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羡梅 /文
罗定春牛舞的传承与发展思考探究
◎ 陈羡梅 /文
“岁首常思盘中餐,脆鞭一响打出春”。广东省罗定春牛舞是我国濒临失传的民间民俗文化之一,主要分布在罗定的分界、罗镜等地,大多是使用客家话的地区。据县志记载,春牛舞是在1723年—1735年间由分界镇黄姓族人从佛山引进的一种歌舞结合体(也有传说由广西传入),有舞步、歌词,再搭配以锣鼓、舞鼓、乐队共13人,舞具为竹扎搭配彩绸,既能够上舞台也可以参加游行,传说是为了纪念一头帮助民间耕种获得丰收的仙牛而创作。春牛舞的舞蹈情节反映了农耕的过程以及丰收的喜悦,流传至今的春牛舞需要约四个小时的表演,但已失去了舞的成分,主要内容有正月新春拜年、姑娘探外家、十教女、采茶、辨禾、割禾、送女犁霜田、耙秧田、下谷种、辨秧、拔秧、煲饭、担秧插田、戽鱼、睇田水、耕田、打字古等。
罗定春牛舞是立春时节的民俗文化活动,春牛舞的文化生态变迁是当地民族思想、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历史沉淀,延续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亚体育文化形态的活动,作为罗定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缩影,罗定春牛舞兼具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从某些方面反映出该民族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特征。传承罗定春牛舞是对罗定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及历史变迁的尊重。
为了及时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民俗文化,中共罗定市委宣传部对此高度重视,在文化部门成立民间民俗文化挖掘小组。同时,组织市文广新局、市新闻中心、电视台、文化馆人员远赴分界镇,对春牛舞进行民俗文化挖掘,在分界镇委镇政府的协同帮助下,找到原春牛舞第三代传人黄金以及饰演旦角的罗继业,他们表示要将春牛舞传承并发扬,在寻找剧本和艺术表演上给予了很大帮助。春牛舞诞生之初是为感谢上苍恩泽、庆祝丰收,春牛舞的舞蹈动作有很强的叙事性及对神灵的敬畏性,其表演主要是在每年开春之前,举行唱牛赞牛的活动,因为农耕时代农事活动对于牛的依赖性较强,老百姓希望通过这一形式传授生产知识,祈求农业丰收。牛文化作为农业文明之中被崇拜的对象,在历朝历代的文化当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在罗定流传至今的春牛舞中,就是在这方面的体现。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春牛舞融入了很多具有民族色彩的题材,让罗定春牛舞的内容更为丰富、表现更为灵活、气氛更为活跃。
春牛舞自2005年被相关人士普查、调研、创编,为春牛舞的继承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让春牛舞发展为更完整的表演形式,且内容更加丰富有特色。2012年7月,罗定市成立了春牛舞队,使得春牛舞不再沉寂,以饱满的内容与形象回归到时代发展中,积极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的演出,秉承春牛舞的艺术特色,融入时代的元素,将春牛舞独具的魅力完全展示在大众的视野,让春牛舞得到了更多人的认知和肯定。2013年7月,罗定市民间舞蹈《罗定春牛舞》参加省非遗汇演获银奖,让春牛舞活动不再是传统的形式与内容,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现今的艺术色彩,打造成富有时代精神和传统特色的艺术形式,既丰富了罗定春牛舞的艺术内涵,又让罗定人民再次见证了春牛舞的艺术魅力。自成立春牛舞队以来,每年春牛舞都会参加不同场合的演出,表演人员已达两百多人,为春牛舞的表演做了更大程度的推广,而罗定春牛舞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不仅仅是“舞”,其真正的意义是在于“传”。目前正在筹备建立春牛舞传承基地,让更多的人加入罗定春牛舞的行列,加入这一场文化的欢聚,感受不一样的春牛舞。
人们对罗定民俗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人们是如何看待罗定民俗文化的,像罗定春牛舞这种类型的民俗文化的消失会对大家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向一部分学生以及各界社会人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人们对罗定民俗文化的了解实在是为数不多。调查期间,当问及“你知道罗定有哪些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时,只有约为30%的人比较关注这方面的讯息。为此,抢救、保护罗定民俗文化任务艰巨。为了真实反映出罗定民俗文化的真实情况,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全面了解罗定民俗文化,了解罗定春牛舞,呼吁社会给予罗定春牛舞民俗文化足够的关注,多年来,春牛舞虽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扶持下,作出了发掘、抢救和弘扬的努力,但目前仍存在制约发展的因素:一是当地织扎艺人越来越少,有的相继谢世;二是打击乐师傅的年龄偏高,年老体弱无法参加活动;三是青壮年多外出经商或打工养家,极少参与活动,艺术传承成了难题。
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个项目,就要学习如何进行保护,以下是参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得到的一些借鉴。
春牛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保护,除了之前对春牛舞的普查,接下来应该进行一次更全面的普查,主要目的是把采集到的珍贵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做数字化处理予以长期保存;整理出版春牛舞演出DVD和春牛舞道具制作图片册子和乐谱册子,以此来丰富春牛舞艺术传播的形式,最大程度上保护春牛舞原有的文化形式、艺术特色。为更好地传承春牛舞,做好基础的保存工作是关键和有力的手段。
传承不只是传,而是在其基础上更好地传,那就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来进行内容及形式的丰富。对于春牛舞的学习与继承,可以组织举办培训班,培养年轻的春牛舞演员和道具制作艺人以及伴奏乐手;在当地成立一支业余春牛舞表演艺术队,使队伍相对稳定下来,然后组织开展活动,利用节日、庆典组织春牛舞到县内外演出和展览;利用宣传媒体扩大影响,弘扬这一民间艺术。
要真正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必须对掌握了某种精湛技艺的民间艺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给予切切实实的资助与支持,鼓励带徒传艺,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技艺文化的传授和发展。特别是对现代年轻人中的传承人,更要帮助其树立民族自信心,鼓励学习技艺文化,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使他们从中得到生活与精神的多层面满足,让全社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对濒危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保护使命。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传承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重要性,希望全社会动员起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鼓励民间手工艺人要持之以恒,让传统的文化得到传承。同时,要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目光,把旅游和文化有机地整合。继续开展调研工作,拯救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民俗文化和技艺,让那些喜爱民间文化和民间技艺的年轻人来学习、继承与弘扬民俗文化。期待更多的人来关心身边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使其得以永久传承下去。
罗定具有多元的文化,这让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去保护古老的民俗遗风,探讨民俗文化,揭开民俗文化中那富有神秘浪漫色彩的面纱,这对罗定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数需增加,技术需提升,有关罗定民俗的发掘仍然不够深入,其中春牛舞的发展继承有待完善,对于春牛舞的发展历程、蕴藏内涵了解还需深入,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更多有兴趣爱好、有事业心的人加入民俗文化的研究,共同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汇聚成了地域文化的精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家冯骥才曾说:“民族民间文化才是构成我们民族的DNA。”因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自己的地域性民俗文化,而这也是该地域人文底蕴的标志。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有着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手艺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明之林屹立,终其原因在于它独特而充满无限魅力的文化,罗定春牛舞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其更深的传承意义在于民族气蕴的传承,而民族底气以及文化底蕴的传承,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和努力。
[1]黎国韬,邱洁娴.春牛舞与立春仪考[J].文化遗产,2012,(1):145-151.
[2]万义.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的田野调查[J].体育学刊,2010,17(12):92-95.
[3]孔令建.故乡的春牛舞[J].参花,2016,(12):62-65.
[4]陆火琰.试论地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与出路[J].南方论刊,2008,(5):91-92,90.
陈羡梅,女,本科,工作单位:罗定市文化馆。职务:馆长。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群文舞蹈、舞蹈学专业。民间舞《罗定春牛舞》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汇演银奖;舞蹈《成长》获云浮市检察机关文艺晚会一等奖,代表云浮参加省检察机关文艺汇演;情景歌舞《南江情歌》获云浮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3周年暨云浮大西关建设经贸活动主题文艺晚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