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将时评常揣摩

2017-07-29 13:02唐惠忠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贵子善念寒门

唐惠忠

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社会生活评论,“是紧密结合时事、时局、时政、时弊即时发表的简洁明快、短小精悍、尖锐泼辣的议论性文字”(新华社高级编辑徐兆荣语)。实践证明,跟着时评学写作,不仅能提高高中生的认识水平,开阔习作者的视野、眼界,而且有助于同学们有效改善“议论浮于浅表、难以深入”“不会说理与思辨、容易走极端”等常见弊病。

下面,试结合一些足资借鉴的时评文的精彩片段,具体地谈一谈如何从中获得启发,实现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清晰界定核心概念

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往往有一两个词语对全文的思路起统领作用,这一两个词语就是文章的“核心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人群、语境中,人们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多差异;但是,在一篇议论文中,一个概念一般只能表达一个确切的含义。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先要对核心概念作必要的界定,包括区分概念的本义和引申义、深层意义,概念的具象性意义和抽象性的比喻义、象征义,等等。

【片段撷英】

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一篇流行于網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选自《寒门贵子,贵在“奋斗”》,原载《人民日报》)

【他山之石】

正如文中提到的,“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而本文对于“贵”的明确界定在于,“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如此一来,要论证“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便容易下手,也便于阐述清楚了。与此同时,作者还论及“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以及“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这样的界定与思辨合乎事理,颇能引发读者的同感。

二、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要求考生对事物的认知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重视其发展过程;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究底,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以及将会带来的相关影响。

【片段撷英】

用软件合成“我的小学生证件照”,在朋友圈晒出“自制高考准考证”,穿校服戴红领巾过“六一”……不要认为这都仅仅是“怀旧”。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如今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真实的心态。“不愿工作”“打扮装嫩”“不愿结婚”“不愿生子”,被选为不想长大的四大表现。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成长有两个维度,一个横向的时间轴,一个纵向的心理轴。时间流逝、年龄增加,这是最自然不过的长大,却并不必然会带来心理的成熟。有人以3个标准定义成熟:经济上独立、自己做决定、对行为负责。这意味着,成熟需要克服精神的惰性,参与更大的竞争,也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许正因此,在上述调查中,才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把不想长大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竞争太激烈”。

有心理学家提出,现代社会中,人在20岁出头时会经历一个“成人初显期”。这一阶段的年轻人,生活充满可能性也充满不确定性,他们在关注自我时注视世界,在否定自我中追逐未来,总是感觉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感情,因而进入一种“青春已过,成熟未满”的过渡状态。说到底,这样的不想长大,只是还没有发现自己。

不过,“成人初显期”终究还是要走出去的。背过身去延宕成长,将“怀旧”“装嫩”转化为心理按摩,只会徒增焦虑,更可能错失成长的机遇。有人说,逃避与其说是一种防卫,不如说是一种溃败,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有时也是一种心理障碍。越过这个障碍,方能成为一个心灵层次丰富、心智成熟饱满的人。如果走不出心理“舒适区”,就会失去向上伸展的动力,陷入个人发展的沼泽。

不想长大,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由选择,但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多了,则可能让社会失去活力。陈独秀曾在《敬告青年》中批评,“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因此断言,“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唯如此,才能在個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逃避成长固然可能得到一时的安稳与平静,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更多生命的精彩。以“向前走”的坚定对抗“向下滑”的逃避,以“不惜于”的勇毅克服“不敢于”的懦弱,就算再平凡的路,也能走出非凡的光彩。

(选自《成长是与自我的搏斗》,原载《人民日报》)

【他山之石】

在罗列出一系列典型现象之后,文章先析因——从外部环境看,确实存在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不想长大,只是还没有发现自己”。接着又探察后果——就个体而言,“背过身去延宕成长,将‘怀旧‘装嫩转化为心理按摩,只会徒增焦虑,更可能错失成长的机遇”“如果走不出心理‘舒适区,就会失去向上伸展的动力,陷入个人发展的沼泽”;就整个社会而言,“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多了,则可能让社会失去活力”。这样的因果分析环环相扣,顺理成章。

末段收束时,再次以“逃避成长固然可能得到一时的安稳与平静,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更多生命的精彩”一句来凸显“拒绝成长”的危害性,并富于针对性地发出了“以‘向前走的坚定对抗‘向下滑的逃避,以‘不惜于的勇毅克服‘不敢于的懦弱”的召唤。

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生活本身存在着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与非、多与少、快与慢、成与败、进与退等。所以,写议论文常常需要从相对的两方面辩证地分析论述。这就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以全面而客观地认识问题。

【片段撷英】

自从手机降临人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低头族”,走路的时候看,吃饭的时候看,驾车的时候看,习以为常。近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教授钱幼琼发现,由于家长忙于玩手机,越来越多的幼儿因缺乏有效沟通而患上语言发育障碍,她希望家长不要再当低头族。不知她的呼吁能惊醒几人?

……

智能手机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便利,将其称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绝不过分。可是,作为手机发明者的人类,却渐渐地反受其支配,切切实实地沦为手机的奴隶。手机依赖症成为典型的现代病。2014年11月,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公布了当年交通事故数据:在开车时接听电话、玩微信等“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违法行为”引发的死亡事故高达204起,占事故总数的29.6%,而一直遭人诟病的“酒后驾车”导致的交通事故仅占2.8%。鉴于此,曾有人大代表建议将“开车玩手机入刑”,而美国新泽西州早已推出新法规,规定行人在街上边走边发短信将被罚85美元。手机最初只是简单的通话工具,使用手机是极微不足道的私人事情,可使用者最终却失去了理性辨识的能力,反需国家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如此吊诡的结局不禁让人怀疑现代文明本身是否出了问题。

对现代文明持悲观态度的人,认为手机等产品对人类的束缚是工具理性的产物。实际上,即使成了低头族,我们也不难从中走出,我们缺少的仅仅是自制力而已。2014年11月18日,我国首届“发呆大赛”在成都举行,参赛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不玩手机、不睡觉地安静发呆,活动组织方希望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给自己稍微“留白”。发呆大赛等活动都具有象征意义,它暗示我们,摆脱对手机等产品的依赖并不困难,只是少了机制和自觉。网络上曾有一组漫画,画面中的人物始终机不离手;而在与之对称的一组漫画中,人物手中的手机都被“涂抹”掉了,缺少了手机,漫画中的人物彼此之间便显得相当孤独。手机中的海量信息,爆炸式地冲击着我们,刺激着我们去获取更多信息;手机上的交友平台,以虚拟的方式满足现实生活中的人际需求,我们在手机中百般寻找的,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却缺少勇气去追求和争取。所以,克服手机依赖,从低头族重新回归抬头一族,最主要的是克服恐惧、勇于追求,在阳光下清晰规划自己的人生。

手机本身不是病,病的仅仅是失去自制力的人心,低头族要高昂起头颅,更多地接触现实世界,多看看手机屏幕之外的美丽家园。

(选自《多看看手机屏幕之外的美丽家园》,原载《南方日报》)

【他山之石】

文章呼吁“低头族要高昂起头颅,更多地接触现实世界,多看看手机屏幕之外的美丽家园”,针对“低头”时弊开出的药方是“克服恐惧、勇于追求,在阳光下清晰规划自己的人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手机”这一科技产品,并没有一味批判,而是适度地肯定——“智能手机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便利,将其称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绝不过分”,又一语中的也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手机本身不是病,病的仅仅是失去自制力的人心”。以上见解,持论客观,透视深入。

同时,作者虽然对人们“切切实实地沦为手机的奴隶”的现象满怀忧思,但并不流于悲观消极,而是不认同“手机等产品对人类的束缚是工具理性的产物”之说,强调的是“实际上,即使成了低头族,我们也不难从中走出,我们缺少的仅仅是自制力而已”。

四、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我们展开论析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事实上,对事物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辩证分析的前提,只有分析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质。

【片段撷英】

善念如花,善举似果。善念之花常开,善举之果却不易结。心怀善念,是有善端,这就像是水之源、火之星,正是善的基础。然而,如果徒有善念而不为,也不过停留在“想”的层面,既不能给陷入困境的人以帮助,也不能给社会风气注入正能量,最终难免水源枯竭、火星熄灭。就此而言,善行比善念更重要,行动比观念更重要。

有这样一个启人深思的故事。暴风雨后,海边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卷上岸来的小鱼。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撿起小鱼扔回大海,有人劝他:“孩子,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回答。“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回大海。以行动为导向,把善念化成善举,涓滴又何尝不能汇成大海?倘若总在“值不值得”“需不需要”的犹豫中延宕,我们往往就错过了让一条小鱼重返大海的机会。

……

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沉默。善念之花结出善举之果,需要每个人的嘉言懿行与共同努力。纵然有过“流血又流泪”的极端案例,但是崇德之心不能因此止步,向善之行不能就此裹足。有诗人曾写下这样的句子:“如果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诚然,保护善念的环境还需要涵养,托举善行的制度还需要完善,但对每个人而言,首先要让自己心中的火熊熊燃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悲悯之情、乐善之意,可是否伸出这只手、迈出这一步,却成为平庸与高尚的分界线。“你就是他人的环境”,让善念更多转化为善行,让善行善举少一些无奈,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选自《“这条小鱼在乎!”》,原载《人民日报》)

【他山之石】

在作者的论述中,“善念”与“善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心怀善念,是有善端,这就像是水之源、火之星,正是善的基础”;另一方面,“如果徒有善念而不为,也不过停留在‘想的层面,既不能给陷入困境的人以帮助,也不能给社会风气注入正能量,最终难免水源枯竭、火星熄灭”,据此推出的结论是“善行比善念更重要”。此外,“善念”与“善行”又是可以也必须转化的,相关条件在于:其一,“以行动为导向,把善念化成善举”;其二,“善念之花结出善举之果,需要每个人的嘉言懿行与共同努力”。像这样以相互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可谓观照全面、逻辑清晰,容易使人豁然开朗。

五、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变化,是旧东西不断死亡和新东西不断产生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古人所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

【片段撷英】

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

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多一些接纳。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轩轾,不如反身自问:今天我阅读了吗?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读书也好,读屏也罢,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

(选自《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原载《人民日报》)

【他山之石】

该文作者不同意“读屏等于碎片化的浅阅读”的观点,而是认定“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读书也好,读屏也罢,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此立论,扎扎实实地体现了一种发展的眼光;而“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之类的辩驳,也有较强的说服力。

六、在对比中妍媸自见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谬论证等。其中的对比论证强调对比——有时,文章标题本身就提供了对比论证的条件(如《“知足长乐”与“知不足长乐”》《美与丑》《堵与疏》),一看就知道这些文章要求通过正反对比来揭示论点;有时,可扣住文题,择取对比点展开说理论证,例如写《人与路》,可从对人生的追求和选择、所走的道路和结局等方面进行对比。对比论证通常由引出对比、分析对比、总结对比三部分组成。要使对比论证发挥应有的威力,对比要具体,分析要深入,切不可空洞笼统、浅尝辄止。

【片段撷英】

美学家朱光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一语点醒梦中人。他由此方悟,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成钢,达到精妙境界。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诚然,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畏葸不前。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选自《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原载《人民日报》)

【他山之石】

此文作者认为,“挫折和苦难,不过是块磨刀石。不被困难吓倒,不向挫折屈服,勇往直前,人生的刀刃才能越磨越锋利”。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文章突出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朱光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是反例,由此引申出“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是正例,直接论述了“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的道理;“总有一些人……”又是反例,警示我们“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提示大家“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

文章将正反论据有机组合,且例后有亦理亦情的评析,读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猜你喜欢
贵子善念寒门
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
好家风成就寒门贵子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让内心充满善念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呵护更多寒门学子的大学梦
当善念在心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