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从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在哈佛演讲的中国农民》。文中写道:一位陕西的果农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支招后,苹果产量翻了五倍,收入大增。
专家给果农支了哪些招呢?第一招就是砍树,而且是砍去整整一半的果树!虽然对专家的话有些怀疑,但果农还是决定先用一块地试一试。面对被砍去的一棵棵已经结果的苹果树,果农的妻子心疼得直掉眼泪,村里有人说这位果农在“胡闹”。然而,很快获得丰收的试验地让果农乐了。于是,果农把家中6亩苹果园的果树都砍去了一半,从此,苹果产量大大提高,质量也越来越好。后来,在专家指导下,果农又搭建了防雹网,恢复渗灌设施,对果树进行间伐,铺反光膜,使用诱虫带等先进的技术。在专家指导下,果农不再是那种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他还常年订阅《农业科技报》等报刊。在科学的引领下,他成了“明星果农”,并以一次题为《科学务果改变了我的生活》的发言,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好评。
看完这则旧报道,我脑海中顿时想到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剪枝的学问》和南京市教研室早在七年前就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求——“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然而,时至今日,我们都能做到这些要求了吗?似乎没那么乐观。
我想,我们是否应该像果农“科学务果”一样地“科学务课”呢?
清晰目标如“砍树、间伐”。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一篇课文有许多内容要教,似乎哪里都是肉,于是,很多老师把目标定得多而杂。结果呢?处处想抓,处处没抓好。甚至有些课堂快结束了,还弄不明白教者究竟想给学生什么,或者说我们不明白学生从那一节课中,究竟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其实,我们该学学果农,为了结出丰硕的高质量的果实,该砍树、间伐的时候要有勇气去大刀阔斧。那样,剩下的就是重点栽培目标了。
精选内容如“疏花、疏果”。依据树种、树势及当年的花果量因树定产、按枝定量,适时对果树进行疏花、疏果,是确保果树连年优质高产的有效办法。我想,阅读教学中精选内容的过程,也正犹如果树种植中“疏”的过程。有了清晰的目标,内容的选择就有了方向,难在一个“精”字。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特级教师史春妍多次教学《小动物过冬》,第一课时总是不涉及第1自然段,因为这是学生一读就懂的文字。而对于小青蛙钻到泥土里过冬的“钻”字,史老师则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既从字形、字理上加以解释,又借助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因为这是难点,必须花时间弄清楚。精选内容,其实就是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功,一如果农疏花、疏果,为的是让重点栽培目标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有效设问如“诱虫、套袋”。诱虫带可大量诱捕在树干翘皮裂缝中越冬的害虫,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降低了农药残留量;套袋可以显著提高果实外观品质,促进果实色泽艳丽,且减少果品被污染机会,这些都成为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的新技术。这技术让我想到课堂中的有效设问。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意识指引下,老师们越来越关注课堂设问的有效性。可是,综观我们的课堂,又有多少问题是有效的呢?初读课题,仍然从“谁说的”“为什么说”“怎么說的”或者“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意思”等方面开始“质疑”的大有人在。其实,授课者都知道这些是“伪问题”,可教学时又常常不由自主地“走程序”。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会有一系列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出现。崔峦老师很早就告诉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有效设问,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如果农一般,赶走害虫,减少污染,留下的是净化的无公害的精品。
向果农学习,科学务课!
(胡红,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