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四梦》中的汤式至情论思想

2017-07-28 11:52李骋昊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1期
关键词:汤显祖

摘 要:汤显祖作为一个与莎士比亚齐名的戏剧家,与其文学作品有着人格相匹配的魅力,他所提出的“世总为情,情生诗歌”、“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等重要文学命题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情”不仅是《临川四梦》的核心,也是汤式至情论思想的核心,因此本文将从四部戏剧作品出发集中探讨汤显祖至情论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临川四梦;汤显祖;至情论

作者简介:李骋昊(1994-),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科学硕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2

一、《紫钗记》:世总为情,情生诗歌

《紫钗记》这部戏曲重点突出了霍小玉对李益的痴情和黄衫客成人之美的侠义情怀。正如汤显祖在该剧的《题词》中所写“霍小玉能做有情痴,黄衫客能做无名豪。馀人微各有致。第如李生者,何足道哉!”这篇戏曲是通过权力与爱情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歌颂霍小玉坚贞的爱情,批判权力阶级对这段姻缘的破坏,来展示“至情”的思想,来表现对人的个性解放的向往。

霍小玉集“色、才、情”三种佳人形象因素于一体,在她曲折的爱情道路上,霍小玉的“至情”慢慢地体现出来。她的爱情里没有矫揉造作,只有忠贞不二与执着等待。她为了寻找李益而变卖财产,甚至把两人的定情信物紫玉燕钗卖掉时,曾说:“他既忘怀,俺何用此。”她把对李益的爱情放在至高的地位,当她得知卢太尉的女儿将要和李益成亲,并且把她当掉的紫玉钗买去戴时,她把当玉钗所得的钱悉数撒于地上“俺把他乱撒东风一似榆荚钱”。等到醉侠黄衫客要去责备李益时,她又以钱财相赠,这种爱情至上,视钱财为身外之物的性格和小玉对李益的执着爱情,感人肺腑,是汤显祖所展现的“至情”精神。

二、《牡丹亭》: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从明中叶起,“主情”的文学思潮兴起,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独抒灵性”冯梦龙的“真情”……这些都是对人有本性有价值的肯定,对封建礼教束缚人性的批判与蔑视。在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激发了汤显祖“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的创作思想。

杨恪以为:“各种本能都源于一种本能,因此他把一切来自于本能的能力皆称之为原欲”。杜丽娘的原欲,是人生而就有的本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承认这一原欲几乎是不可能的,情欲被当时的人认为是鄙夷的消极的东西。而《牡丹亭》却肯定了原欲。第十出惊梦,描写的是杜丽娘游花园,做了一个春梦。说明了潜意识里,杜丽娘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对男欢女爱的渴望。她出生于明朝官宦家庭,当时的理学思想分外盛行,封建时代的妇女受到严酷礼教的束缚。她的父母希望把她变成“知书达理”的传统女人,连她白日里打个盹也会被其父怒斥“白日眠睡,是何道理?”杜丽娘是汤显祖自己的化身,也是至情的化身,她可以去做梦、寻梦,可以因情而死,又因情而活,她面对的不仅仅是父母等人代表的封建正统阶级,更是整个以“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理念主导的封建传统意识。戏曲男主人公柳梦梅也是一颗“情种”,他的痴情、钟情、纯情,在杜丽娘还魂后对她忠贞不二。

汤显祖通过杜丽娘宣扬他的“至情”论,同时也用和杜丽娘形象的相对面——杜宝,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杜宝相当于他的心灵寄托。“白发年来公事寡,听儿童笑语喧哗。太守巡游,春风满马,敢借着这务农宣化。”《劝农》这一幕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是为偶然得知花园的杜丽娘可以趁机如愿做铺垫;其二是汤显祖在遂县任官时,也曾下乡劝农。汤显祖对自由上下求索的精神和对社会状态的深刻见解,是明中后期有识之士的缩影,在封建伦理根深蒂固的社会现实下,只凭自身力量想获得自由,社会变革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总的来说,《牡丹亭》这部至情的爱情颂歌中体现的人性美,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封建礼教的控诉确实是中国戏剧史上令人心醉的曲目。也难怪汤显祖的那句“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三、《南柯记》:情理矛盾形成之边缘

《南柯记》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相比较前二梦较为成功,吴梅认为“四梦中惟此梦最高贵”。这部戏曲取材于唐传奇的《南柯太守传》,在主题和内容上都以佛理贯之。《南柯记》中所表达出来的“情”,在地位和作用上都和《牡丹亭》大相径庭。该剧所写大多是淳于棼的梦境,梦到他在大槐安国成为驸马,颇有政绩,升为宰相,在妻子死后骄奢淫逸,最终被国王放逐。醒后他在契玄的指点下,发誓灭情,大悟成佛。这个戏曲把“情”放在梦中来实现,有种“人生如梦”的幻灭感。淳于棼的宦海沉浮,

瑶芳是大槐安国王的女儿,是一个有情有识之人。知书达理,处理问题是落落大方,打仗之宛若一个大丈夫,镇定自若,稳定军心,对于无礼的檀罗四太,她也毫不留情,敢说敢言。她追求自由,渴望能够自主婚姻。在她的帮助辅佐下,淳于棼左右逢源,在她死后,孤立无援的淳于棼历经了千难万难,一落千丈。瑶芳的痴情和杜丽娘息息相通,有剪不斷的关系,但是她所拥有的那种大丈夫的胆识和气魄,是杜丽娘望尘莫及的。瑶芳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嘲讽。就在佛门清净之地,她和淳于棼上演的恩怨离别的爱情大戏,显然是汤显祖借之用来炮轰理学家的禁欲主义。蝼蚁都如此专情,更何况作为人类的我们呢?

淳于棼醒后对残酷的现实有了深刻的思考,到最后终于放弃了考取功名这一想法。这是汤显祖在对自己为官途中的醒悟,要想追求自由,实现至情的理想国,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在他梦醒之后我们也可以看到淳于棼和杜丽娘一样,有着同样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性格。他燃指为香,为了再见瑶芳,度她成仙。见面时如诉如泣,愿重做夫妻,离别时难舍难分,愿与她一起上天。淳于棼从“转情”到“情尽”,是他作为“至情者”最为感人的一页。

这部戏中淳于棼的一生,从得意、失意、复得、复失暗含了汤显祖官场上的坎坷。生性多情,渴望自由,一旦受挫就想逃避现实,遁入佛门,正如《南柯记题词》中所说“梦为了觉,情了为佛”,汤显祖通过淳于棼的一梦,来抨击现实生活的黑暗,但是这种消极出世是作家无奈于封建生活的局限。

四、《邯郸记》:以理助情

《邯郸记》的艺术成就仅次于《牡丹亭》,也是以梦写政,是借助唐朝的历史来讽刺今朝。如果说一梦、二梦都是写的儿女情长,时刻高举至情的旗帜,那么这三梦、四梦便是一种官场现形记,反应矫情可憎的政治。整部戏所描写的官场,上演的官僚无一不贪婪,无一不腐败。

卢从愿这一形象是作者自己的写照,求试不顺被人欺压。他刚入朝廷就开始徇私枉法,和宇文融勾心斗角,相互掣肘。宇文融丞相这一人物相当于当时明朝的首辅张居正,皇帝唐玄宗糊涂又好色,影射了当代皇帝的昏庸无道,朝廷上奸臣当道。司代户官则代表了绝大多数的官僚,趋炎附势的墙头草。卢生最后从心满意足的春梦中醒来,才发现荣华富贵终究是一场美梦,终究是引渡成仙。梦境不是一种纯属虚构,而是反应现实生活的镜子,映照着官场的黑暗,相互勾结,尔虞我诈。而最后的结局也是反映了汤显祖在现实生活中饱受磨难,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国的情况下,只能寄托于异化的环境,不在受人摆布,实现思想的解脱,个性的自由。

“汤显祖晚年过着归隐的生活,生活环境影响了他,使他变得深沉孤寂,已不及年轻时那样的志锐气昂。他的晚年作品,有着老人家阅历较深,洞察现实的嚣张、浑浊的那种人情风味”。从一梦、二梦对皇权仍然抱有希望,到他尝尽人生百态,在三梦、四梦中毫无保留地对封建皇权统治的批判,对官场黑暗的鄙夷。在汤显祖之后的曲作家里,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孟称舜的《娇红记》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汤显祖的影响。在对“至情”的不断追求中逐渐全面地展现人的本性。在那种统治阶级压制下的社会中,倡导个性自由,重视人的价值的思潮仍然不绝如缕。我们仰望这位文学巨匠,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戏曲创作,更多的是他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至情至性的观念,这些都是至今都在努力探索和遵循的主题。

猜你喜欢
汤显祖
汤显祖猜谜
汤显祖《紫箫记》《紫钗记》声诗笔墨探微
论汤显祖《紫钗记》之悲剧因素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家族墓重见天日起风云
THINKING INSIDE THE BOX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