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海
我读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是一名年轻女老师,名叫王丽华。总是面带笑容、气质端庄的她,上的第一堂课《竺可桢》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課铃响了,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女老师,穿着连衣裙,梳着一个高高的独辫,面带微笑,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地走进教室。她在讲台中央站稳,师生立正,相互问好后,她开始导入新课:“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晨上班从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加之漂亮的脸蛋,感觉是那么的甜美,那么的美丽动人。在我的记忆里,至今仍然是一个清新、欢快、诗一般的美好画面。可以说就是这一堂课,改变了我后来学习语文的态度,激发了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从那以后,我真正开始欣赏、品读、享受每一篇语文课文。可以这样说,是王老师引领我走上了三尺讲台,是王老师带我走上了如今的读书、写作之路。
时过二十多年,身为人师的我,总是难以忘怀王老师的第一堂课。回想起来,我认为王老师抓住学生、打动学生、征服学生的就是“三板斧”。
第一“板斧”——衣着讲究。在孩子们眼里,人是可“貌相”的。衣着是外表美的一方面,是良好教态中的第一要素。衣着代表的是讲究,是责任,是尊重,是威信。试想,一个不修边幅的老师站在讲台的中央,纵然课讲得再好,也很难赢得学生的喝彩。为什么呢?“貌相”在学生心底里打了折扣。再看看王老师,“穿着连衣裙,梳着一个高高的独辫”,与学生贴近的年龄,得体的服饰,无不显示出二十岁出头年轻女子的貌美与端庄,自然抓住了学生一颗爱美的心。
第二“板斧”——语言甜美。“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的生动语言,往往饱含着真情,表现出坦诚的拳拳之心,它会发出磁石一样的力量,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言”。普通话是校园语言,教学中使用普通话无不表现出教师的亲和力。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当自己说普通话时,在学生面前“发不起火来”,意即如此。王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加之漂亮的脸蛋”当然打动了学生的一颗心——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甜美,那么的美丽动人”。
第三“板斧”——情绪高昂。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激情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泰戈尔说:“激情,这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教学激情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激情代表信心,外溢底气,彰显实力。作为教师,教学激情是教学中一种高度投入的工作状态。充沛的教学激情,让人文我合一,陶醉于教学内容如痴如醉。王老师“面带微笑,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地走进教室,她在讲台中央站稳,师生立正,相互问好后,她开始导入新课”,她的导入语直接来自课文,虽没有作多大的修饰,但却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神经,起兴,激趣,产生了莫大的语言效果。
我爱换位思考。回想起当年做学生的感受,我必须做王老师那样的老师。如今,我的每一次上课,总是不忘做好“三板斧”功课。有时候,哪怕是家庭闹了点矛盾,也从不把烦躁不安的情绪写在脸上;哪怕是在校领导那里受了批评,也从不将愤懑转移到学生身上;哪怕是同事间发生了点误会,也从不迁怒于周围其他人,包括我的学生。
“三板斧”只是好教态的其中几个方面。好教态是多方面的,除此之外还有居中的位置、谦恭的姿态、得体的动作、富有技巧的幽默等,都是抓住学生眼球、触动学生心弦的积极要素。
教育是一种“克制”的艺术。新教师要记住:无论心情好坏,无论工作多忙,无论年龄多大,每每接受一个新班时,都要做好“三板斧”的“克制”,把自己的形象气质调整到最佳状态。那时候,您的课堂收获的一定是别样的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