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贾海生
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对于推动社会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既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也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对于电网企业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 也需要创新的思路和切实的行动。
作为较早探索电能替代的电网企业,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在推進“煤改电”、电动汽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长期的参与者、推动者,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贾海生对于电能替代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有着更多的思考。
供需两侧优势明显 电能替代大势所趋
《WTO经济导刊》:作为电能替代工作的长期实践者,您怎么看电能替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贾海生:近年来,我国乃至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电力能源是重要组成部分。相信现在大家都跟我有同样的感受, 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电了。由于一次能源都可以转化为电能,各种终端能源都可用电能替代,我们认为, 在可见的未来,随着技术创新以及规模化发展带来成本的降低,促使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会更快,电能消费在终端能源中占比会越来越大,将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供应侧来看,随着特高压技术的迅猛发展,从发电端到用户侧开展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电能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中西部的光伏、风电等清洁电能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东部负荷中心。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和支持下,随着宣传引导、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 使大范围的电能替代成为可能。
从需求侧来看,与煤炭等其它能源相比,电能有着安全、方便、清洁的独特优势。随着智能家居逐渐走入千家万户,人们会更多采用电能,日常生活更加离不开电。
《WTO经济导刊》:国网北京电力是如何开展电能替代工作的?
贾海生:北京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大气环境治理工作,把实施“煤改电”等作为治理大气污染、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战略举措。我们北京公司全面贯彻国网公司“两个替代”的发展战略,发挥服务首都能源支柱企业的作用,全面履行首都供电政治责任,全力把“煤改电”等电能替代工程打造为服务首都大气环境治理的标志性工程, 并成为全国电能替代的示范标杆。
在配套政策争取上,重点是赢得政府支持。“煤改电”涉及的配套变电站建设纳入“一会三函”绿色审批通道,可压缩项目周期10至12个月;“煤改电”10千伏及以下电网配套工程项目市政府给予30%资金补贴;纯电动汽车享受“不限行、免征购置税”等政策。
在具体工作实施中,注重突出重点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以电代煤”方面,“十三五”期间公司计划完成67.4万户“煤改电”;在“以电代油”方面,加快公共领域充电设施建设,促使充电桩“进机关、进部委、进枢纽”,完善重点区域充电桩布局。另外,我们已建成2处“全电厨房”互动体验区,逐步扩大“全电厨房”影响力。建成“煤改电”实景示范区,开展各类采暖设备运行实验和负荷特性研究。
全力推进“煤改电” 打造清洁取暖示范区
《WTO经济导刊》:您提到的“煤改电”,据了解,北京是全国最早开展相关工作的地区之一。国网北京电力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实施推进的?
贾海生:我们公司组织开展“煤改电”工程,要追溯到2003年。当时一方面为了解决首都核心区的空气污染问题,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为了开拓电力市场,实现增供扩销,于是公司主动作为,先行开展了首都核心区老胡同的“煤改电”。
经过实践探索,民众的体验、环保的数据都证明,“煤改电”确实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煤改电”工程从老胡同到文保区、从核心区到农村地区扩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试点探索阶段(2003年到2006年),完成东四、西四、西城府右街地区“煤改电”工程。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总结工程实践经验,从电网投资、配网改造、电价政策、居民房屋保温和内线改造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促请市政府出台电网建设、采暖电价等配套政策。城市核心区改造阶段(2007年到2015年),启动首都核心区大规模平房电采暖改造,2010年完成平房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体改造。从2012年向非文保区推进,截至2015年改造全部完成,总计改造31万户,城市核心区实现采暖无煤化。全面推广阶段(2013年至今),开始试点推行农村“煤改电”工程,探索形成适合平原农村地区电采暖改造的技术标准和推进模式。2016年是北京地区“煤改电”历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改造规模前所未有,当年完成25.13万户居民电采暖改造,工程量是前13年工程总量的三分之二。
《WTO经济导刊》:在您看来, 北京地区的“煤改电”有什么特点?
贾海生:北京地区“煤改电”等电能替代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跟政府主导、企业配合、百姓参与有很大关系, 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因素。北京市打造“首善之区”,有责任、有能力,也应该在电能替代工作上起到引领作用。
所谓有责任,是有需求压力。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代表国家形象。同时民众环保意识持续增强,生活质量要求高,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实施“煤改电”、改善空气环境确实迫在眉睫。
所谓有能力,是有经济基础。电能替代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在居民采暖设备、采暖电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补贴;电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电网建设改造方面也进行了巨大投入,并且配合政府实行优惠电价。这些本应由民众支出的部分由政府和企业买了单,才能使民众得到实惠,进而实现了电采暖的快速推广。
然而,坦率地讲,北京市对“煤改电”的大规模投入,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难以效仿、难以持续的。电能是二次能源,电网是基础设施,二次能源带来转化成本的增加,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这些特点决定了伴随着电能替代,必然有资金的大量投入。当然,“煤改电”不能只算经济账,实施电采暖对北京市的蓝天指数有多少贡献、对居民采暖体验有多少贡献,这些社会效益、环保效益是难以用数字计算的。
同时,“煤改电”也不能只比价格,电能替代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 带动了能源消费革命,拉动了经济增长。这就好比我们出行,由马车升级到汽车,虽然成本有所变化,但是显著提高了我们出行的品质和效率。安全、方便、清洁的电能用惯了,我们再也不愿回到用煤的年代。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区外清洁电能的大量引入,相关的成本也会逐渐降低。
《WTO经济导刊》:据统计,截至2016年,北京电力公司累计完成了58.25万户居民的“煤改电”。这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影响?2017年有什么样的具体计划?
贾海生:我觉得,“煤改电”工程实施的意义确实非常大。从老百姓来讲,全市农村电网经过升级改造, 电网供电能力将显著提升,农村户均供电能力由原来的1.5千瓦增至9千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不仅达到国内最高,也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水平基本持平。而这不仅仅能够满足电采暖客户的用电需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农村用能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使农村电气化整体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截止到2016年,北京地区累计58.25万户居民用上电采暖,首都核心区已基本实现无煤化。从大气污染治理上分析,每年可减少燃煤1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68万吨,二氧化硫4.34 万吨,氮氧化合物1.24万吨。
2017年,我们将在完成市政府下达的522个村20.5万户建设任务基础上,确保完成904个村的建设目标。我们于4月6日启动第一批500多个村的配网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九成多。我们将加快组织后续电网改造任务,力争在9月底完成全部配网改造工作,助力实现政府确定的平原地区采暖无煤化的目标。
清洁空气行动加速度 电动汽车跑起来
《WTO经济导刊》:除了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也是重要的电能替代方向。应该说,新能源汽车已显现迅猛的发展势头,国网北京电力在推动新能源汽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贾海生:现在我们在北京街头看到的电动汽车已经越来越多了,近期我自己也准备购置电动汽车。可以说, 北京市近几年电动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走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前列。这当然得益于电动汽车市场的成熟和技术的创新,但也要认识到,这并不仅仅是市场行为,同时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密切关系,一系列针对燃油车的限购限行政策促使人们的选择转向了电动汽车。
在这种大背景下,国网北京电力顺势而为,积极落实北京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要求,服务全市电动汽车发展。截至今年6月,我们共建成各类充换电站点826处、充电桩1万余台。充电网络已累计提供充电服务超过550万次,实现碳氧化物减排13万吨,氮氧化物减排9万吨,对北京的节能减排、除霾治霾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WTO经济导刊》:电动车购买后需要进行充电桩报装,物业、配电、申报、安装等一系列事项。国网北京电力推出了哪些便民措施?
贾海生:不可讳言,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关于私人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受到的制约因素确实比较多,需要多方配合,与政府的政策导向、企业的积极推动、小区物业的支持配合、消费者自身的主动意识,都有密切关系。
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网北京电力高度重视私人充电桩报装工作,压缩内部流程,简化报装手续,不断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另外,在充电结算过程中,由国家电网公司打造的“车联网”平台可以提供“线上线下”的结算服务,也方便了广大车主们能够跨省、跨区域出行。
《WTO经济导刊》:下一步,北京电力在电能替代方面有哪些重点安排?
贾海生:在清洁能源消纳方面, 我们借助市场化交易手段,大范围优化配置电力能源,充分发挥北京、首都两级交易平台协同作用,采购京外清洁能源,推进区外清洁电力进京。
由于跨区域长距离的清洁能源传输消纳涉及相关方较多、范围较广, 需要电网企业和发电、用电、政府各方通力合作,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是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另外,“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完成88亿千瓦时替代电量,涉及分散式“煤改电”、轨道交通、充电设施建设、公共建筑热泵等多个领域,助力“北京蓝”早日回归。
编辑|杜娟 juan.du@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