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维国
摘要:指出了森林抚育是对造林到成熟期间的林木进行培养管理、采伐抚育,以确保幼林能够顺利成活,促进林木快速成长,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与产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共同发展。森立抚育是一项较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在现阶段,森林抚育工作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作业不规范、技术水平不高、缺乏严格的监督验收等问题,其抚育的效果与预期有较大的差距。对此,提出了新形势下几点强化森林抚育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强化;森林抚育;必要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S75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162-03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愈发重视,也不断推进林业建设来改善我国森林资源缺乏的问题。森林资源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与天然财富,不仅是因为其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木材资源与生产原料,更为重要的是森林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众所周知,人类为了发展经济付出了环境破坏的代价,现有的森林资源不容乐观。为了改变这一严峻形势,我国不断推进营造林工作来丰富森林资源,但在其营造林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由于人们更加重视营造林工程的实施而忽略了森林抚育工作,导致森林资源的总量提升缓慢,不能有效地预防控制病虫害与森林火灾等风险,森林资源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此,加强森林抚育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提升林木的存活率与产量,是当前林业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与考虑的问题。
森林抚育又叫做林分抚育,主要是对还处于幼龄、中龄的林分进行树种组成结构调整,使林木关系与林分密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林木生长需要。森林抚育主要包括幼林抚育、抚育间伐两类工作。其中幼林抚育主要是清除杂草、挖沟排水、施肥灌溉,调整林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抚育间伐指的是通过人工作业选择伐除部分枯木、病虫害木或不健康的林木,以此来对林木密度、林分郁闭度等进行调整,使整体林密都能拥有较高的光照与生长环境,进而缩短林木成熟期,提升林木生长品质。
2 强化森林抚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増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分质量
通过对未成熟的林分进行定期的伐除清理与结构调整,可以及时地剔除一些感染病虫害、生长不健康的林木,避免其进一步影响到其他林木的健康生长。同时通过森林抚育还能加强林木光照的覆盖面积,减少林木之间对水分、光照等的竞争,尽可能地保障大部分的林木都有较好的生长环境,进而缩短林木成熟期。由此可见,通过森林抚育可以较好地改善林木的生长质量,提高林木的抗病性与抗耐性,提高林木的存活率,以提升最终的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林分物种的多样性。
2.2 提升造林绿化的质量与效果
近年来,造林绿化是我国改善气候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造林绿化越来越受国家与社会人群的重视,林业建设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在造林綠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造林工程的实施往往是重栽种、轻管理,栽种下的林木最终成活率较低。虽然造林绿化工程开展了一批又一批,但最终的森林资源总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通过森林抚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强化森林抚育工作来提高林木成活率,巩固造林绿化的质量与效果。
2.3 维持森林物种资源的多样性
森林中孕育着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一个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森林抚育可以尽快使栽种下的林木幼苗成长为成熟的生态循环圈,形成成熟的森林系统,使其自行进行物种资源的抚育与保护,维持森林物种资源的多样性。
2.4 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方面,森林抚育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作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既增加了职工的收入,又推进了林业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森林抚育对一些生长质量较差的林分进行伐除与改造,在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健康运转的同时,也能够产生大量的小径木料,可以满足市场对不同规格、不同类型木材的需要,调整木材市场供应时间与供应结构等存在的矛盾,实现森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如可以将森林抚育伐除的林木木料作为食用菌产业需要的原料,实现废物利用与生态循环。
3 现阶段森林抚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3.1 森林经营管理方式粗放
就目前而言,我国森林资源存在林分郁闭度低、林分质量不高、林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森林经营管理方式不够合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有限。有些地区的林业建设人员还存在“种树不用技术”的观念,只种不管,导致一些幼龄、中龄林木最终成活率较低,没有认识到森林经营管理的主要目的。总的来说,现阶段森林经营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更加注重林业建设的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导致林分质量与产量难以提升。
3.2 林分组织结构不够合理
在现有林分资源中,中幼龄林的比重较大,近熟、成熟林及过熟林的面积较少,林分林组结构极不均匀。从林分林种结构上看,各林种的比例也不均衡;林业用地中,用材林的比重偏大,防护林等其他用林占的比例偏小;从经济效益上看,经济建设发展与木材的供需増长还不够协调。森林抚育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林分的质量与产量,丰富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单抚养某一林种或同龄林很难维持森林结构的层次性、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工作中,部分施工单位为了最求经济效益,单一种植某一经济价值高的林种,在森林抚育时考虑到采伐抚育的材料没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还需要处理成本,就没有按照规定采伐清除不合格的林木,导致森林抚育的效果不好。
3.3 森林抚育质量不达标,抚育作业不够规范
受到人才、技术、资源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各地在开展森林抚育作业时难免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有些实施单位是因为对森林抚育的相关标准、技术规定认识不清,森林抚育设计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相脱离。有些实施单位则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没有充分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设计作业方案,在实施森林抚育时随意地变换作业方式与抚育指标,只针对生长条件好的地块进行森林抚育,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块则不重视,抚育作业不全面、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4 新形势下强化森林抚育的建议
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与森林抚育工作开展有效性不高的现状,负责林业建设的各机构、各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分析总结当前森林抚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积极探寻强化森林抚育的建议。
4.1 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标准实施森林撫育工作
我国新修订《森林抚育规程》的颁布实施,对于全面推进森林抚育经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规范森林经营行为、科学开展森林抚育、评价抚育质量的重要技术依据。各地要严格按照新规程的标准与流程开展实施森林抚育工作,将森林抚育由过程控制改为结果控制。严格按照新规程中关于林木郁闭度、木胸径、目的树种比例等抚育质量控制指标的要求,提升森林抚育的规范性、可控性与可操作性,尽量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抚育操作导致对现有林造成不好的影响。
4.2 规范森林抚育的作业流程
抚育程序主要是采取割灌、修枝、生态疏伐等措施,清理林间杂刺、小灌木、病疫木、小老头木、断头木等,通过伐除有害木、保留健康木、优良木,来改善林木的光照条件、生长环境以及营养空间。通过森林抚育既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的滋生与蔓延,提升林木存活率,还能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保护森林资源。
同时,为了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各林场要进一步细化落实管护责任,积极对管护人员进行培训,加强重点公益林监管力度,有效减少林政案件的发生。在防火期前和戒严期间清山护林,加大巡山管护力度;在主要进山路口设卡,对进山人员进行防火宣传及登记;设立森林病虫害固定监测样地,实行定点、定期观测。
4.3 合理设计组织林种,实现分类经营
在森林抚育的过程,要尽可能地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林木本身的生长规律与特点,结合林区的气候环境、土壤光照等,选择科学合理的森林抚育方式,顺应森林演化的一般规律。
在设计组织林种时,可按照森林的多功能特征采取分类经营的方式,充分发挥不同林种的特定效益。如可将森林林区划分为公益林与商品林两部分,对公益林采取封山育林、适当改造林分的方式,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对商品林采取着重造林、抚育经营的方式,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多林种共同造林抚育,实现科学经营、定向培育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4 建立健全的森林抚育监督验收机制
由于森林抚育的工作量较大且非常繁琐,投入的人力与成本较大,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时间与资金投入成本,往往只注重林业工程的建设而不注重后续的管理经营与森林抚育。对此,针对森林抚育的成效进行监督与验收,是督促森林抚育工作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范进行,不断提升森林抚育质量的重要方式。林业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关于森林抚育的监督与验收机制,也可充分发挥社会环保组织、媒体、社会大众的力量,对森林抚育的开展进行监督,保障森林抚育的有效性与规范性。
5 结语
通过森林抚育工作可以较好的调整森林密度与树种结构,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提高森林对不利因素的抵抗力,既能提高森林资源的存活率与质量,又能有效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进程更快更好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殷成武.森林抚育经营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意义与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18):12.
[2] 张 伟.森林抚育的意义及定向抚育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13):219.
[3] 龙小江.当前森林抚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应对[J].北京农业, 2015(29).
[4] 林祖建.福建省霞浦水门国有林场森林抚育项目实施及成效监测[J].绿色科技, 2016(11):86~88.
[5] 杨昌儒, 赖嘉宁.森林抚育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分析[J].绿色科技, 2015(11):103~104.
[6] 吴晓杰.浅谈森林抚育措施在国有林场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林业产业, 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