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胜
(安徽财经大学 法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美国大学中的逃课问题:规制与争议
王华胜
(安徽财经大学 法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学生逃课现象是长期困扰着美国高等教育者的一个难题,即使是美国最为著名的大学,大学生逃课现象也难以禁绝。由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非理性的因素也有理性的因素,所以,美国学者对于强制到课政策,理论上存在着争议,实践上的做法也存在着差异。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逃课是一种无法禁绝的现象,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强调到课制度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建立严格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逃课现象; 教育改革; 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价值的日趋多元化,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之下,大学生逃课已不再是某个专业、某个学校的特有现象。面对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普遍性难题。见到众多教育专家学者对此类问题都有过痛苦的思考,并且殚精竭虑地试图为此类问题构想出一种根本性解决方法。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有关逃课原因及其规制问题的研究文章已为数不少。根据知网数据库搜索的结果,以逃课为主题的论文多达1181篇,其内容几乎都会涉及大学生的逃课问题。由此又不禁使人产生一种疑问:既然有如此众多的对策性成果,为何逃课现象仍然难以遏制呢?为了解答这种疑问,本文将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来讨论美国大学中的逃课问题。美国是当今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以最有影响力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2015年世界前100名大学美国占了50所以上。因此,讨论美国有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无疑能为我们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一些启发与参考。
现代大学制度兴起于12世纪意大利的波伦那,在中世纪反映大学生活的文献中,至今我们仍然可以读到父亲如何苦口婆心地规劝儿子在大学里好好读书,不要逃课的书信。[1]50似乎从大学制度诞生之日起,逃课现象就与大学的课堂教学相伴而行。从保存下来的中世纪时期反映当时大学课堂场景的雕刻和画像来看,与现在大学中的某些课堂也较为类似,讲台前的老师虽在侃侃而谈,而其眼皮底下也不乏心不在焉、甚至呼呼大睡的同学。大学教育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当下社会,西方大学中的逃课现象是否还在延续?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至少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学生的到课情况并不是国内学者想象得那样乐观。
以美国罗德岛州的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为例,该大学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私立综合大学,全美第七个古老的大学,同时也是闻名遐迩的常春藤联盟成员。按一般的思维逻辑,这样有名的私立学校学生逃课现象应该比较少见,其实不然。根据《布朗大学先驱报》(The Brown Daily Herald)的报道,在2014年3月份曾作过一项名为“你逃课的频率如何”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1所示:[2]
表1 以问题为向导的课程知识结构
每天1周超过1次1周1次1月1-2次1月少于1次从不逃课1.10%10.80%13.50%26.20%33.90%14.00%
从上表来看,每天都逃课的学生占1.1%,一周逃课超过一次的占10.8%,每周逃课一次的占13.5%,每月逃课一至两次的占26.2%,每月逃课少于一次的占33.9%,从不逃课的只占14.5%。布朗大学的一位学院院长也承认,如此高的逃课率是超出其预期的。另外该项调查还表明,逃课的频率与年级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在受访的学生中,有21%的大一学生表示从不逃课,而到大二时,从不逃课的学生比例下降为19%,到大学的时候,从不逃课的学生比例更是下降到8%,但到了大四的时候却略有回升,有10%的学生表示在大四从不逃课。
逃课并不是布朗大学的个案,就连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情况也不容乐观。对于哈佛大学的学生逃课情况,《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曾在2015年2月作过一次题为“翘课在哈佛”(Skipping-class at Harvard)的报道,并通过在教室秘密安装摄像头的方式对学生上课人数做过统计,其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平均来说学生的到课率大约在60%左右;如果学生出勤情况构成其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则学生的到课率可以达到87%;相反,如果出勤率不影响其成绩,则到课率会降为49%。另外,在学期结束时,到课率会下降到36%,而在星期三到星期五这几天到课率会下降10%左右。[3]从这一调查来看,平均只有60%的到课率似乎比国内一些大学的逃课情况还要严重,使人很难想象这是哈佛大学的上课情形。如果我们对这种短期定点调查所得出来的结论存在怀疑的话,那么哈佛大学教授对自己课堂到课情况所作的调查则佐证了这一事实。有位哈佛的教授声称,尽管他是被哈佛大学投票选出的年度最受欢迎的教授(Harvard Yearbook Favorite Professor),尽管讲课材料是考试的内容,但每个学期他仍然会面临将近半数学生缺席的课堂。[4]
类似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这样的名校都尚且如此,美国普通高校的学生到课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对于全美高校学生的到课情况,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戴维·罗莫教授(David Romer)曾在1992年春季学期进行了定点调查统计。他选择了三所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大学,并且选择同一专业(经济学)的课程进行了调查。其中A类学校为学生总数大约为6000人的中等规模私立大学;B类学校是2万名学生的公立大学,C类学校是规模为2500人自由艺术类学院。这三所都是美国上流大学的代表,被巴恩斯美国大学简介(Barron’s Profiles of American Colleges)评为最具竞争力的大学。在考查的时间上,选择了到课率相对平衡的一个星期,既不是通常认为到课率最低的时间(比如考试后,放假之前),也不是通常认为到课率最高的时期(比如开学初,考试前),使得统计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统计的结果如下表2所示:[5]
表2 经济学类课程的缺课率(absenteeism rates)
A(6千人)B(2万人)C(2.5千人)所有经济类课程34%39.7%24.8%小班课程27%37.7%21.5%大班课程38.8%42.9%30.4%数学类课程10%17.6%16.7%非数学类课程34.3%41.5%5.5%基础或中等理论课程37.3%40.5%29.7%
根据这一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三所学校的经济学类课程平均的缺课率为32.83%,换句话说,其平均的实际到课学生人数只占应到学生人数的67.19%,这一数据与《纽约时报》对哈佛大学所作的平均到课率为60%统计结果较为相近。由此可以大致作出判断:在美国各大学课堂学生的到课率大致在65%左右,具体的到课率会因学校规模、学校的名气、学科专业、班级大小、课程难度的不同而有所浮动,并且也会因年级的高低、期初期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美国学者对大学生到课率的调查结果不免让人困惑:平均只有60%左右的到课率是美国大学的真实情况吗?让中国大学生满怀憧憬的美国大学课堂,为何有将近40%的美国学生弃之不顾呢?对此,美国人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想找出根源所在。
瑞德福大学(Radford University)的校内官方杂志曾对瑞德福大学的学生作过调查:对于“这个学期你逃课了吗?”这个问题,有50%的受访者回答是;如果你逃了,最普遍的理由是什么?8.33%的回答是生病,58.33的回答睡过头了,33.33%的回答是有更好的事务去做。[6]当然,该杂志也承认:调查有一定的随机性,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科学性并不强。此外,麻省理工学院的“教与学实验室”(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boratory)作为官方机构也曾对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缺课原因进行过调查,其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在学生缺课的各种原因中,每个因素所占的比重如下图所示:[7]
图1 瑞德福大学学生缺课原因因素
从上图可以看出,影响麻省理工学生到课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讲授的质量与清晰度,处于第二位的是与其它学术工作是否存在冲突。
根据美国“课堂120”(class 120)软件网站所作的调查,在美国大约有20%的大学生会逃课。尤其是一些人数较多的大课,在主要的大学也会有将近70%的缺课率。至于这些学生逃课的原因则是五花八门:大约有37%的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因为要花时间与朋友相会;有32%的学生说他正在睡觉或太累了,因而不想上课;17%的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因为他选择了某些比课堂更有创造性的活动;约有11%的学生是因为忙于学习其它的课程;还有3%的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因为天气因素,无论是天气是太好还是太糟了都足以构成不上课的理由。[8]
面对平均60%左右的到课率,美国大学是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而且资料还表明,我国大学老师常用的一些做法,美国大学也一直在使用。归纳起来,美国大学各种防逃课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签到、点名法
美国大学常见考勤方式还是传统的点名签到法,点名就是按姓氏的字幕顺序一个个点,一般不会叫全名,只会叫名字;签到常见的就是一张纸,上面印上了所有学生的名字,每个人签字,互相传递。签到、点名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操作方便,所以使用较为普遍,但这种点名、签到的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存在造假的可能,还有就是比较费时间,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签到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早在2005年英美大学就开始使用电子打卡(clock in)方式签到,虽然造假的可能性降低了,但效率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后来美国大学又发明更为先进的互动教学系统,在这种教学系统中,每个学生配备一个互动教学工具“课堂表决器”(iclicker),这种表决器可以点名签到、答题、为课堂评分,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统一的编号,上课时输入自己对应的编号,就知道是否到场。2013年我国四川大学也引入了这套设备,当时被称为是防止学生逃课的神器,至于其实际的效果似乎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二)成绩制约法
为了保障学生的到课率,美国大学的授课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将到课率与该门课程的成绩相联系。比如有些老师在教学大纲里明确提到,如果学生上课满勤的话,可以在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获得加分;还有些老师上课并不点名,但是一旦发现上课的学生较少(通常是在星期五下午),他就会随堂进行小测试(Pop-Quiz),测试的成绩可以作为课程成绩的加分依据。还有一种是将到课率作为获得学分的资格,如果达不到所要求的到课数,将不能参加课程考试,也就无法获得该门课的成绩。比如匹兹堡大学法学院规定,任何学生对任何一门课程,至少要出席上课总次数80%以上,也即所谓的80%规则。如果未达到80%,这门课的成绩将定为U(即unsatisfactory)。于是,院长办公室就会向学生发一份邮件,通知这位学生该门课他已经无法获得通过了(certified out)。而西北大学的政策是,不上课会导致失去该门课的学分。[9]
(三)家庭制约法
无论是采用何种考勤方法,都需要在课堂上实地进行,并且都需要授课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如果授课教师对这类五花八门的考勤方法采取抵制态度,这些措施要么无法落实,要么就会存在作弊的可能。而且学生逃课多是因为自身缺乏自控力,仅靠学校的惩罚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家庭力量对其进行监督与制约。为此,在2015年美国一家软件公司开发了一种名为“课堂120”的APP软件,通过在学生的手机上安装这种软件,可以对学生的位置进行定位。如果学生没有去教室上课,该软件就会向其家长和老师发一条提示信息,报告学生的逃课情况。据报道,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林恩私立大学(Lynn University)第一个采用了这种软件,[10]随后其他一些大学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至于这种方法的效果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发现在美国大学存在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美国大学反逃课的技术不断的日新月异,但另一方面大学中的逃课现象并未因此而断绝,似乎这种反逃课的技术效果并不明显。问题的原因显然不是因为学生的逃课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从而导致反逃课技术丧失效果。实际上,即使是最原始的签到点名方法,如果真正严格地执行也能有效地解决逃课问题。可见,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如何革新反逃课技术,而是要在于在理论上解决一个问题,即是否有必要将上课作为每个大学生的强制性义务?很显然,当今美国的高等教育界对这一问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对于是否应该强制大学生到课的问题,在美国一直争议不断。主张实行到课强制政策的主要是一些经济学教授,其中最为突出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戴维·罗莫。在1993年的一篇论文中,罗莫对美国大学的缺课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并通过大量的经验性数据试图表明,学生缺课与其学业成绩存在着非常强的统计学上的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十年前,无论是原则上还是实践上课都是任意性的,现在应该到了采用强制性到课政策的时候了。[5]十几年后,罗莫的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论证。纽约州立大学克瑞德(Marcus Credé)等几位学者对三十多年来有关到课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析,并依据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强制到课政策明显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努力提高到课率可以导致平均成绩显著的提高。[11]除了有利于提高学业成绩这一核心理由外,支持强制到课政策的还有一些能力培养方面的原因:比如,强制到课有利于发展一种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培养一种健康的集体参与感;强制到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遵守规则的习惯等等。
在罗莫的文章发表后,《经济观点》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在1994年第三期集中刊出了多位学者对罗莫观点的回应。其中,米德伯瑞学院(Middlebury College)斯蒂芬孙(Kevin Stephenson)的观点最为突出,他认为反对罗莫的强制到课政策至少有五点理由:第一,学生逃的是那些成效最低的课堂,所以学生自然会觉得将时间花在其它方面比这上这样的课会更好;第二,强迫本不愿上课的学生坐在教室里,教室的教学环境反而会变得更糟。因为这些烦躁不安、厌烦听课的学生坐在教室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了;第三,如果我们真正相信成年人会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学生逃课,要么是没有对上课的价值没有获得充分的信息,要么是逃课的边际效益超出其边际成本;第四,到课与学业成绩之间并没有具体的关系;第五,强制到课政策很难予以实施。[12]
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采取折衷主义的态度。比如萧尔大学(Shaw University)的克莱尔(Karen L. St. Clair)曾对自1970年以来有关逃课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回顾,认为这些经验性研究都忽视了影响成绩的可变性因素。她应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宾特里克(Pintrich)的动机模式,指出强制到课政策并不能保证学生有更高的成功率。但她也认为在某些课程中,类如外语、实验、小规模的研讨课,学生到课堂展示还是有必要的。因此,她反对一刀切式的强制上课制度。[13]
可以说,无论是坚持者还是反对者,其双方的理由都难以让对方信服,所以争议仍旧会继续下去。由于理论上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强制到课政策并没有获得普遍的认可。考虑到实行统一的强制上课制度存在的种种困难,所以美国大学一般将这一问题的具体操作执行交由各位授课教师自由裁量。而由于各位授课教师对强制到课的认识并不一致,所以实践中各位教师的做法也不统一。比如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澳尔特莱(Sam Artley)就曾提出,尽管她认为上课对学好课程来说是必要的,也同意上课与课程成绩是确实具有相关性,但她仍然不同意强制上课政策,除非是实验课。德保罗大学(DePaul University)教授传媒与电影课程的马歇尔教授(Kelli Marshall)也反对强迫学生到课,认为上课签到点名会耗费其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只需要改变上课与教学的方式,学生到课问题就会有所改善。[14]由于存在众多的教师不支持强制到课制度,所以即使有些学院制定了这一政策,也会因为授课教授的抵制而无法得到实施。从美国大学生在各种论坛所发布的帖子来看,在美国一些知名大学中,有些老师会严格执行学生上课规则,但也有一些老师根本不点名,有的也只是开学点一次名随后就不了了之。
综上所述,由于在理论上大学教育者对强制到课政策还缺乏共识,实践上各位授课教师又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所以即便反逃课技术如何先进,恐怕都很难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问题。
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教育观点、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大学生逃课这问题上,两国还是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美国大学所采取的反逃课措施及其现实效果,以及美国学者有关强制到课政策所引发的争议,至少可以为我们处理大学生逃课问题提供以下几点启示。
(一)大学逃课是一种普遍现象,杜绝逃课并不切合实际
从比较研究的视野来看,大学逃课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它不分民族、地域、大学发展程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只要是遵循现代大学的教育理论,逃课现象就难以避免。除非所有的大学都实行纪律严明的军事化管理,而这显然与现代大学所秉承的自由、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大学培养人才的多样性要求相违背的。从另一方面来说,逃课现象的有无与大学优劣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麻省、哈佛这些世界著名大学并不会因为有学生逃课而丧失其世界一流的地位。因此,对于大学生逃课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而不是想办法加以禁绝。
(二)注重提高教学质量能有效减少理性逃课的发生
显然,对于理性逃课问题,强制到课政策很难获得正当性。因为强制到课政策的主要理由是上课与学业成绩存在促进关系,然而这种促进关系是以有效课堂为前提的,如果教师上课信口开河、不着边际,或者是讲得云里雾里,强迫学生到这样的课堂去听课无疑是在消费学生的时间。因此,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思考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最终减少理性逃课行为的发生。
(三)严格考核机制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
强制学生上课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确保人才的质量。强制到课政策只注意到形式要求,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反强制到课的最优选择理论同样存在问题,因为这种最优选择是以学生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为前提的,但我们并不能保证学生所作的每次选择都是理性的。因此,为了在两种理论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美国大学的普遍做法是,虽然规定学生有上课的义务,但在执行上则交由授课教师具体掌握。由于授课教师对到课政策的认识存在差异性,所以这一做法客观上是默认了部分学生的逃课行为。但值得强调的是,美国大学都会有严格的学分考核制度,繁重的学业压力会使得学生不敢轻易地选择非理性的逃课。由于执行严格的学业考核政策,即使存在一定比率的逃课现象,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1] (美)哈斯金斯. 大学的兴起[M].梅义征,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 Gabrielle Dee,Busy schedules, boring lectures drive students to skip classes[EB/OL].(2014-4-17)[2016-11-5]http://www.browndailyherald.com/2014/04/17/busy-schedules-boring-lectures-drive-students-skip-classes.
[3] Skipping Class at Harvard [EB/OL].(2015-2-6)[2016-11-5]http://www.nytimes.com/2015/02/08/education/edlife/skipping-class-at-harvard.html?_r=0.
[4] Steven Pinker. The Trouble With Harvard [EB/OL].(2014-9-5)[2016-11-5]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19321/harvard-ivy-league-should-judge-students-standardized-tests .
[5] David Romer. Do Students Go to Class? Should They? [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3(3):167-174.
[6] Aimee Franco. Skipping Class: Is it worth it?[EB/OL].[2016-11-5]http://www.radford.edu/~archive/season05/life/stories/skipping.htm/.
[7] Tom Clay.Lori Breslow. Why Students don’t Attend Class? [J].Mit Faculty Newsletter, 2006(4):6-7.
[8] Why Do College Students Skip Class? [EB/OL].[2016-11-5]http://www.class120.com/why-do-college-students-skip-class/.
[9] Paul Campos. Law Students Reveal Their Third Year Is For Totally Slacking Off[EB/OL].(2012-11-12)[2016-11-5]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third-year-of-law-school-is-useless-2012-11.
[10] Kristen Welker. Shannon Urtnowski. James Eng. Taking Attendance: Class120 App Alerts Parents When Students Skip Class [EB/OL].(2015-2-7)[2016-11-5]http://www.nbcnews.com/nightly-news/taking-attendance-class120-app-alerts-parents-when-students-skip-class-n301951.
[11] Marcus Credé. Sylvia G. Roch. Urszula M. Kieszczynka. Class Attendance in College: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lass Attendance with Grades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0(2): 272-295.
[12] Correspondence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3):205-215.
[13] Karen L. St. Glair. A Case against Compulsory Class Attendance Poli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1999(3):171-180.
[14] Rachel Osman. Should class attendance be mandatory? [EB/OL].(2012-2-25)[2016-11-7]http://college.usatoday.com/2012/03/25/should-class-attendance-be-mandatory-students-professors-say-no.
(责任编辑:杜红琴)
Skipping-class in America: Regulation and Controversy
WANG Hua-sheng
(Law School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Skipping-class has been an intractable problem that haunted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Even in the most famous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difficult to eliminate skipping-clas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causes of skipping-class that include irrational and rational factors, there is a theoretical controversy in the American scholars for the compulsory policy. Practicall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The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ells us that college students’ skipping is an unavoidable phenomenon, the correct approach should be emphasized to improve teaching-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and establish a strict scientific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talents.
skipping class; reformation of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2017-03-29
安徽财经大学一般教研项目(acjyyb2016117)。
王华胜,男,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G40-059.3
A
1008-2603(2017)03-01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