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明+黄玲+朱文琪+丁智丹+梁燕芳+李秋
【摘 要】目的:本项研究探讨电话接通前嘟声频率和其与空白音的时长比对时距知觉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设置模拟电话接通前的等待情境,采用3(手机铃声嘟声频率:6、9、12次/45秒)×5(嘟声空白声的时长比:1:4、2:3、1:1、3:2、4:1)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被试听完每段音频后口头报告对音频的时长估计。结果:嘟声频率以及嘟声空白音时长比这两个因素的主效应都显著,其交互作用也显著。并且,频率为6次/45秒时,嘟声空白音时长比为1:4时,被试的时距估计值最短。结论:等待电话接通前,手机铃声的嘟声频率以及嘟声与空白音时长比会影响人们的时距知觉。
【关键词】时距知觉;嘟声频率;时长比
【Abstract】Purpose: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he beep frequency and the ratio of beep and blank tone on people's time perception before the line is connected .Method: This experiment is done by setting the waiting position before the analog phone is connected, using 3 (cell ringing beep frequency: 6,9,12 times / 45 seconds) × 5 (beep and blank tone ratio: 1: 4, 2: 3, 1: 1,3: 2,4: 1) of the two factors within-subject?design, the subjects were asked to listen to each piece of audio, and then give the oral report of the length of the audio time they estimating. Results: The main effect of both the beep frequency and the ratio of beep and blank tone are significant. The interact effect is significant too. And when the frequency is 6 times / 45 seconds and the ratio of beep and blank tone is 1: 4, the time of the audio that subjects estimated is the shortest. Conclusion: Before waiting for the phone to be connected, the beep frequency of the ringtone and the ratio of beep and blank tone will affect people's time perception.
【Key words】Time perception; The beep frequency; The ratio of beep and blank tone
0 引言
隨着手机在生活中的普及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拨通电话后的时间等待以及主观感受过长可能会带来心理上的焦虑以及不适。有研究发现用户知觉到的等待时间越短,在等待时的感觉就会越愉快,满意度会提高[1]。因此,如何提高个体在等待过程中的心理舒适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主题。
时距知觉是对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或某一事件持续时间的知觉。一般几十毫秒到几十秒的时距印象,都被称为时距知觉[2]。时距估计研究存在着两种实验范式,即预期式实验范式和回溯式实验范式。预期式范式是让被试在实验前明确知道,在刺激时距呈现完成后,被试将对刺激时距进行绝对的或相对的时距判断[3]。研究者发现预期式一般比回溯式判断更准确[4](本研究中采取预期式实验范式)。此外,时距判断的形式主要有口头报告、时距产生、时距复制和时距比较这四种。其中,口头报告法是让被试以口头方式报告所知觉到的刺激时距长短(反应时距),一般以秒或毫秒为反应单位(本研究中采取口头报告法)。
以往研究对影响个体时距知觉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刺激的物理特性(如事件数目以及刺激呈现方式、刺激材料性质等)和个体本身的状态(如情绪状态、生理状况、个体人格特质等)这两大方面进行探讨。如杨林霖(2013)发现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不同视觉进度条的状态会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被试的时距知觉,即客观等待时间越长,加速进度条(先慢后快)引起的时距知觉上的错觉越明显[5]。李铭心(2014)发现等待电话接通时听觉进度条的状态会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被试的时距知觉,且物理时距越长,听觉进度条引起的时距知觉上的错觉越明显。而不同的声音条件(正弦波、大提琴音、电子音)下,用户知觉到的等待时距并没有明显差异[6]。也有研究发现,被试对由不同节奏或节拍的音乐刺激材料组成的相等时长的时距知觉不同[7]。
尽管如此,关于声音的频率、形式对个体的时距知觉有无影响?尤其是在个体等待着对方接听电话的情境里。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
为此,本研究采用日常生活中的通话情境,以传统的嘟嘟声作为声音刺激(呈现时长为实测的国内用户拨打电话等待的时间45s),以被试对于音频的时距估计值为指标,探讨嘟声频率及嘟声与空白音时长比的最优匹配,为改进电话接听前手机铃声的设置提供实验证据。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实验采用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总数为99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63 人,另外6人未留下性别信息。被试年龄18~22岁,听力正常。
1.2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 3(嘟声频率:6次、9次、12次/45秒)×5(嘟声与空白音时长比:1/4、2/3、1/1、3/2、4/1)的被试内设计。正式实验中每个实验水平的音频时长均为45秒。练习实验给被试呈现两段时长分别为30秒、60秒的钟表声音频。因变量是被试对其所听到的实验音频的时长估计。
1.3 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采用goldwave软件剪辑、组合音频,使用PowerPoint 编制实验程序、呈现实验材料,使用纸质实验记录纸收集实验数据。
(2)实验仪器为笔记本电脑,每台电脑配有一部入耳式耳机,用于呈现声音材料。
1.4 实验程序
本实验创设一个模拟通话情境,模拟电话拨出后等待对方接通的场景。让被试对通话等待的时长进行估计,并口头报告。
实验包括练习实验和正式实验。练习实验有两次,每次练习实验结束后给被试反馈实际时长。练习实验的音频从钟表指针转动声中截取,分别为30秒、60秒。
练习实验结束后被试进入到正式实验,实验音频中嘟嘟声从拨打电话的嘟声中截取,与空白音进行不同的组合,每段音频均呈现45秒。正式实验时,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拨打电话的图片,同时耳机播放一段音频刺激并让被试听完后口头报告时长。为了防止被试在听音频的过程中默默计时,实验过程中会增加一个干扰任务(屏幕上同时呈现二十以内的数字奇偶判断任务)。被试在完成一个时长估计任务刺激后,按下“向下箭头”进入下一个刺激。
2 结果
2.1 时距估计值的描述性结果
本实验采用3频率(A)×5嘟声/空白音时长比(B)的实验设计。A表示频率(A1:6次/45秒、A2:9次/45秒、A3:12次/45秒)。B表示嘟声/空白音时长比(B1:1/4、B2:2/3、B3:1/1、B4:3/2、B5:4/1)。
从表1可以看出,在频率维度(A)下,频率为6次/45秒的时距估计值相对较小,为38.35秒;频率为9次的时候被试对于时距的估计最长。
在时长比(B)的维度下,被试对于时距的估计随着嘟声时长比的增加而增加。时长比为1:4时对于时距的估计值最短,时长比为1:1时对于时距的估计值最长。
2.2 频率和嘟声/空白音时长比的方差分析结果
3频率(A)×5 时长比(B)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频率的主效应显著,F(1,98)=4.84,P<0.05。时长比的主效应显著,F(1,98)=5.21,P<0.005。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在频率维度下,6次的情况下对时距的估计小于9次和12次的情况(平均数差异检验A1 频率和时长比的交互效应显著,F(1,98)=2.19,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A1水平上(频率为6次的情况下),时长比(B因素)的效应显著,并且当频率为6次且时长比为1:4的时候,人们对于时距的估计值最小。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结果,在通话的等待过程中,6次/45秒的频率情况下,以及 1:4的时长比情况下,人们对时距的估计相对来说较短,并且在二者结合的条件下,人们对于时距的估计达到最短水平。实验之后的访谈也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结果,在这一条件下被试大多表示节奏较为平缓,这使得他们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也较小,时距估计也较短。除此之外,许多被试表示在口头报告时距估计时,采用了一些估计的策略:實验过程中,由于每一段音频都由几个相同的周期组成,被试表示往往只需记忆一个周期的时长,再乘以相应周期数即可估计整段音频时长。据此,我们推测,在1:4的时长比情况下,对比其他的时长比,嘟声在一个周期里所占时长较短,可能会引起被试一个周期内较短的时间估计。这一估计时距的方法可以用变化/分割模型来解释。该模型认为,时间知觉就是知觉变化,时间估计就是把心理上所经历的变化分割为可记忆的片段,然后再根据判断段数来判断时距的长短。时距估计由时间经验的分割程度决定[9]。所以,在二者结合的条件下,频率为6次/45秒且时长比为1:4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时距的估计最短。 本实验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实验模拟电话接通前的等待情境,以无人接听情况下的自动挂断时间45秒为实验音频时距的参照时长,没有考虑实际生活中人们可能会主动挂断这些情形,也没有考虑电话接通等待过程中一些通讯运营商提供的铃声背景,如彩铃或音乐等情形;其次,本研究的被试为18岁-23岁的在校大学生,而个体时距知觉可能会受到年龄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的结论是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最后,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特征等均会对时距知觉产生影响。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因素。 4 实验结论 等待电话接通前,手机铃声的嘟声频率和嘟声与空白音的时长比会影响人们的时距知觉。我们的实验表明,频率维度6次/45秒与时长比维度1:4的组合下,人们主观感受到的等待时长是最短的。 【参考文献】 [1]Kortum P,Peres SC. A Survey of Secondary Activities of Telephone Callers Who Are Put on Hold. Hu-man Factors Ergonomics Society 51st Annual Meeting, 2007,51(3):1153,1157. [2]马谐,陶云,胡文钦.时距知觉中的情绪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29-36. [3]徐暾.时距估计范式研究概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4:45-46. [4]杨珍.时距估计范式与方法效应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5]杨林霖,戴睿.进度条呈现方式对用户时距知觉的影响[J].人类工效学,2013,19(1):19-23. [6]李铭心.听觉进度条对用户时距知觉的影响[J].人类工效学,2014,20(2):45-49. [7]张卓.影响音乐听觉时距判断的速度因素[J].艺术研究,2015,7:155-155. [8]Garcia A, Peres SC, Ritchey P. Auditory Progress Bars: Estimations of Time Remaining.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55th Annual Meeting, 2011, 55(4): 1338-1341. [9]黄希庭,徐国光.对变化/分割模型的检验(II)[J].心理学报,1999,31(2):135-141.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