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宁
摘 要:地理教学中地图是最重要的教学用具之一,通过地图的运用可以扩大和延伸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板图能解释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利用板图,使“哑图”变成“活图”,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插图内容简明,与课文内容一致,便于学生运用。
关键词:地图;板图;插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0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53
在教學过程中运用地理实物、地理考察、幻灯片、电影等直观手段,可以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图、板图和插图,也是使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的最主要、最简便、最常用的直观手段。
一、地图的运用
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学工具,通过地图学生可以观测到远方的地理事物,观测到规模巨大的地理研究对象,扩大视野,无怪有人把它比作“望远镜”。
地图把书本上的文字变成直观的、有空间位置的图形,具有空间“感知性”。利用地图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在讲“四大高原”一节时,教师就运用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先把中国地形图展现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左下角的高度表,根据颜色的不同判断地形的差异,并让学生通过地图猜想这四大高原可能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察地图,积极地思索着……此时教师提示学生从面积上比较一下这四大高原。有学生说:“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教师对此持赞成态度,并把这一结论写到黑板上,同时补充:“青藏高原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然后教师再提示学生,从颜色上看青藏高原可能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青藏高原是褐色的,比其他三个高原颜色深。根据高度表,我想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高的高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对,青藏高原不仅是我国最高的高原,还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教师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写在黑板上。这时有学生说:“此高原山脉较多,而且多雪山。”教师乘机问他如何得知。学生回答:“地图上的褐色大多是呈条带状分布的,我判断可能是山脉;有许多地方是白色的,说明有积雪覆盖。”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观察仔细,并且补充道:“由于积雪很厚,而且所处海拔较高,终年不化,在青藏高原上形成许多冰川。”然后,教师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八个字写到黑板上。于是学生利用地图得到了青藏高原的几个特点,而且结论多是学生自己总结的,记得肯定牢固。其余三个高原的特点也可以利用这种读图法知晓。这样一堂课下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效果较好。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们普遍反映识地图难,记地图更难。为此教师给学生推荐了一种对比联想法,把抽象的地图形象化、把复杂的地图简单化。如讲中国、世界的政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轮廓的特征,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识图、记图。如,黑龙江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山东省像翘起拇指的拳头。采用对比联想教学法,使学生识图、绘图变得简单易行。
二、板图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板书、板图等形式来完成的。板图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它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起到语言难以达到的作用;另外选材恰当、新颖的板图,能使单调的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有趣。
(一)板图能够化繁为简
例如在讲“中国地形”一节时,教师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看课文,获得山体的总体印象,然后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画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一条弧形山脉,这样就把书上山脉的分布大大简化了。然后教师给每个线条注上山脉的名称,指出这些山脉交织在一起构成地形的骨架,它们往往成为地形区与地形区的分界线。教师一边给学生介绍这些地形区,一边要求学生记忆,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填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二)板图可以化难为易
如讲影响地形变化的内力作用时,学生们往往不易分清褶皱和断层,这时教师就一边在黑板上画图一边讲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把繁杂的内容变得简单。
(三)板图可以调动情绪
利用板图,教师边讲边画,使“哑图”变成“活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能力,使学生出现兴奋点。同时,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师的粉笔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如讲“黄河”一节,教师从黄河的发源地一直画到入海口,边讲边在黑板上填注一些主要地名和支流,画完后,学生很快就了解了以下内容: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形成“几”字形;河口、旧孟津是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线;有两大支流,即渭河(陕西境内)和汾河(山西境内);流经两大平原,即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由于这两个平原有黄河流经,有丰富的灌溉水源,这两个平原有“塞上江南”之称;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这是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学生们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用轻松自如的线条勾勒出不同的区域轮廓、河流特征,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插图的运用
插图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可以充实课本的相关内容;插图内容简明,重点突出,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如讲“德国”一节时,课本上配有《莱茵—鲁尔区》图,通过此图,学生就可以知道此工业区发达的原因:
根据图上的图例可知此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燃料;铁路线、河流密集——说明此区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商品的集散;城市密集——人口稠密,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再加上此区开发较早,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以上原因便构成了“莱茵—鲁尔区”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
课本上还有许多漫画,内容大多是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人文地理方面的,多在讽刺、鞭挞、告诫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久发展,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环境生态的人和事。许多内容是极好的德育教材,思想性很强。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地图、板图和插图的运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根据图片资料了解地理情况的地理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2] 赵淑梅.地图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学周刊·上旬刊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