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绮婷
摘 要:本文以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为例,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指导策略进行探析。总结为三点:捕捉兴趣,激起在探索中“奔跑”的欲望;构建自由、开放的科学探究跑道;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助跑”。
关键词:幼儿 科学探究活动 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是幼儿的一种天性,是一种令他们感到兴奋的学习和活动方式。探究有助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幼儿的现实生活视野,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和谐发展的个性。
神奇的科学世界对幼儿充满吸引力,但是幼儿自发的探究往往具有盲目性、暂時性,要让探究真正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使幼儿积极地探索科学,与科学一起成长,让幼儿在科学探究的跑道上自由的“奔跑”,必须要求教师有策略加以引导。
在以往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存在许多误区与困惑。我们尝试:把以往由教师确定科学活动的内容、目标,慢慢转向幼儿的发展需要;让科学教育的出发点从教师的兴趣慢慢转向了幼儿的兴趣;由预设的探究活动慢慢走向了生成的科学探究式活动,让科学更贴近了幼儿生活,在生活中孕育着科学教育;让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获取科学知识,而更注重幼儿的探索过程和方法。下面以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为例,总结几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策略。
1、捕捉兴趣,激起在探索中“奔跑”的欲望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1 保护好奇心,点燃持续探索的火花
兴趣、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分析幼儿生活中的问题,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及时发现探究活动的起源。《有趣的竹蜻蜓》源于幼儿生活中的一次偶然:在自由活动的时间,一个叫昊昊的小男孩,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进了活动室,跟着这个“小顽皮”一起进来的还有一只红色的“竹蜻蜓”,所有的幼儿都被这个新奇的小玩意吸引住了,“为什么它会飞起来呢?”幼儿兴致盎然地说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根据大班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索特点,设计了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
1.2 创设探索环境和氛围,构建自主探索的信心
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究的物质环境、充裕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是幼儿自由探究、自由操作的重要保证。在开展《有趣的竹蜻蜓》活动中,将班级主题环境创设与探究活动区有机结合,使幼儿与之形成三维互动,幼儿可以随时随地直接操作,自由进行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萌发创新精神。我们在探索活动区投放了很多用不同材料、不同形状制作的竹蜻蜓,如:软胶竹蜻蜓、薄木片竹蜻蜓、塑料竹蜻蜓、纸皮竹蜻蜓、布条竹蜻蜓等等共 十几种,幼儿在丰富的自由观察、自由探索的环境中对比、分享。此外,鼓励对幼儿而言也同样重要。在活动中,我们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把你的新发现跟好朋友一起分享”等,在鼓励、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的自由探究活动更积极、更主动。
2、构建自由、开放的科学探究跑道
2.1 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提供自由的“奔跑”跑道
在开展《有趣的竹蜻蜓》活动时,我们用开放、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幼儿自由的探索、发现竹蜻蜓的玩法;让幼儿自主观察、对比竹蜻蜓的三种不同旋翼结构;让幼儿合作记录发现结果,并尝试根据自己已有经验进行预测;带着自己的预测有目的进行验证。开放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常规,给科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力量,以趣味性与挑战性拨动幼儿的思维之弦,为幼儿创造与探索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幼儿的好奇与探索欲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有的,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幼儿在科学探究的“跑道”上自由奔跑。传统课程模式中的“跑道”是统一起点、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统一空间,统一终点的。而幼儿个性发展要求我们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差异,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各自的“跑道”。因此,教师要贴近幼儿生活,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性,更多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如:在《有趣的竹蜻蜓》中,幼儿对哪种“旋翼”结构的竹蜻蜓才能向上飞展开探索,幼儿的兴趣点和表现的方法都各有不同。有的幼儿先对竹蜻蜓进行观察对比后,再去实验验证;有的孩子则先根据不同竹蜻蜓的试飞结果再去比较、归纳;有的幼儿在询问、模仿中预测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多样、灵活的学习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学,在各自的“起点”上以不同的“速度”,采用不同的路线自由奔跑。
2.2 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提供持续的“奔跑”动力
2.2.1 借助表格记录,促进幼儿探索活动的预测与验证
观察记录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有趣的竹蜻蜓》活动中,幼儿边探索边把各种不同的竹蜻蜓,旋翼是否对称、是否有倾斜度、飞行路线进行记录。幼儿在探索后会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记录结果,在交流中一经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便会产生争论。如:在预测哪种竹蜻蜓能飞得高时,有的幼儿觉得蓝色的竹蜻蜓旋翼有倾斜度可以飞的高,有的幼儿则预测红色的竹蜻蜓旋翼大所以能飞的高。有争论就会产生再次实践验证的动力,让幼儿萌发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
2.2.2 及时评价,强化幼儿的持续探究欲望
评价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幼儿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们合作的真好”,都无一例外地笑逐颜开。但教师的评价仅仅是为了增添幼儿所谓的成功的喜悦吗?实际上,评价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思维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评价是为了支持幼儿更深入的探索,推动幼儿的思维进程,强化他们的探究欲望。
其次,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教师的评价应当如实地体现出这些差异。
2.3 控制好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奔跑”的高潮与低谷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反映幼儿之间的不同认知风格、不同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教师只要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好动顽皮的孩子会细致的对不同竹蜻蜓的结构、大小、制作材料进行比较;平时不爱讲话,害羞的小女孩会神采飞扬地介绍有倾斜度的竹蜻蜓可以飞得高;还有小朋友在给自己的小组成员分配任务……不同的幼儿有其自己不同的优势領域,当他们用其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时,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索力就会发挥到极至,他们的行为严肃而专注,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当然,在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有反复操作或机械摆弄一样东西的情形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幼儿的探索处于“高原状态”,遇到难以突破的困难,此时教师应通过语言、动作、材料,甚至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帮助其走出“高原状态”;另一种可能是,这些事物缺乏挑战性,幼儿失去了兴趣,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可以及时调整探索对象,引导孩子对新事物进行探索。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探究,不论在探索的高潮还是低谷中,持续奔跑的有效指导策略有:
2.3.1 在争论中把握幼儿的自主探究
当幼儿在为了某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是最好的教育契机,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教育契机,引导、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如,当幼儿对三种不同的竹蜻蜓谁飞得高进行预测时,发生争论,教师就应把握好时机启发幼儿通过各种渠道去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幼儿的主动探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好奇心,争论引发的好奇正是幼儿主动探究的内部动机。
2.3.2 在尝试中促进幼儿的自主探究
幼儿的试误过程或试误行为会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积极愿望。在《有趣的竹蜻蜓》活动中,当幼儿自己装竹蜻蜓小车时,我们让幼儿自己选择竹蜻蜓,自己确定竹蜻蜓应该装在高的那一边还是矮的那一边……活动中,幼儿探索的积极性高,在探索中勇于发现与改正,促进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2.3.3 在失败中激励幼儿的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免不了有失败,在《有趣的竹蜻蜓》活动中,我们大胆让幼儿经历挫折和失败,有意地、适度地给幼儿营造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幼儿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使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激励幼儿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究。
3、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助跑”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低结构,高开放的活动,宽松自由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尽兴探索,尽情表达的机会。活动中,幼儿情绪愉悦,敢想敢做,他们会大胆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
当幼儿在科学探究的“跑道”上尽情的奔跑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适时、适度的“助跑”。在不断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及时观察、抓住幼儿的闪光点,欣赏幼儿的探索行为,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发现,引起幼儿的思考并与之一起收集材料,分享成功的喜悦。在不断的“助跑”中我收获了以下的经验:
3.1 “助跑”就是欣赏与观察
幼儿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活动过程都是他们智慧的闪光点,都是他们兴趣的反映,都有一定的价值。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学会理解与欣赏。
3.2 “助跑”就是鼓励与加油
在活动中,幼儿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新的体验,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为幼儿大呼“加油”!“你的主意真不错,来试试!不行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想更好的办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幼儿之间互相讨论与分享,让他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起体验完成任务的喜悦。
3.3 “助跑”就是支持与引领
引领并不是“教”,而是让幼儿在活动中运用各自己有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但教师有时可以给幼儿一些建议,至于这些建议幼儿是否采纳,则完全由幼儿自己决定,即使他们做了错误的决定也无妨,因为那也是一种学习经验的获得。
通过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使我们观念上和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我们懂得了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更应该给幼儿追求真理的勇气,注重探索过程,形成尊重科学的态度。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有关科学的经验,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也从此开始了,幼儿真正与科学探索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宋文英. 科学探索发现活动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J].教育导刊,2012.2.
[4]《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学会探究》 [J].学前教育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