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春
摘要:成矿及赋矿作用是指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将分散在自然界环境中的有用物质进行积累、沉淀、富集而形成的地质作用,其作用形式多种多样,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内力和外力两种影响。其中,内力作用下岩浆形成侵入岩体作用,在沿构造带向上侵位的过程中伴随着温度降低,形成与该构造带形态、形状相一致的岩体,即为主侵体。本文以下结合大红山铁矿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侵入岩体的成矿和赋矿特征展开研究,并指出主侵体所具有的成矿和赋矿优质条件,以供找矿和开发作业的参考。
关键词:大红山铁矿;侵位空间;成矿;赋矿;特征
1、前言
笔者在研究中倾向于主侵体和流溢体(溢流体)区分,岩浆从地壳深处向上沿着地质构造运动并形成相适应的形态,随着温度的将各地,可构成与地质内部构造、产状向适应的岩体部分,这一部分体积大、性质统一、成分稳定,符合主侵体的特征;而在岩浆运动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会随着地质缝隙向周边扩散,在旁侧的低压、低洼空间冷凝成形,并构成独立的岩体结构,这一部分就是流溢体(溢流体)。
事实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矿产与岩浆岩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岩浆岩既是岩矿矿床的成矿母矿,同时也是多种成矿物质的结合体,针对矿产与岩浆岩的研究成果,是分辨二者配置和分布上的规律性特征,对企业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2、巖浆岩侵入体与侵位空间概念
根据现有的地质理论分析,岩浆岩侵体都是位于地质层深处(地壳深部),岩浆在地下进行运动,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构成断裂裂隙带,遇到薄弱带部位,形成上侵格局并在压力、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停止,形成立锥形的矿产分布带。周边的空隙也会随之被填满,并在温度、压力的降低下,逐渐冷却凝结,最终构成了侵入岩体。
2.1侵入岩
侵入岩是一种岩石类型的总称,在其之下有很多的分类。侵入岩根据成本,颜色,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含量的不同分为了许多的岩种,本文选取其中较为有特色的一种岩石进行分析。
⑴ 辉长辉绿岩(λω):新鲜岩石为灰绿~暗绿色,蚀变后呈绿色,中~粗粒变余辉绿结构,变余嵌晶含长结构,块状构造。是矿段最主要也是规模最大的一类侵入岩。呈岩株、岩床、岩枝贯入于大红山群中。岩石特征为灰绿色,具变余辉绿结构或变余含长结构。矿物以钠长石和角闪石为主,含少量磁铁矿、钛铁矿及磷灰石等。角闪石常次闪石化及绿泥石化。钠长石晶体内常堆积较多帘石小晶体,是钠黝帘石化的产物。该类岩体侵位到铁铜矿体部位时对铁铜矿体有明显的改造和破坏作用。根据其贯穿整个大红山群,但未发现侵入三叠系上统及蚀变后同位素年龄数值分析,其时代应为晋宁期或稍后。
3、大红山铁矿侵入岩体的成矿和赋矿特征分析
大红山矿区地处云南高原中部,居红河河谷之东,其西侧紧邻北西走向的哀牢山脉,海拔一般600~2000米,属构造剥蚀中山地形。山脉总体走向南北,地形起伏大,切割激烈,区内地壳历经多次差异性上升运动,以侵蚀剥蚀作用为主,河流深切,岭高谷深,山坡多较陡峻。
本次工作区所在位置在该区内属一侵蚀剥蚀中山单斜坡地形,切割深,起伏大,地形坡度约30~50°。最低处为二道河河床,海拔高程约为630米,矿区北部边缘地面海拔高程约为880米,相对高差250米。且工作区内多为灌木和杂草覆盖,没有成片森林。
大红山铁矿产于红山组钠质火山岩系中,受红山组古火山构造的控制,包括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锥、次火山岩体等,其形成过程中,同一火山作用下,如爆发、喷发、喷溢、侵入等,所产生的岩体形态;侵入岩体的特征十分明显,所形成的侵入主体也十分厚重。
相对于成矿作用而言,大红山铁矿侵入岩体的赋矿作用也十分明显,古火山构造位于底巴都主背斜南翼红山向斜区,濒于东西向与北西向断裂交叉点,属中心式喷发,其地表特征虽大部分被上三叠统掩盖,但从磁异常平面图及地质图上仍然可见到大红山、二道河、东么、秀水等残留的古火山构造)。这些古火山构造,均位于下元古界大红山群曼岗河组与肥味河组沉积层之间。
火山活动后,浅成的辉长辉绿岩体沿古火山通道和断裂带侵入,当岩体上界与铁矿和含铁熔岩接触时,使原来铁矿石结晶加大,结构变粗,同时被辉长辉绿岩吞蚀的早期铁矿质溶解上升并交代原来矿石中的脉石矿物形成赤铁矿等主矿物,成为本矿区的富铁矿体;这些岩浆热液和含铁熔岩接触时,使围岩钠化、交代改造,使原来熔岩中分散状态的铁质迁移聚集,这样在含铁熔岩的基础上,增加了岩浆热液在钠化作用下聚集的铁质,而成为本矿区铁矿成矿作用的组成部分。
该岩体无明显的岩相带,与围岩接触带大多同化混染,后期变质蚀变强烈,次生变化较大,原岩特征常已改变,有些面貌全非。主要次生变化有:次闪石化(相当纤闪石化),辉石全部蚀变为绿色角闪石、纤闪石、透闪石;钠黝帘石化,基性长石已蚀变为钠长石,即黝帘石绿帘石化;绿泥石化,暗色矿物角闪石进一步蚀变为绿泥石,常形成绿泥石岩;钠化碳酸盐化,大量而强烈的碳酸盐化、钠化使岩体本身和围岩退色改造,形成一系列次生岩石,计有浅色化辉长辉绿岩、次闪钠长岩、钠长岩、白云石钠长石岩等。岩石成分有规律的改变,随钠化、碳酸盐化由弱到强,颜色由深变浅,浅色矿物钠长石、白云石增加,并出现石英,暗色矿物逐渐减少至全无。这种钠化、碳酸盐化退色改造现象在矿区内普遍存在,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蚀变岩石决不是不同期的侵入岩,而系深色辉长辉绿岩被交代蚀变的结果。
岩体贯穿了整个大红山群,但不切穿上覆晚三叠世地层。全岩测定年龄为4.5亿年,其侵入时代至少在加里东早期,由于岩石蚀变、变质,其原岩生成时 代要更早一些,推测为前寒武纪的可能性较大,不少人认为是晋宁期的产物。
岩体侵入分异晚期富含碳酸盐的高温热液对岩体本身、接触带及围岩发生交代、钠化、退色,并导致铁的析出聚集成矿,对已形成的矿体或矿源层(富铁火山岩)发生改造、重熔富集,使巨大的Ⅱl等铁矿更加富集。因此说岩体的侵入既有破坏作用也有它的建设作用。
4、大红山铁矿主侵体的寻找辨别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消费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解决现实中岩体的整体形态和状况大多被隐密的情况,可以通过主侵体和溢流体二者紧密的联系来共同开发,目前查明的主侵体形态包括勾手、宝塔、蘑菇、雨伞等多种形态,岩浆岩的整体性非常好,一般都是呈现出统一模块,根据常用的辨别策略,有以下几种:
第一,从岩体的地表情况来判断。盲目的进行地下勘探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实践,通过地表观察,一般可以确定主侵体的大致情况。在岩体地表膨大的部位,往往是主侵体的顶端,而表现出沟壑、收缩的部分,则是溢流体部分。这种观测方式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古代火山和地质情况,并判断其岩浆流向。
第二,从岩性和岩相进行判断。一些结构较粗的中心相岩体分布区,可以经过采集、分析、辨别,来判断主侵体的大致位置。具体方法是,在不用位置区域采集样本,并在地图上做出表明,分析样本中的成分差别,单一成分逐渐升高的方向即为主侵体的方位。
第三,从矿化和蚀变来判断。矿化和蚀变是典型的岩浆岩转化特征,主侵体的方位为中心,逐步向四周变化,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主侵体上方分布。
结语:大红山铁矿自1960年至今,历经多年的地质工作,笔者在前人取得的地质数据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认识,也从地质的宏观角度看了地质的问题。在具体的过程中,对于物品内容要进行详细的测量工作,对于具体的岩石的种类,需要进行辨别和分类。底板岩层的岩石性质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纪燕祥,纪广俭.论不同侵位空间中侵入岩体的成矿和赋矿特征[J]. 国土资源情报,2010,02:24-29.
[2]周圣生.中国层控矿床地质特征[J]. 华南地质与矿产,1998,03:1-25.
[3]张欢.云南大红山地区富碱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与铁铜成矿关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4]邓明国.新平大红山—元江撮科铜铁多金属成礦系列及成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07.
[5]姚巍.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区构造演化及遥感找矿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
[6]贺宁强.云南省大红山铁铜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