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铎,梁亚军,艾先涛,郑巨云,龚照龙,李雪源,詹有俊,庄生仁*
(1.新疆农业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2.甘肃省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酒泉 735000)
早熟、抗病棉花新棉3号选育与栽培技术
王俊铎1,梁亚军1,艾先涛1,郑巨云1,龚照龙1,李雪源1,詹有俊2,庄生仁2*
(1.新疆农业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2.甘肃省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酒泉 735000)
新棉3号是2016年12月通过甘肃省审定的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种。概述了新棉3号的亲本特点、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适宜区域,总结了栽培技术要点。
棉花;早熟;新棉3号;选育;栽培技术
新棉3号是新疆农业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甘肃省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在枯萎病、黄萎病混生重病田内全程定向培育而成的早熟、抗病、丰产、优质棉花品种[1]。
新棉3号组合为[(新陆早12号[2]×石远321[3])F1×新陆中9号[4]]F1×中棉所35[5]。
2002年以优质、丰产、高抗黄萎病的新陆早12号与高产、优质、多抗的石远321人工去雄杂交配制组合。2002年冬季在海南南繁加代,并以F1与中早熟、大铃、陆地型长绒棉品种新陆中9号。2003年在新疆以[(新陆早12号×石远321)F1×新陆中9号]F1为母本,丰产、优质、多抗的中棉所35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2004-2010年在新疆与海南对衣分、铃重、纤维长度和早熟性等进行考察,选育出早熟、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新棉3号。2011-2012年参加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新品系比较试验,同时送石河子大学做抗病性鉴定。2013-2014年参加甘肃省棉花新品种(系)区域试验,2015年参加甘肃省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与多点示范。2016年12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棉20170001。
2.1 农艺性状
新棉3号属早熟陆地棉常规品种。在新疆,植株塔形,茎秆紫红色、茸毛较少,茎秆和叶柄有腺体,Ⅱ式果枝。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浅、缺刻较浅。铃长尖形,结铃性强、吐絮集中,单株结铃7.2个,铃重5.8 g,衣分42%,籽指11.6 g。在甘肃,株型较紧凑,果枝略长;茎秆稍软,有茸毛,叶色淡绿,生长势中等。铃呈卵圆形,单株结铃7.2个,铃重5.4 g,衣分41.9%,籽指10.9 g。
2.2 早熟性
2013-2014年在甘肃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新棉3号平均生育期140 d,比对照酒棉10号晚熟5 d;霜前花率92.6%,比对照低1.6百分点。
2.3 抗病性
2014年由石河子棉花研究所在枯、黄萎病自然病圃中鉴定,其枯萎病病指6.5,属抗枯萎病品种;黄萎病病指34.9,属耐黄萎病品种。2015年经甘肃省酒泉市棉花试验站在敦煌棉花枯、黄萎病自然病圃内剖秆鉴定,其枯萎病发病株率18.6%,病情指数7.4,属抗枯萎病品种;收获后黄萎病发病株率25.1%,病情指数16.9,抗黄萎病。
2.4 纤维品质
2013-2014年甘肃省棉花新品种区试取样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HVICC校准)结果平均,新棉3号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 mm,长度整齐度指数86.5%,断裂比强度28.57 cN·tex-1,断裂伸长率8.8%,马克隆值3.9,反射率78.98%,黄度7.96,纺纱均匀性指数152.7。
2.5 产量表现
2013-2014年参加甘肃省棉花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新棉3号2年平均666.7 m2产籽棉302.2 kg,比对照酒棉10号增产3.4%;平均666.7 m2产皮棉126.9 kg,比对照酒棉10号增产4.1%。
2015年甘肃省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中,新棉3号每666.7 m2的籽棉、皮棉产量分别为338.7 kg和147.8 kg,分别比对照酒棉10号增产5.2%和5.9%,均居参试品种第3位。
适于甘肃河西走廊植棉区和西北内陆早熟植棉区种植。
4.1 适期早播
一般在4月10-25日播种较适宜。
4.2 合理密植
保证每666.7 m2收获1.3万~1.5万株,要求株行距均匀。
4.3 合理化控
该品种生长稳健,于3~4叶期进行第1次化控,以后每长3~4片主茎叶化调1次,用量根据棉苗长势灵活掌握。
4.4 合理肥水
要求全层施肥,每666.7 m2施标准肥150 kg左右。滴灌棉田全生育期滴水8~10次,每666.7 m2总用水量为300 m3左右;常规灌溉棉田全生育期灌水3~4次,每666.7 m2总用水量为400~450 m3。
4.5 适时早打顶
新疆北疆植棉区7月初开始打顶,7月5日结束;甘肃河西走廊植棉区7月5-10日结束。每株留9~10个果枝。
4.6 综合防治病虫害
重点防治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等,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及时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防治,控制病虫的蔓延扩散,尽量避免大面积用药,保护和利用天敌,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1]郭江平,李雪源,艾先涛,等.早熟丰产优质新陆中4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11,38(6):34-35.
[2]秦美琴,严玉萍,刘红斌,等.新陆早12号特征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01,1(3):10-12.
[3]李爱国,赵丽芬,赵国忠.远缘杂交棉花新品种石远321的选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812-1813,1815.
[4]师维军,李雪源.中长绒棉花新品种——新陆中9号[J].中国棉花,2001,28(5):28.
[5]李汉华.中棉所35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01,1(1):10-13.●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of a Cotton Variety,Xinmian 3
Wang Junduo,Liang Yajun,Ai Xiantao,Zheng Juyun,Gong Zhaolong,Li Xueyuan,Zhan Youjun,Zhuang Shengren*
S562.03
A
1000-632X(2017)07-0036-02
10.11963/1000-632X.wjdzsr.20170621
2017-05-15
*通信作者:zhuangshr@163.com
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农牧厅省级农业财政项目(GNCX-2014-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3136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