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波涛
摘要:新疆若羌县五岔口一带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地层划隶属华北地层大区、秦祁昆地层区、东昆仑—中秦岭地层分区,区域内的火山活动以及其后发生的岩浆侵入运动是矿区内铜铅锌矿物的主要物质来源,成矿物质主要为岩浆岩和地层岩石。变質岩主要由断裂活动时的构造热液使断带内或断层两盘附近的岩石发生变质而成,研究区内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矿物形成的主要区域。通过调查分析,在矿区深部及外围有望找到新的多金属成矿带,对丰富和完善新疆若羌县五岔口一带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地质特征;物探特征;矿床成因
一、区域成矿背景
新疆若羌县五岔口一带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塔里木-中朝板块、塔里木古陆、北山石炭-二叠纪陆内裂谷的西段。区域内侵入岩较发育,主要有古元古代及中晚侏罗世两期。主要出露泥盆系、志留系及白垩系地层,地层层序较为齐全,受构造活动影响,相互叠置关系表现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普查区位于塔里木北部成矿区、南天山金、铁、锰、铅锌、钨、锡、锑、汞、铜、铝、锶、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宝石、石膏、菱镁矿、水晶、滑石、煤成矿带内,是区域上寻找铅锌、铜、金、锡、(稀有、稀土金属)金属的重要成矿区带。矿区生成矿物的物理化学环境较为稳定,其矿床中硫的来源比较单一,是在中-弱酸性成矿流体中形成的,上地幔是其主要的硫同位素的来源区,区域内的火山活动以及其后发生的岩浆侵入运动是矿区内铜铅锌矿物的主要物质来源,成矿物质主要为岩浆岩和地层岩石。
二、普查区地质特征分析
普查区地层区划隶属华北地层大区、秦祁昆地层区、东昆仑—中秦岭地层分区,根据构造环境可进一步划分为柴达木南缘地层小区和祁漫塔格结合带(1:25万阿牙克库木幅地质报告,2003)。
2.1地层。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长城系赛图拉岩群、蓟县系狼牙山岩组、青白口系丘吉东沟岩组、志留系白干湖组;祁漫塔格结合带为鸭子达坂蛇绿混杂带,仅出露于研究区的东南角;三叠系喀勒拉组及第四系作为晚期小型盆地叠置在各地层之上,其中三叠系喀勒拉组呈角度不整合叠置在鸭子达坂蛇绿混杂岩之上,而第四系多呈带状构造盆地叠置在不同的地质体之上。
2.2岩浆岩。本区的侵入岩主要发育于祁漫塔格构造混杂岩带中,呈岩体或岩枝产出。区内的祁漫塔格造山带中零星分布有浅变质基性、超基性岩体,如库木俄乌拉孜辉长岩、橄辉岩残留体群。
2.3变质岩。研究区变质岩较发育,分布范围较广,约占研究区面积的35%,占地层分布区面积的50%。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中除面积极小的上三叠统喀勒拉组和大面积的第四系外,其它地层均为变质地层。区内的变质地层有:长城系赛图拉岩群、蓟县系狼牙山岩组、青白口系丘吉东沟岩组、下志留统白干湖组及鸭子达坂蛇绿混杂带等。按变质作用类型,研究区的变质作用可分为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不同的变质作用类型形成不同的变质岩。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区域变质岩,长城系—下志留统的变质地层均为区域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构成研究区变质岩的主体;接触变质作用形成接触变质岩,接触变质岩主要为围绕岩体呈环状分布,是由岩浆侵入时的热量和热液对围岩的烘烤或与围岩接触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动力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沿韧性剪切带及区域性断裂呈带状分布,由断裂活动时的构造热液使断带内或断层两盘附近的岩石发生变质而成。
2.4矿产特征。调查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Fe-Pb-Zn-Cu-Co-Au-W-Sn-多金属-盐类成矿带(Pt;O;C;P;Q)祁曼塔格(复合沟弧带)W-Sn-Pb-Zn-Fe-Cu-多金属矿带,该带以钨、锡、铅、锌、铁、铜矿及多金属矿产为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远景很大的钨、锡矿带。钨、锡矿主要分布在白干湖地区,具有大型-超大型矿床远景,为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铅锌矿为火山岩型,主要有维宝、维东、青龙岭等矿床。此外,还有阿布拉斯铜金多金属矿、阿达滩铜多金属矿、蟠龙峰和阿尼亚拉铁多金属矿等。
三、区域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3.1地球物理特征。矿区处于东昆仑北缘(巴颜喀拉山)重力梯级带西段转折区,区域上对应为库木库里盆地与柴达木盆地的过渡区,构造与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导致重力场变化急聚,是有利的成矿部位。矿区所处的东昆仑陆块卡尔塔阿拉南山岩浆带(弧),以北西西向负磁异常带为主体,梯度变化较大,局部夹ΔT零值区,该带向西被阿尔金变化正、负磁异常带所截,向东延入青海省境内,总体揭示了区域沉积建造水平分带的宏观磁场概貌。
3.2地球化学特征。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以铅、锌、银、钼的异常最为突出,铜异常次之。这些元素异常具异常面积大(最大的单元素异常上百平方千米)、元素含量高,具成群成带分布的特点。铅、锌、银、钼及铜异常呈带状展布,多种元素高含量点套合较好,往东南方向延伸至青海省境内,构成明显的铅锌多金属地球化学带。
四、矿床成因分析
经分析得知,蓟县纪的石英闪长玢岩、闪长岩,斯米尔布拉克组的英安玢岩、火山角砾熔岩中铜金的含量较高,其中蚀变闪长岩中最高。由此可以断定若羌县五岔口一带铜铅锌多金属矿区内矿物的来源为蓟县系斯米尔克拉克组。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硫的主要来源是上地幔,硫源分布均一,说明矿区成矿的理化环境较为稳定。由以上综合分析得知,研究区内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矿物形成的主要区域,铜铅锌多金属矿物受区域内断裂破碎带的成岩蚀变带作用控制,随着构造热液和岩浆热液的迁移而沿构造裂缝和碎裂带向上运移,并在合适的理化条件下析出来并且聚集成矿,在成矿热液的持续作用下,再聚集成热液型铜金等金属矿物质。
结语:本文通过对若羌县五岔口一带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地质背景的研究,以及矿区地质特征及矿体的地质特征分析,并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化学特征对若羌县五岔口一带铜铅锌多金属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调查区今后的矿床规模进一步的发展扩大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对若羌县五岔口一带铜铅锌多金属矿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恒乐,姜杰岩,马玉周,郭巧玲.若羌喀腊大湾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新疆地质,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