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伶俐+许本波
【摘 要】为了实现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及长江大学“面向医药行业、面向区域经济”的复合型、应用型研发和管理人才培养定位要求,课题组制定了合理的、与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生物制药”方向,并成功应用于4个年级的产业班,解决了教学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社会实践不足的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药物生产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国160多所大学设置有与药物生产相关的专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药物生产高等教育体系。但我国现有的药物生产高等教育体系,从形式与内容上看多为培养研究型人才,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生物制药是一个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行业需要熟悉现代制药生产流程和规范,掌握生物技术制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分析检测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和工程设计等,并能在生技制药领域从事新工艺设计、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检测、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2]。
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教学和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少的问题,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了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方向)产业班,制定了合理的、并与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产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修改了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校企合作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企业与科研单位实习基地,制定了清晰的实习环节,树立了教与学”结合、“学与练”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开放教学理念,并成功应用于4个年级的产业班,解决了教学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社会实践不足的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
1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1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2013-2015年,学院多次组织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明皓生物有限公司、湖北达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普朗生物有限公司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会”,并组织相关教师到“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调研,积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2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增设了“动植物野外实习”、“专业课程实习”;调整“毕业实习”为“综合实习”,并调整开课时间,与生产实习衔接一起,要求学生到企业或者科研单位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有机整合《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的教学内容,缩短理论课时,加大实践内容。为响应企业需求,开设《现代新药研究与申报》、《生物药物质量控制与评价》等选修课程。
1.3 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多方面联系企业,与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湖北达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普朗生物等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2012级生物技术(制药方向)的31名同学全部在这些企业完成生产实习、综合实习。
1.4 制定清晰的实习环节
实习准备阶段由系主任召开全系教学会议,共同讨论制定实习计划,联系实习点,确定实习岗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实习名单分配及确定。
实习实施阶段由各实习带队老师带领相关学生到各实习点开展实习。要求实习指导带队老师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一起全程参与实习过程的指导、监督和监控
实习总结阶段主要进行实习总结及反思,包括小组总结、班级总结,实习材料收集、实习考核和成绩登记上报。
1.5 树立开放的教育教学观
(1)“教与学”结合
结合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慕课等网上课堂学习。积极搭建与学生交流的沟通平台,除了课堂直接互动沟通外,课堂下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微信群、QQ群等多种交流方式,广泛征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调整。
(2)“学与练”结合
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A)结合专业与课程特点,努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工作[3]。我院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管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和指导老师,协助导师完成相关科研任务;鼓励学生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积极支持并帮助学生项目的实施及完成。
(B)結合专业与课程特点,创造多种实践形式。坚持校企结合,加强学生与实践的接触和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我院广泛联系与生物制药相关的单位及企业,根据各单位自身管理的特点及对临时工作人员的要求,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与各单位建立了正式的、长期的、合同化的实习平台。
(3)“课内课外”结合
课内是学习,课外也是学习。组织学生成立各种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能力,体味人生,迎接未来的挑战。
(4)“校内校外”结合
学院与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湖北达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普朗生物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2012级和2013级生物技术(制药方向)的65名同学全部在这些企业完成生产实习、综合实习。
1.6 积极探索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选派本专业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2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1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了教学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学院多次邀请武汉明皓生物有限公司、湖北达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普朗生物有限参与,并到相关学生就业企业调研,了解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和合理建议认真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将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融入到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科学合理、与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通过与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解决学生社会实践不足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合格有用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上还是学生培养过程中,都应该和相关企业进行主动的联系并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让学生有固定的实习场所[5-6]。为配合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学院生物技术(制药方向)(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67页)加大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步伐,与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湖北达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普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宜昌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解决了学生社会实践不足的问题。
2.3 通过与企业合作,解决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
选派本专业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从企业聘请部分理论和实践水平高的员工参与学生实习及毕业论文的指导,解决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
3 取得的成果及推广应用效果
3.1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长江大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方向)共有学生129人,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获得2015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1项,3等奖5项。2012级毕业班级在2016年考研中成绩突出, 9人达到985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最终录取12人,其中985高校5人,211高校7人,其它18人与“上海考门医药”等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刘雨风同学并列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一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1篇。
3.2 促进了课程建设
在成果应用过程中,充分利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大纲完善的契机,结合学院的课程建设,目前我院已建設省级精品课1门,校级精品课4门,极大的促进了我院的课程建设水平。
3.3 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荣俊教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是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在建设期间,学院选派本专业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具有生物制药实践经验的高层次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内涵,锻炼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卢洪胜.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双元整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13-15.
[2]朱秋华,尹尚军,陈永富.“专业对接产业”模式下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1):27-30.
[3]马纯艳,卜宁,李学军,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28(4):561-564.
[4]秦新民,杨华.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34-35.
[5]谢莲萍,曾小荣,黎小军,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34-17336.
[6]荚荣,尹若春.生物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3,30(1):103-105.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