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瑞典欧盟事务与贸易大臣安·林德
2007年6月,中国与瑞典共同签署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开启了中瑞两国企业社会责任合作之旅,而今年刚好进入第10个年头。过去这10年,中瑞两国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合作内容逐步深入、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可以说渐入佳境。
正值中瑞两国企业社会责任合作10周年之际,2017年6月26日-27日,瑞典欧盟事务与贸易大臣安·林德(Ann Linde)访华,会见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并出席中瑞创新论坛“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消费”分论坛。趁此机会,记者就这些年来瑞典政府对中瑞两国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的评价和期望,对安·林德进行了专访。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WTO经济导刊》:今年是中瑞两国企业社会责任合作10周年。请您评价一下该合作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效?
安·林德:总的来说,我们对瑞典与中国之间的企业社会责任合作非常满意。合作所取得的具体成果之一是,超过1000名中国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参加了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培训。2015年,中瑞两国政府又签署了《中国商务部与瑞典外交部关于继续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对双方继续开展合作非常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两国的政府还是公司,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和关注都比10年前增加了。
《WTO经济导刊》:您认为该合作持续长达十年之久的原因是什么?
安·林德: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合作双方都愿意在这个领域交流、分享经验和知识。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作为推进双方经贸关系的措施,这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另外,中瑞两国政府都很重视该项合作,并愿意为之投入足够的资源,这也非常重要。
《WTO经济导刊》:据您的观察,两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合作对于推进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合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安·林德:具体的影响难以评估。但是我相信,通过两国长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合作,让双方更多了解企业社会责任,这有助于增进对双方商业文化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加强两国间的贸易关系。中国是瑞典重要的贸易伙伴,目前在华瑞典企业已超过了600家。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也为这些在华的瑞典企业搭建了一个更好了解中国可持续商业实践的平台。
企业社会责任可提升海外竞争优势
《WTO经济导刊》:瑞典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并为此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政策。这个政策有哪些主要特点?您如何看待瑞典驻外使馆在该政策的实施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安·林德: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到瑞典政府贸易、出口和环境等很多领域的政策制定。在瑞典政府的政策中,我们期望瑞典企业在其所有的经营活动中尊重人权、提供体面的工作条件、保护环境和抵制腐败。我们驻外使馆的职责是鼓励和支持瑞典企业在当地开展可持续发展工作,特别是那些处在情况比较复杂的海外市场的企业。瑞典政府还对可持续发展报告和政府采购颁布了新的立法,来鼓励更多的可持续商业行为。
《WTO经济导刊》:瑞典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政策和指引对瑞典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有什么作用?
安·林德:我们相信,当企业向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转变时,能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比如,体面的工作条件和更好的社会对话体现了企业良好的经营。我们坚信,未来最成功的企业是那些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其核心业务的企业,这就是为什么瑞典政府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如此重要的原因。
《WTO经济导刊》:近年来,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中国企业海外履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瑞典政府在推广企业海外投资中的经验,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对海外投资具有什么意义?
安·林德:企业社会责任意味着在工作条件、环境、反腐败和人权等方面负责任地对待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方。强有力的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或负责任的商业准则,对企业规避或控制因立法或商业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风险非常重要。另外,企业与工会、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社区的关系,对海外投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高风险的、不可持续的项目也许短期内可以行得通,但不利于企业业务长远发展。
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WTO经济导刊》:中瑞两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您如何看待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应当扮演的角色?
安·林德:我们相信,如果要想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氣候、水资源、食品安全和贫困等全球挑战,各国的商业部门都能够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我们鼓励瑞典企业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找出与自己业务最为相关的议题,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出贡献。而企业也能够因此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和机遇。
《WTO经济导刊》:过去10年,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不断深入,中国与瑞典间的商贸往来日益密切。瑞典政府对未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企业社会责任合作有哪些期待?
安·林德:中国是瑞典越来越重要的贸易伙伴。我们希望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合作能不断加强,共同走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编辑|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