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的解读

2017-07-31 13:12王治焱
北方文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贝娄索尔解读

王治焱

摘要:《圣经》在历史中一向被视为对民族文化起保留作用、对民族生存起维护作用的重要指示文书。而在犹太民族的认知当中,《圣经》更是被视为民族圣经,其犹太人民的生活、文化、工作等多方面也深受其影响。《晃来晃去的人》作为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首部小说作品,其创作风格则明显可见与《圣经》中的犹太元素息息相关。本文中通过简析索尔·贝娄的创作风格受《圣经》影响的方面,并结合“流浪”、“悖逆”“受难与救赎”等多种《圣经》中包含的元素来解读《晃来晃去的人》这部作品。

关键词:圣经;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解读

《圣经》在基督教中一向被作为地位最高的神学经典,由于其编撰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地位阶级人群根据共同主题来完成的,因而其在传承过程中同时也传播了各个阶级人群在其中体现的深邃人文意蕴[1]。而其因影响力遍及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文化等各个社会组成部分。所以,《圣经》已然被联合国公认为是对人类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籍。而《圣经》在不断传播过程中,也在不断深入影响着中世纪欧洲文学、近现代世界文学等文学体系。因此可在文学作品解读中认为,了解《圣经》就意味着掌握了西方文学的品味基础。

一、索尔·贝娄受《圣经》影响的创作风格

《圣经》虽然在其主体定位中一向被作为关乎神与人类的传记,但其同时也一向被作为关乎犹太民族历史的民族传记作品。而了解犹太民族的人都可知道,从埃及时代开始,犹太人就一直被作为奴隶,甚至被针对至囚徒。其身居之地也在不断变化,由古代的不断漂流辗转发展,至近代稳定安居但却受到种族战争针对迫害,所以其民族历史又可视为一部流浪史[2]。犹太裔的索尔·贝娄是二战后脱颖而出的美国当代作家,其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也与传统犹太家庭无异,他在十三岁成人仪式以前就已充分掌握《创世纪》、犹太法典等犹太相关教育文化作品。因此,其在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包含了自身对成长中积累的丰富犹太经验,还在其中充分地体现了犹太民族文化的精髓。索尔·贝娄的作品基调灰暗,着重以犹太人为创作题材,并在其创作中会不自觉地受到《圣经》神话背景的影响,将其创作人物的原型定为在《圣经》中类似于摩西此类具备象征意义的人物,并以浓郁的“犹太性”传递了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文学感受。其主要是通过表述了近代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生活的现状,并以其作品充分地表现出了自身热爱犹太民族、关注民族问题、担忧民族未来的深切情感。

二、索尔·贝娄戏仿《圣经》中的“流浪”意识

《晃来晃去的人》作为一部以日记为主要体裁的文学作品,索尔·贝娄在其中描述了犹太主人公约瑟夫在二战期间,辞职等待入伍的心理变化过程。约瑟夫本想充分放松、享受完自由后再前往参军,但在其过程中约瑟夫无所事事、日益孤独,逐渐失去了自身在家庭、社会中的定位,在理想和现实中晃来晃去。深究犹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可知,其民族演进过程可将其作为典型的流浪史来进行解读。在《圣经》中记载了,犹太民族在落败“犹太战争”后,便已然失去了故国家乡的安居之处,踏上了四散流浪的漫长路程。因此,在两千年流浪的过程中,犹太民族文化特征已然逐渐转变成一种流浪意识,其意识也逐渐沉淀为一种特有的民族心理[3]。而在《晃来晃去的人》当中,主人公约瑟夫身上便已充分地体现出犹太人明显的“流浪”特征。而根据小说中描述其外貌、家庭背景、公民身份等更可准确地判断其实为一个犹太人。在《圣经》中描述的犹太民族的流浪者更多地是以形体流浪来体现其流浪形式,而在约瑟夫身上,索尔·贝娄则以“流浪”意识为其心理变化流程的构成主体,着重描述约瑟夫的“精神流亡”。小说中通过叙述约瑟夫辞职等待入伍过程中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的“精神流亡”状态,以此间接地描述了犹太人持续流浪过程中精神无立足之地、灵魂无所归依等精神漂泊状态。并且在其作品当中,索尔·贝娄还结合了对民族流浪文化困惑和当代人群生存困惑的探讨。以此在《晃来晃去的人》中不仅充分体现了对犹太民族文化沉淀的精髓,还以此可了解到索尔·贝娄极为关注现代人在时代变化冲击中寻求现实、灵魂立足之地的心态。

三、索尔·贝娄作品中“悖逆”因素的体现

在犹太人的文化认知当中,他们多认为自身民族是受到上帝眷顾的特殊民族,而其认知观念在《圣经》中的《旧约》可得到充分体现。因此,犹太人自身对上帝则存在着更为笃定的信仰。而在基督教的认知当中,犹太人则多被其视为造成耶稣死亡的凶手,其民族应被上帝所抛弃。在此认知冲突下,犹太人在历史进程中则受到了更多的上帝的考验,出现了虽然一心为所在国家贡献自身能力,但其仍多被视为图谋不轨的野心家的现象。而在索尔·贝娄的作品当中,也以其自身对历史的认知来表述犹太民族甚至人类现实发展中存在的“悖逆”矛盾。在《晃来晃去的人》当中,约瑟夫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不断地在上帝眷顾的选民与社会遗弃的公民当中摇摆不定。在其精神悖逆状态下,约瑟夫与妻子、与外界也逐渐形成了难以修补的裂痕,继而形成厌恶、怨恨现实世界,反感、烦恼自身存在的心理状态。索尔·贝娄在对约瑟夫此种精神的表述当中,巧妙地以“悖逆”因素作为切入点,对社会中人们对现实的挣扎和对自身存在的高视等矛盾进行反映和揭示。而约瑟夫自认上帝眷顾的选民的心理影响下,逐渐感到自由选择、精神稳定等现实难以触及,因而便以军营生活为依托,毅然地奔向了死亡。

四、索尔·贝娄作品中“受难与救赎”意识的体现

在《圣经》当中,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违背上帝在伊甸园中的戒律,从而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并且两人分别需要承受辛劳和生育之苦。在其当中表现了《圣经》所认为的人人皆有罪,而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努力地实现自我救赎。因此,“受难与救赎”也可认为是《圣经》当中极为关键且重要的一项观念。在索尔·贝娄的认知当中,他认为“受难者”的代表群体毫无疑问的便是犹太人,因而“受难”也已然成为《晃来晃去的人》当中的重要主题。约瑟夫在面对现实残酷、妻子冷漠、友人离散的环境中仍选择对其苦难加以忍受,而约瑟夫作为一名学习哲学的青年,其在精神上的追求也远超于市井中人,他更希望在这“受难”的环境中得到“救赎”[4]。而为了改变这种毫无目标的晃来晃去的生活,约瑟夫毅然地选择了自我救赎,通过提前入伍来结束自己毫无意义的自由生活。他相信在军营中可以得到“救赎”,即使需要以死亡作为代价。索尔·贝娄在结局中以约瑟夫的“救贖”传递了自身理解的犹太文化中认为人需要将生活重心放于未来,且需要对自身进行不断的自省,以此才可真正达到灵魂净化及思想升华的理念。

五、结语

《圣经》在人类发展进程当中已不仅是被单纯地视为一本宗教经典书籍,其在思想、文学、史学等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比拟的影响价值。在《圣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犹太民族强大的宗教精神,并以此作为不断反思现代社会人文发展的文学借鉴作品。而在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这部作品中,则充分地体现了《圣经》中传递的探索精神,并由其主人公形象赋予了作品真正传达的怀揣希望、自由选择、坚守道德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彪.《晃来晃去的人》中贝娄的“荒原”情结试论[J].赤峰学院学报,2016(37):197-198.

[2]刘柠.荒诞世界下心灵的流浪———《晃来晃去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8):93-94.

[3]庄严.索尔·贝娄小说《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的边缘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37.

[4]语艳.情态在《晃来晃去的人》中的人际意义与功能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56-57.

猜你喜欢
贝娄索尔解读
南非萨索尔公司宣称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发现石油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论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