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本芭娜娜《白河夜船》之女性职业观解析

2017-07-28 11:19刘少东李利娟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1期

刘少东++李利娟

摘 要:吉本芭娜娜,日本当代最受欢迎的女性作家之一,自幼酷爱文学并尝试写作,以小说《厨房》为开端,她先后创作了多部小说,在日本掀起罕见的“芭娜娜热”。她的作品多以“梦境”和“死亡”为主题,被誉为“夜的三部曲”的小说集《白河夜船》[1]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白河夜船》,解析“现实与梦境”这一主题,并进一步探讨小说《白河夜船》中暗含的女性职业观及小说给人们带来的心灵鼓舞。

关键词:吉本芭娜娜;《白河夜船》;现实与梦境;女性职业观;心灵鼓舞

作者简介:刘少东,男,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中日关系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史学博士;李利娟,女,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文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2

吉本芭娜娜作为八十年代在日本文坛脱颖而出的女作家,深受广大青年读着的欢迎。她笔下的主人公总是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境遇中,遭受打击和痛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但最终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勇敢地直面人生。

本文拟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作品中的现实与梦境进行分析,解读作品主人公怎样在“生与死”的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中得到救赎。并深刻挖掘作品中暗含的女性职业观,阐述作品给处于都市中的人们带来的积极作用。

一、情节回望

“白河”也作“白川”,二者日语发音相同,是一个地名,指京都北部鸭川以东至东山之间的区域。在日本辞典『広辞苑』中,收有“白川夜船”一词。据说,有个人假称去过京都,当被问起“白川”怎么样时,那人误以为“白川”是河流的名称,于是信口回答道:因夜里乘船而过,不知道是什么样子。这个故事表示了两种意思:(1),实际上没有看见,却装作看见了。(2),因熟睡而不知前后之事。后来,又用它来形容“死睡”、“暴睡”的状态。这篇小说,正是借第二种意义来表达睡眠主题的。[2]

在小说《白河夜船》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为读者描述了少女寺子在步入社会之初,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岩永,而岩永的妻子因车祸成了植物人,“正直”的岩永又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和妻子离婚,寺子只能在感受岩永内心压力和痛苦的同时,在无望、空虚中等待。好友诗织的突然自杀身亡又给她带来巨大打击。她渐渐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不分昼夜地沉溺在睡眠中,忘却和逃避一切。而她在睡梦中偶遇“植物人”的经历,让寺子重新燃起希望。

二、《白河夜船》之现实与梦境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很多的性动力过于强烈而无法抑制,但又由于各种客观或主观条件受限而无法获得满足时,将通过各種幻想或文化追求来获得满足。他说:“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意识性的精神过程和无意识性的精神进程进行复杂互动的结果,因此可以运用精神分析的手段予以阐释。”[3]

小说主人公寺子现实中恋爱受挫、好友诗织自杀,都给寺子造成巨大打击。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人们往往借助梦境加以改造,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弗洛伊德将此称为“第二个心理步骤”[4]。寺子说:“要是现在有人肯向我保证说,我们俩目前的这种行为是真正的恋爱的话,我恐怕会觉得一块大石头落下来。”[5]无疑,这里的“有人”是指岩永的植物人妻子,寺子觉得内心不安与恐慌,爱情得不到祝福与首肯。因此在梦中,她梦到了一个高中生女孩告诉自己应该去车站买一份求职报纸,女高中生最后说“你应该知道我是谁了吧”,而经过证实,她与植物人妻子年轻时的形象吻合。暗示自己与岩永的爱情已得到岩永妻子的认可。这与弗洛伊德的“隐梦”理论相吻合,寺子在现实中急需植物人妻子首肯自己的爱情,而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只有借助梦境来达到目的。看似梦境,实为现实的产物,而梦境,成为神秘力量展现的舞台,成为人物重新振作的契机,这亦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寺子听从女高中生的建议,做了一周兼职,疲惫的一周过后,寺子的生活似乎重新恢复了生机,“觉得手边也好,整个房间也好,都充盈着一股温暖,恍惚之间,变得亮堂起来,闪烁出了光辉”[6]。小说最后也以二人幸福地看烟花结尾,这也暗指,主人公寺子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作品在鼓励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勇敢面对的同时,也折射出一些社会问题。

三、《白河夜船》之女性职业观

吉本芭娜娜所处的时代,一改父权主导之习俗,女性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且吉本从小生活在一个“思想自由”的家庭里,其父吉本隆明推崇男女平等,这对吉本影响很大。因此她的作品多为女性经济独立,而淡化男性主导的特征,实则在呼吁提高女性地位、提倡男女平等之观念。下面以表格为例具体分析。

分析可知:寺子做情妇时,终日无所事事,唯一的事就是等岩永的电话,险些在昏睡中迷失自我。梦中,女高中生说:“今后我肯定无法遇见你了,现在也许是因为你在我非常近的地方,所以遇见你了”。[7]暗示寺子所处的状态接近死亡。如果不找工作继续昏睡,她很可能就像植物人一样永远昏睡。作者意在呼吁女性应有工作,不应依附于男人,否则容易迷失自我。这就一改日本固有的女性只能为家庭主妇的传统观念。工作不仅是女性的经济来源,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结语:

在小说《白河夜船》中,吉本芭娜娜从女性的敏锐视角,将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波动以“做梦”的形式,把其矛盾纠结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将刚踏入社会、惶惑不安的少女的心境刻画得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聆听到主人公孤独的叹息,直击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作者关注繁华都市中个体生存问题,引领女性在浮华喧嚣的社会中探寻自我价值。

吉本的作品,反对父权制,号召广大女性应出去工作,经济独立,为女性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思想准备。不仅如此,在她笔下,刚步入社会的年轻女性无论遇到多大挫折,最终都会走出逆境,这不仅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于当今中国,也极具借鉴意义。二十多岁的女孩,刚迈出校门,难免遭受挫折与诱惑,而吉本的作品,鼓励着这样一群年轻人,勇敢面对困难,就像作品最后说的,“当我内心深处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时候,一种莫名的坚强便突然间冒了上来”。[8]

注释:

[1]小说集《白河夜船》收录了《白河夜船》、《夜和夜的旅人》、《一种体验》三篇小说,三篇小说均与“睡眠”和“夜晚”有关,故又被称为“夜的三部曲”或“睡眠三部曲”。

[2]刘家鑫,《日本当代小说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第142页。

[3](荷)亨克·德·贝格,季广茂译,《被误读百年的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理论及其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金城出版社,2010年6月,第121页。

[4]第二个心理步骤:指梦的审查制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我们梦中出现的材料,隐梦是经过分析得出的梦者的真实愿望。隐梦所要表达的愿望通常是不被梦的审查制度所允许表现出来的,所以梦总是以改装的形象出现,这是梦的审查制度发挥作用的结果。

[5]吉本芭娜娜著,徐静波译,《白河夜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2月,P4。

[6]吉本芭娜娜著,徐静波译,《白河夜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2月,P79。

[7]吉本芭娜娜著,徐静波译,《白河夜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2月,P67。

[8]吉本芭娜娜著,徐静波译,《白河夜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2月,P82。

参考文献:

[1]刘家鑫,《日本当代小说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荷)亨克·德·贝格,季广茂译,《被误读百年的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理论及其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金城出版社,2010-6。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李燕译,《梦的解析》,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月。

[4]吉本芭娜娜著,徐静波译,《白河夜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