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和Adobe做了一款免费的中文字体思源宋体,企业和设计师有了一款好看的字体可以大胆商用,还不必担心侵权。那么目前国内字体都是怎么收费的 呢?
—Cang
字体行业虽然小众,但每一款字体确实都有版权,包括电脑上最常见的微软雅黑,个人用问题不大,一旦商用,就必须付费。在知乎上,抱怨收到字体厂商律师函的开发者不在少数。有人甚至提出一些强盗逻辑,为什么网上可以免费下载,商用就要付钱?字体厂商满脑子铜臭味。
大多数人不知道,一套有设计感的字体要熬两三年才能面世。英文字母只有26个,但落到中文字便是数以万计。字体设计师要以字体设计的美感为最优先,根据时代的需求,设定一款字体风格的主基调,然后将每个汉字写下,扫描到电脑上,再逐个调整矢量。由于汉字体量庞大,一旦后期设计的字体风格不统一,还要推倒重来。
由于做字库费时费力,被侵权又是家常便饭,赚不到大钱,还要心力交瘁地追讨版权,真正在这行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汉仪字库的市场总监杜立平告诉我,这行有不少老师傅埋头苦干了一辈子,到最后也没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 字。
知道了这些细节,对字体版权这个概念也许更容易接受。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从正规渠道(官网)搜索字体,会清楚看到字体厂商的授权要求和使用费用,并不存在说好免费下载,商用后又来追讨使用费的情况。会出现这个问题,几乎都是从非正规途径直接下载 的。
其实,字体厂商也知道仅凭律师函没法解决全部问题,它们一方面在拓展商业字体的应用领域,一方面在价格结构上也尝试更接地气的做法。像造字工房就设定了一个指向明确的规则:企业主动付费,授权价格5000元一年;侵权被追责,可就要5万元了。最近,它们还试着推出了个人商用单次授权的方案,单款500元一次,这个价格,对个人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无论调价还是发律师函,本质上都是希望让行业良性运转。所以在我看来,给接到律师函的开发者们上这一课,也未必是坏事。至少从此越来越多的人会知道,字体也是设计师尽心竭力做出来的。你觉得好看,没问题,但好的东西是要付费的。字体厂商也的确需要开发更灵活的定价方式,十几年不变的定价方案在这个需求多样的时代已经跟不上变化了。想让字体这门生意走得更远,就必须关注企业和开发者的需求,抓住用户痛点,提供解决方案。固步自封是会被弯道超车的。
好在环境的确在好转,有版权意识的企业和个人都在增加,字体厂商也在试着改制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大学期间,一套名为康熙字典的字体在网络上出现,那套字体让我第一次见识到字体之美,也勾起了我对这个行业的兴趣。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李雪晴
微博互动专区
苏小信爱你:订阅了一年的,发现之前所有的都能看!表白一财君!App好好用!@第一财经周刊
RE: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胡桃夹不说话:看这么多财经杂志,内容和数据处理得这么好看的,还是只有《第一财经周刊》。
RE:像一句熟悉的老广告。
transegg:《商业周刊》这一期的封面,(令)我错当成《第一财经周刊》买了。
RE:没事没事,了解到了你的心意。
宁致:一财君的“一言”超赞!常用中外文学传记的部分节选,来诠释一些古老的、传统的、独特的视点。古汉语中的“世事洞明皆学问”这样一解释……哈哈。
RE:一言只想静静地起到送股清风的作用。
读者来信
一点不同看法
以前看《财经》《人物》《第一财经周刊》等杂志的时候,总是容易对一些极富创新意识的创业者抱有好感。觉得一旦投身创业,最重要的就是得有好的点子,想法高于方法。
随着参加工作的经验有所增长,尤其是在自己也试着折腾之后,才发现,创业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点子。想法和方法固然都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一颗强大的内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这些阻碍制造的困难,需要你坦然去面对、去解决,你可能会遭受质疑、承受压力,但你需要坚持下去,而这种坚持的动力,除了清晰的目标,还要有强大的内心。
我佩服有这种强大内心的人,在电影领域,好导演基本都是有强大内心的人。而在商业领域,许多备受关注的创业者,也都有很强大的内心,比如贾跃亭。我佩服他在困境中那种歌唱《野子》的自信,也佩服他在惊涛骇浪中没有乱掉分寸的淡定。旁观者似乎总是只看得到“成败”或“荣辱”,但他背后所经历的、承受的,却鲜有人知。不管这样一个人最后会到怎样的一个境地,我们都应该觉得欣慰,咱们也有怀揣梦想并砥砺前行的人。不大喜欢那些带着“眼看他楼塌了”之心的看热闹的人,感觉挺没格局的。
—木易movie
RE:贾老板身处旋涡之中,褒贬不一,目前来说,贬的似乎更多,强大的内心既是必需品,又是无可奈何的配置。但创业最重要的是不是强大内心呢?这个也只能说很不见得啊。
必胜客的小龙虾比萨
周刊报道说小龙虾比萨让必胜客扳回一局,我对这个方向很赞同,打破传统美食的营销特点,用网红词语自带流量。虽说美食店面就应该在美食上面下大功夫,但比萨店铺现在在市场上普及率特別高,每公里就会有一家,随意一家小店就可以制作出美味的比萨。在这个时代单纯在产品名称上做文章,营销持续性会趋弱。很明显,比萨店已经陷入同质化竞争,如何缔造自己的品牌文化差异化竞争,提升入行门槛,才是必胜客守住自己行业老大位置的当务之 急。
—黄靖智ZIgong
RE:还是得下功夫在吃的本质上,特别是在“随便一家小店都能制作出美味比萨”的背景下。
关于封面故事《“生活方式”的魔力》
读完全文只有一个感受,就是人的生活越来越标签化。这既是有利的,比如能让你为了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而奋斗;同时也是有弊的,容易让人陷入商家的圈套中—即消费者只能在这有限的品牌范围内消费。对别的品牌不感冒,甚至轻视、瞧不起,以至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逐渐产生嫌隙,甚至对立。人的生活是多元的,不能因为商家营造的这种所谓“逼格”而自己把自己的生活给框死了!在接受一种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不要被这种生活方式所左右。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悲哀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固步自封。
—手机尾号9135的读者
RE:落入圈套其实有点不大对,归根结底还是人傻不能复生。
一些读后感
《按分钟租的共享汽车,哪些城市火了?》这一篇,话说,这是标题党了。个人认为从来不存在所谓的共享经济。现在把“共享经济”安上一顶互联网的帽子,似乎就变得高级和前卫了。从自行车到充电宝,再到摩托车,最后到汽车,说白了做的都是租赁业务,Uber、Airbnb也一样。回到互联网没这么普及的年代,这些事情是小区的大妈大爷在做。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做的事情没有变,过程也没有变,变的只是载体。信息和付費的载体。资本,也就是钱的力量,加速了载体的发展规模。
另外关于贾跃亭辞职董事长,专注造车,该去哪找钱的报道,我当初通过媒体得知乐视要造车的时候,就已经不看好了。原因很简单,造汽车,不像做网站、做手机。丰田一颗汽车螺丝钉的标准化说明书就超过10万字,还经历了几年的修改。乐视要涉足汽车,只能通过和汽车商合作提供软件服务。再想想,手机CPU用的是高通的,系统用的是安卓定制的,手机做得还不是很好,手机和电视也是通过拖欠款项做的,(做汽车)哪儿来的核心技术竞争力?!说苹果也做汽车,但苹果低调得多,而且汽车设计只是参与,主要提供的是整体的软件服务。智能汽车要走的路,其实是人物交互,依然非常长,清洁能源算是比较近的。
—chenyoucy
RE:谢谢长信剖析,欢迎继续关注。
麦当劳老粉来信
这次,麦当劳找了吴亦凡,作为忠实M记粉谈谈M记的一个变化吧,早些年M记的玩具质量相当好,更新速度与品质都很棒。近几年除了小黄人系列,M记没有很出色的玩具系列,而且玩具越来越走向低龄化。经典的四小福形象消失,弄了个不伦不类的M记盒子玩偶,对原有招牌维系不利,不断革新却守不住经典也是问题。说实话,金色拱形M大门比小鲜肉要闪耀多了吧!
—李昕哲
RE:麦当当来听听老粉的心声,根本不care代言人的节奏啊。
本周我推荐
别人的毕业照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一年一度毕业生绞尽脑汁放飞自我的时候。日本京都大学的毕业典礼每年都会惊现“神秘物种”,装扮千奇百怪的学长学姐群魔乱舞,表演COS秀,不知道的以为走错片场了。
上榜理由:比起亲吻老校长的噱头来,这些已经算克制了
推荐人: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