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实践

2017-07-31 02:30陈树平
科技视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双师应用型计算机

【摘 要】应用型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重点。本文从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问题入手,探讨了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高校要对学科专业实行动态调整,大力推动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国家的整体战略,学校转型的基础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体现着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在应用型本科建设的过程中,计算机类专业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应用性也更强,应该是转型发展的第一梯队。如何通过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关键。

1 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应用理解不深入

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不需要转型,按照目前的教学完全满足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求。实际上,计算机教学存在很多误区,一是教学方式传统,多数教师满足讲讲课上上机,没有教给学生系统的开发能力;二是只有验证性实验,没有设计性实验;三是理论学习不扎实,应用开发能力也不强。致使学生就业适应性不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欠缺,学生实习实训能力不足。

1.2 区域发展了解不清楚

教育只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得到地方支持,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由于高校对区域发展了解不够,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发展把握不准确,人才需求规格、数量、能力要求不清楚,人才培养与地方不接轨,人才的适应度不强。

1.3 教育理念欠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是制约专业建设的关键。学术型高校由于长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完整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体系。但目前应用型学科尤其是计算机学科尚缺少系统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体系,应用型专业受传统学科的影响较大,还没有走出传统专业的束缚。

1.4 “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

多年来,教师多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参加企业实践和承担企业课题,致使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教师的应用研发能力较弱,很难满足应用型教学需求。

2 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具体举措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制定既符合社会对实用人才需求,又符合学校实际和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基础。

2.1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在计算机类专业中,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采用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每个专业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其中在限选课中设置基于Java和Android培养方向,使课程与培养模块相结合。同时每个学期,安排2周的校内实践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课程设计。

第四、第五学期安排2个月的企业见习,学生进入企业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项目实习,第7学期安排企业实习。通过系列实习,学生能够开发5-6万行代码,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强化实践,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并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为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2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应用型本科应该突出应用,调整“老专业”,强化应用型专业,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使调整优化后的学科专业结构与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如我们重点强化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并将软件工程按照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两个方向培养,提高了就业的针对性。在保持一定程度的专业稳定性的同时,强调专业设置的灵活性。重点建设具有应用型特色、为行业服务的学科专业,将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增设云计算与大数据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教师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从业经验和岗位服务技能;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实习。而对于计算机类应用性强的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计算机类“双师型”教师培养一是有计划的组织教师每5年到时行业企业从事不少于3个月的研发工作;二是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课堂,为学生开设课程;三是引导教师积极承担企业项目。同时学院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向给予倾斜。

2.4 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

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计算机学科与联系紧密,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是加快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必备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们先后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与华为公司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与中科遥感集团共建中科遥感学院,与惠普共建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基地,参与了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立曙光学院,使学生在校内都能感受到国内外龙头企业的文化、理念,我们提出一年级合作企业文化,二年级合作企业课程,三年级合作项目开发,四年级合作企业就业。通过全过程企业合作,学生程序代码量能够达到6万行,个别学生能够达到10万行,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月就业工资达到6000元,个别学生超过1万元,专业就业率明显提高,学生收入也明显提高。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了学生、家长、企业和学校的多赢。

3 尾语

应用型本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高校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应用型学科的竞争力是应用型学科建设的核心,计算机类专业由于应用性强,适应性高,尤其是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更多、更强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更好的適应现代产业发展,如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立国.什么是现代大学[J].新华文摘,2013(19).

[2]陈树平,梁咏梅.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4(03).

[3]潘玉驹,廖传景.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及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05).4.

[4]孙建京.应用型大学发展与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01)

[责任编辑:张涛]

猜你喜欢
双师应用型计算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操作系统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