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2017-07-29 21:20李忠汉
速读·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主体机制

摘 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是统摄中国未来政治、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新的政治理念。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治理主体包括本源性主体、代表性主体和参与性主体;治理机制包括政府层面的民主法治、社会层面的市场机制、社会自治机制以及国家与社会互动机制;治理属性是公共性。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是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为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治理理论的西学背景,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恰适性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解释性理论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既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借鉴西方国家在治理现代化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又要立足中国的国情、政情、社情,因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成功实现,除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外,更取决于立足本国国情进行创造性地转化。

1治理目标

治理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因此,中国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在这个制度框架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期提出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新的空间,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增强制度自信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使我們对现代化的理解从原来的物质层面的“四个现代化”拓展到制度和人的层面,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的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公平正义、人民福祉等价值理念。

2治理主体

在国家与社会尚未分离的传统社会,国家的治理主体是一元的,只有作为国家代表的政府;治理意味着统治、控制。近代化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国家与社会逐渐分化和社会自治能力的生长,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在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下也参与到治理过程中,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的复杂性、多元性不断增强,传统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持续存在,使得国家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迫切需要政府汲取社会资源,采取与社会、公民合作共治的策略。在此意义上,治理的现代化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到“社会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治理体系”等概念就体现了治理的多主体、全过程特点。

基于中国的经济政治生态,对于多元的治理主体可以这样理解:人民是国家治理的本源性主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此表明了,全体意义上的人民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理所当然是国家治理活动的国家权力主体,可以称之为本源性的治理主体。人民是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政府,来开展治理活动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代表人民执掌政权,运行治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领导力量,我们称党和政府为国家治理主体中的代表性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除了作为主权所有者意义上的本源性主体和运作治权意义上的代表性主体外,还有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公民等有序参与治理过程的主体。在本质意义上,他们是基于公民权利,尤其是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而参与治理过程的,在此意义上,我们称之参与性主体。他们常常以协商民主、基层群众自治等方式参与国家治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协商治理和基层民主自治。

3治理机制

国家治理体系是指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念确立起来的一套使国家顺利运行的体制机制。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最重要的在于治理机制的现代化,治理机制是治理体系的制度层面从观念形态走向实践形态的中枢,治理机制的现代化是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治理效益的关键因素。

治理机制是治理体系运作的机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关“治理”的概念被提及多达二十几次。从总体上看,这主要涉及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等不同层次的治理体系和活动。从其构成上看,国家治理是最高层次的体系;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治理机制分别为政府层面的民主法治、社会层面的市场机制、社会自治机制以及国家与社会互动机制。

民主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机制,民主是解决一个国家政权正当性、永久性的问题,通过赋予人民作为主权者,让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来制定法律和监督政府,这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所在。法治是一国和平条件下的规则之治,法治不仅是老百姓的事,首要的是政府的事;不仅是让社会民众养成一种法治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治权。正是法治对于人治无可辩驳的优越性,理所当然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市场机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经济活动和市场的治理上。一方面,政府要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对经济和市场的治理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自治机制、国家与社会互动机制上,就是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要求,推进政府与社会组织与公民的合作治理,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4治理属性

公共性是中国国家治理体制的根本属性。中国国家治理也称为公共治理。由于民主作为一种政体选择构成了现代国家治理的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的根本所在。因此,公共治理也称为民主治理。公共治理作为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基本机制,其首要特征在于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治理的根本属性,这是公共治理区别于公司治理、企业治理、学校治理等其他形式治理的根本特性。公共性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在于:第一,国家是属于全体公民的“公有物”,而不是属于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私有物”,第二,公共权力体系原则上向全体公民开放,而不能为个别人或少数人排他性地把持。第三,参与国家治理的公民应该将促进共同体的公共利益摆在优先地位,而不能假借公权来满足私欲、争权夺利、中饱私囊。因此,公共治理最根本的要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超越任何组织和群体的局部利益,而以中华民主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依归。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6.

[2]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78-79.

作者简介:

李忠汉(1983.11—),男,汉族,河南新蔡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治理、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主体机制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何谓“主体间性”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