衡、为“雨天”的宏观调控政策留下预备空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基调,至略偏稳健型,减小赤字,但保留降费和减税政策,使税费政策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长期经济发展,包括增强创新、绿色、包容性发展动力。
下一步工作如何做?具体来讲,李勇坚认为,第一,需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尤其是需要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在二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因此,政策的精细度需要加强,灵活性也要相应增加。第二,实质性推进结构性改革,要大力推进国企、财税、金融、市场准入、知识产权、政府监管体系等领域的改革。只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国才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第三,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的环境。尤其是在一些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方面,需要制订出更为灵活的监管框架。第四,积极推进互联网在生产领域的渗透与应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成就主要在消费端,互联网对生产端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未来要加强此方面的工作。第五,根据区域发展状况,制订出更加有效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
戴慧强调,一是建立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不仅需要通过供给端政策,包括增加土地供应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供给,以及城市规划改革、土地市场化改革;而且需要通过推进土地出让金和房产税改革,改变土地财政的内在激励,提高持有和继承环节的税收,并通过不动产登记联网促进阳光化,降低土地增值税,而不是通过近年来反复使用的单纯限购限贷政策。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的形成对我国经济的脱虚向实、降低因不动产差异拉大的财富差距和不平等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建设雄安新区。坚持绿色和谐创新理念,打造新区,并带动京津冀发展。三是促进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建立自由包容开放、激励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小“硅谷”。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软科学创新、制度创新,迎接第四次技术革命机遇。四是促进教育养老等消费性服务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五是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改革、社保体系改革,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王文则认为,未来仍需加紧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低碳发展,通过“三去一降一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李勇坚补充强调,在宏观调控方面应该将真正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结合起来。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盯着就业,防范大规模失业风险作为经济增长的底线,实事求是地评估经济增长的需要与可能,而非单纯盯着GDP的增长率。由于中国经济在今年可能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况,因此,要增加政策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