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017-07-29 13:09何伟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瞎子作文艺术

何伟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贴近生活,关注生活,考场作文要求我们抒真情,但为什么学生贴近了生活,关注了生活,写出的记叙文很多却是千人一面、乏味无比、泛泛而谈的流水账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生活的真实并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可以虚构。“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豫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给徐懋庸》,《鲁迅全集》第10卷第198页)

据王开东老师讲,他大学时曾写过一篇微型小说《吃面》,引起广泛好评。小说取材于他高中时的一次经历:在他吃面时,一个美丽的女子也在吃面,美得无可挑剔,如天使在人间,让人目眩神迷。那时大碗面的分量很足,女孩的面条还剩下很多,没吃完就去结账了。突然一个乞丐蹩了进来,伸手去接女孩的剩面。女孩眼疾手快,抢手把面倒进了卤水缸。然后,飘然离去。看那个老头可怜,他下了碗面给了乞丐。这是生活真实,不是艺术真实。

但后来写小说《吃面》时,结尾被改了:

“老伯,这剩面有点不卫生,”女孩红着脸,柔声说道,“老板,钱不用找了,给这位老伯下两碗面。”我的心一震,觉得眼睛湿湿的潮,抬起头来,那女孩一脸高贵的微笑,灿然如金。

的确,通过作者这般改造后,小说便具有了波澜,增强了现实意义,而且还有些“欧·亨利式结尾”的意味。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虽然将真实情景作了修改,但保持了部分生活真实,用心灵同化生活,使得修改后的小说依然真实耐读。这里的“真实”,虽不是生活真实,但可能在其他地方发生过,因而是“艺术的真实”,读后依然觉得可信,而不觉虚假。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的名篇《阿Q正传》最为典型;周作人也曾说,阿Q的原型,都来自他们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因此,在真实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作文虚构是完全可行的,即使有时我们并没有经历过其中一些事情。

【名家示范】

补丁也可以绣成花朵

孙道荣

拐角凹进去一段,就是她的舞台。她在这里摆摊织补,已经好几年了。

每次路过,都能看见她,坐在凹槽里,埋头织补。身边的车水马龙,似乎离她很远。她很少抬头,只有针线,在她的手上不停地穿梭。

这里原本是一个城乡结合部,这几年城市西迁,这块地也跟着火起来,到处是建筑工地。来她这儿织补的,大多是附近工地上的民工。衣服被铁丝划了个口子,或者被电焊烧破了个洞,他们就拿来,让她织补下。也不贵,两三元钱,就能将破旧的地方织补如初。如果不是工服,而是穿出去见人的衣服,她会更用心些,用线、针脚、纹理,都和原来的衣裳一样,绝对看不出织补过的痕迹。

从她所在的拐角,往前一百米,是一所学校。我的孩子,以前就在那所学校读书。每次接送孩子,都必经她的身旁。也就对她多留意了点。

一天,妻子从箱底翻出了一条连衣裙,还是我们刚结婚时买的,是妻子最喜欢的一条裙子。翻出来一看,胸口处被虫蛀了个大洞。妻子黯然神伤。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她的影子,也许她可以织补好。

拿过去。她低头接过衣服,看了看,摇摇头说,洞太大了,不好织补了。我对她说,这条裙子对我妻子意义不一般,请你帮帮忙。她又看了看裙子。忽然问我,你妻子喜欢什么样的花?牡丹。我告诉她。她看着我,要不然我将这个洞绣成一朵牡丹,你看怎么样?我连连点头,太好了。

她从一个竹筐里,拿出一大堆彩色的线,开始绣花。我注意到她的手,粗大,浮肿,一点也不像一只绣花的手。我疑惑地问她,能绣好吗?她点点头,告诉我,以前她在一家丝绸厂上班,就是刺绣工,后来工厂倒闭了,她才开始在街上摆摊织补。我原来绣的花可漂亮了。她笑着说,原来的手也不像现在这么笨拙,在外面冻的,成冻疮了,所以,才这么难看。

正说着话,一个背书包的女孩走了过来。我以为女孩也是要织补的,便往边上挪了挪。她笑了,这是我女儿,就在那边的学校上学。女孩看看我,喊了声叔叔,就放下书包,帮她整理线盒,很多线头乱了,女孩就一根一根地理清,重新绕好。不时有背着书包的孩子,从我们面前走过。有些孩子看来是女孩的同学,她们和女孩亲热地打着招呼。女孩一边帮妈妈理线,一边和同学招呼着,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

我好奇地看着女孩。她稚气的脸上,已经略微冒出青春的气息。她似乎一点也不在意,她的同学看到她的妈妈,是个街头织补女。这出乎我的意料。我有个同学,就因为长相土了点,苍老了点,他的儿子从来不让他参加家长会,也不让他去学校接自己,他儿子认为,自己的爸爸太寒碜了,出现在同学面前,丢了自己的脸。

我对她说,你的女儿真好。她看看女儿,笑着说,是啊,她很懂事,这几年,孩子跟我们也吃了不少苦。女孩嘴一撇,吃什么苦啊,你和爸爸才苦呢。忙完了手頭的活,女孩拿出书本,趴在一旁的凳子上,做起了作业。我问她,怎么不回家去做作业?女孩说,我们要等爸爸来接我们,然后一起回家。

女人穿针引线,牡丹的雏形,已经显露出来。这时候,一个中年男人蹬着三轮车骑了过来,女孩亲热地喊他爸爸。我对她说,天快黑了,要不我明天再来拿,你们先回家吧。她摇摇头,就快好了。

路灯亮起来的时候,她终于将牡丹绣好了。那件陈旧的连衣裙,因为这朵鲜艳的牡丹而靓丽起来。

中年男人将三轮车上的修理工具重新摆放,腾出一个空位子来,然后,中年男人一把将她抱了起来,放在了那个座位上。我这才注意到,她的下半身,是瘫痪的。女孩将妈妈的马扎、竹筐放好,背着书包,跟在爸爸的三轮后,蹦蹦跳跳地远去。

目送他们一家三口的背影,我拿着那件绣了牡丹的裙子回家。你完全看不出来,牡丹背后,曾经是一个补丁。

(选自2011年4月16日《南国都市报》)

[点 评]文题别有深意,揭示文章主题思想,题目具有象征意义,体现生活的智慧和哲理,告诉我们用良好心态去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并努力奋斗,能把它变得幸福美好。

“补丁”表面上是指织补女人织补的补丁,在文中暗喻了织补衣物的妇女,她虽然残疾了,对工作、对生活却充满了热爱。她的双手虽然粗大,浮肿,可绣起工却认真、细致。虽然她们一家生活比较拮据,但却相处和睦温馨。补丁也可以绣成花朵,既写出了妇女的心灵手巧,也写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花”既指织补女人在“我”妻子的裙子大洞处补出的“牡丹花”,又指织补女人坚强乐观的性格和他们一家幸福美好的生活。标题一语双关,既暗示了内容,提示了文章主旨,又在设置悬念中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于女儿的“懂事”,除了有母亲的亲口夸奖,更多的还是通过“我”的观察,通过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来体现。女孩有一个辛勤劳作、关爱家人的父亲,一个身残志坚、心灵手巧的母亲,他们给女儿创造了一个和睦温馨、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这些都对女孩的懂事成熟起到有效的培育和影响。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特别地自强懂事。一家三口生活在困境中,但并不显得悲观,反而让人觉得充满力量,使得文章更为丰满有力。

【学生习作】

温 暖

周 妍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普照。带着愉悦的心情,我走在喧闹的街上。街上车来车往,车辆掀起的滚滚灰尘,湮没了来来往往的人群。

“嘟嘟”,一声长鸣,一辆大卡车目中无人地横街驰过。再抬头时,我看见了街道对面围观着一伙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快速地朝那团人影“移动”。

人们的议论声已能听见,纷纷传入耳膜,但我仍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中年妇女模样的人被挡在外边,只听见她大声说道:“还不知道真的假的呢,装可怜吧?”她一面说着,一面翻了个白眼,大概是为了表现出对这件事的鄙夷。这,让我从心底感到厌恶。我决定挤进人群弄个明白。在经过一番“艰难历险”后,我终于能探出头。哦,原来是一个瞎子,戴着墨镜。皱纹纵横而枯瘦的手里握着一段枯木,蓬乱的头发上还夹着几片枯叶,脸上又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好像隔了一层纱,毛绒绒的。只有那墨镜,在阳光的照耀下,不时有一丝耀眼,闪过一丝生气。他双膝跪地,没有可怜的讨要声,只是低着头,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最终,人群不欢而散,大概是因为好奇心已经得到满足,这里已然没什么继续“参观”的价值了。我瞧了瞧他那小破碗里,安静地躺着几枚大大小小的硬币。我搜遍了全身,找到了一枚一元硬币,静静地放进了他的碗里。随着“叮”地一声脆响,他忽然抬起了头,站了起来。我吓了一跳,难道他看得见?随即,我知道我错了,他和我擦肩而过,拄着木棍僵直地走着。破烂的裤筒在风中无力地摇摆,仿佛风一吹就会散掉。他朝一个讨饭的小女孩走去,我不由地怔了怔。在如此喧嚣的环境下,他竟能听见如此微弱的哭泣声,不,应该是无力的求助!我急忙跟了过去。

“叮”,一滴晶莹透明的液体落在了地上,竟是瞎子的眼泪!那滴珍珠在空中盘旋,升腾,最终在地面绽开了花!一朵,两朵,無数朵花竞相开放,那是瞎子感情的迸发,是人性之花的绚烂。我没有看见他的眼睛,或许浑浊不堪,但我看见了他的泪,他的心,他的泪是心流出来的!他忽然抬起了枯枝般的手“哗”地一声,把自己碗里的硬币倒进了小女孩的碗里,积少成多,小女孩的硬币不再孤独,两颗心融在一起,不再孤独。

我看了看瞎子,看不见了衣衫褴褛,而看见了一道纯正的光。过路人身上的浊臭刺鼻,却无法摧毁那道清泪中泛出的光芒,这应该就是人心之善的温暖吧。

这篇考场作文,多少受到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的影响,甚至借鉴了其中一部分细节描写,尤其描写瞎子的肖像部分。文章的细节描写部分,较为成功。但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文章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是现实情景再现,譬如前半部分(细节描写),但主题比较灰暗,尤其是作者结尾的议论(见画线部分),前后有脱节之嫌。

如此看来,我们必须要对作文进行一番改造,尤其是对划线部分,动动手术,进行一番修改。现在我们看看修改后的作文(画线部分的修改):

“哗啦”,瞎子竟然把自己碗里的钱币,全倒进了小女孩的碗里。小女孩一怔,她抬起头,晶莹剔透的眼眸中透出一丝惊讶与感动,“老爷爷,这……”“孩子,你的路还很长啊!”瞎子不禁摸了摸女孩的头,“我也希望尽自己的一点力,帮你回校读书。”人群又一次聚拢过来,还是议论纷纷,但少了以往刺耳的声音,多了一份敬佩与感动。一位大叔带头给了小女孩50元,其他人也纷纷掏钱,10元,20元……女孩不住地感谢着每一位好心人,她再一次哭了起来。

她的泪水像断线珍珠一样,划过脸颊,滑落地上,脸上留着泪痕。是啊,只要人间的真情还在,爱就会永驻人间!爱就像光明,让黑暗中的人看到了希望;爱就像甘泉,让徘徊沙漠中的人重获生命!这份爱,让我不经意间有了感动,这定格的一瞬,似乎在诉说:大爱存于人间,即使是互不相识的两人,即使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

离开后,我又看了看瞎子,虽然他衣衫褴褛,但他的行为,让热闹的街市多了一丝温暖,增添了一幅风景。

修改后的作文,虽有虚构,但符合艺术真实(其他地方发生过),也符合当今社会提倡正能量的要求,而且,细节描写也高于简单的说教议论。因此,仅仅强调“生活真实”是不够的,“生活真实”也有品位之分,如果没有艺术的深度,简单的真实也是肤浅的。就算学生拥有再现真实生活的水平,写出的作文依然味同嚼蜡,结果依然是单调、空洞、乏味的。作文里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现实中所见所闻的一切生活,而更应该是被心灵所烛照、所同化、所提纯的。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有个性的,水灵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体现,才能成为我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活体验。

考场作文必须有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思想内涵,它肩负着选拔优秀生源的责任,直接体现着一个考生最直观的道德品质。作文虽来源于生活,更需要高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都可能是作文的素材。而我们只有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才能使我们的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因此,我们可以在广泛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进行艺术的典型化的概括,达到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目的,使得作文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瞎子作文艺术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我们都是瞎子
我们都是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