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萍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课文《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为例,展示了课堂教学过程,抓住文本的语言特色,渗透抓中心学散文的方法,以品味季羡林先生“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作品风格。
【关键词】《夹竹桃》 第一课时 教学实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55-04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本文作者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巨匠、学界泰斗,《夹竹桃》一文集中体现了季老先生“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写作风格。同时,文中“首尾呼应、对比衬托、借物抒情”等表达方法,及“人如花、花如人”的情感内涵均值得学生慢慢品味。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段“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品味词语表达效果”,本课教学在整体感知和梳理文脉的基础上,抓住文本的语言特色,即“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作品风格,构建阅读的主话题,渗透“抓中心学散文”的方法,以品味文章语言统领全文的阅读教学。
一、课前谈话,走近季羡林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北京大学吗?
生1:听说过。
师:简单聊聊你对它的了解。
生2:北大是中国很有名的一所大学。
生3:北大培养出了很多名人。
师:那你们想去那儿读书吗?
生(齐):想!
师:是呀,北京大学,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也是老师读书时追逐的一个梦想。(课件出示北京大学的画面和介绍北大的字幕)
师:在北大有一个未名湖,未名湖畔一位白发老人拄杖而坐,看秋月春风、百年沧桑、荣辱不惊。他毕生追求,回头莫见之学问境界,他辞去“国学大师”“泰斗”“国宝”,还了一个自由、自在之身。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北大副校长。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如今,未名湖畔,孤影不在,在季老先生98年的人生历程中著作等身。请看大屏幕,这里展现的就是季老先生的部分著作,我们一起浏览一下。
(课件定格作家卡片: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夹竹桃》等文章便集中体现了这种风格。季羡林还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
师:透过这张小小的作家卡片,你们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4:我了解到季羡林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和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师:是呀,足以可见季老先生的德高望重和卓越成就。
生5:我了解到季羡林还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
师:看来,你是被季老先生的爱国情怀触动了。
生6:季老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季老先生作品的语言风格。《夹竹桃》这篇文章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风格。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夹竹桃》。上课!
(板书课题:19.夹竹桃)
【教学意图】短短的课前3分钟谈话很重要,精巧的热身谈话设计往往起着“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一开课,教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将百年名校北大和季羡林先生的生平介绍娓娓道来,学生立即被美丽的北大校园和季老先生的卓越贡献所吸引,进入到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对“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文风有着浓浓的求知欲望,对原本陌生的季羡林老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未学文先动情”,看似不经意的课前聊天却倾注着执教者教学的智与情。
二、目标导学,初识夹竹桃
师:今天,我们來学习《夹竹桃》这篇课文,先一起读好它的名字。(生齐读课题)
师:夹竹桃在静静地、默默地绽放,还可以读得轻柔些。我们再一起读好它的名字。(生再次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见过夹竹桃吗?
生(齐):没见过。
师:好,我们一同来静静地欣赏这美丽的夹竹桃。(课件播放夹竹桃视频)
师:你看到怎样的夹竹桃?
生1:我看到夹竹桃绿绿的叶子、红红的花,很美。
师:红花还需绿叶衬,你不仅关注了花,还关注了叶,观察多全面呀!
生2:我看到一年三季别的花都落了,夹竹桃仍然在开放,它有顽强的生命力。
师:你观察得真细致,一年三季的夹竹桃全看在了眼里。
生3:我看到夹竹桃的叶子像竹子,花像桃花。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师:叶——似竹,花——如桃,所以它的名字就叫——“夹竹桃”。多好听的名字呀,我们再来读好它的名字。(生齐读课题)
师:这么有意思的夹竹桃,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齐):想看!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看看季老先生是怎么描写夹竹桃的,去体会他“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风格。
【教学意图】夹竹桃是怎样的花,这显然是学生读了课题后最想了解的。执教者正是遵循学生这样的认知期待,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让精美的夹竹桃冲击着学生的感官,既让学生对夹竹桃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更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探索季老先生笔下夹竹桃的魅力。
三、梳理文脉,促进有效质疑
师:六年级学生自学生字不成问题,老师给出两个阅读提示,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完成初读目标。(课件出示:第一,读准多音字;第二,借助工具书了解“荇藻”的意思。)
师:读了课文,谁能读好这两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课件出示“应有尽有、叶影参差”。指名读,全班读)
师:谁了解“荇藻”的意思?
生1:荇藻就是浮在水面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师:你能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很会自学。老师刚才在巡视中发现,有位同学读得特别投入,我想请他先来交流交流。
师:课前预习时,你读了多少遍课文?
生2:两遍。
师:刚才我们又读了一遍。读了课文之后,你发现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直接写夹竹桃的?
生2:第2、4、5自然段直接写夹竹桃。
师:真聪明,这么快就提炼出来了。跟他有同样感受的同学,赶紧在文中做好标记。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二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什么特色?
生3:写了夹竹桃一盆红得像火,一盆白得像雪。
师:这是写它的颜色。(板书:花色)
师:第四自然段谁来说写什么?
生4:写夹竹桃的韧性。
师:你概括得很准确。(板书:韧性)同学们拿起笔在这段话中把“韧性”这个词圈画下来。边画边想,说到韧性,你还会想到什么样的词语?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柔韧、坚强、坚忍不拔)
师:大家这么一换词,一株柔韧的、坚强的、坚韧不拔的夹竹桃已经在我们的头脑中绽放了。谁接着说第五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什么?
生:第五自然段写月光下的夹竹桃。
师:它引起了作者许多的幻想。(板书:幻想)
师:看看板书,你们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课文写了夹竹桃的花色、韧性,以及作者看到夹竹桃引起的幻想。
师:概括得准确、精炼。我们通过这样初读课文,就可以把长文章读短,課文的主要内容也很清晰啦!
【教学意图】“读通课文、理解词义、疏通文脉”,这是六年级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执教者充分关注学生这一能力起点,抓住题眼“夹竹桃”,把初读大量的时间放在引导学生自读相关段落上,如层层剥蒜一般把握住主要内容。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既掌握了长文读短的方法,又梳理了文脉,也为下一环节的有效质疑、直奔中心教学做铺垫。
师: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全班同学每人都提了一个自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写给老师。老师帮你们梳理了一下,其中有36位同学共同关注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季老先生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呢?)既然大家共同关注这个问题,那就让我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到文中寻找答案。
师:有答案了吗?
生7:虽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夹竹桃是季老先生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难怪季老要写它。你们都找到这段话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课件出示句子并标红: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
师:还有一个自然段也点明了季老先生写夹竹桃的原因,谁找到了?
生8: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原来,季老先生爱的是夹竹桃的韧性和产生的幻想。我们也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是呀,因为爱,所以夹竹桃成为季老先生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还是因为爱,爱夹竹桃的韧性,爱夹竹桃给季老先生带来的幻想,因而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在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的时候,这样一首一尾,一呼一应,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方法?(课件出示第一和第六自然段)
生(齐):首尾呼应。
师:哪位同学有信心读好这首尾呼应的两个自然段?(指名生朗读这两段话)
师: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而且饱含深情。我们真应该为这高品质的朗读鼓掌。
师:同学们,通过这四个回合的整体感知课文,三十多个同学最关注的问题“季老先生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已经解决了,还有部分同学关注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夹竹桃很有韧性?(课件出示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仔细地、投入地、有滋有味地读描写夹竹桃韧性的第四自然段。
【教学意图】面对季老先生这篇言意兼美的文章,教学的关键之处就是“抓眼”,也就是抓教学的眼,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特点。以上教学过程,在学文悟法方面,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第六自然段,品出“首尾呼应”篇章结构的美;在解文悟情方面,以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为切入点,找到学生最困惑的“为什么说夹竹桃很有韧性?”这一中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展开后面的重点教学。这样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情,以学定教,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法宝。
四、精讲点拨,三品“韧性”美
师:默读第4自然段,把你认为感受最深的词句画下来,写上批注。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画了好几个句子,交流的时候只要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一个句子拿出来先读一读,再谈谈体会。谁先来交流?
生1:我画的是第一句,我从“悄悄地、一声不响”体会到夹竹桃的低调、默默无闻。(课件标红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瞧他多能干,抓住了“悄悄地”“一声不响”这些关键词进行体会,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你也能读好这句话。(生读句子)
生2:我从两个“又”字体会到夹竹桃花开花落,总是那么生生不息,充满着生命力。
师:真棒,你还通过抓住“又”这个关键词读出了夹竹桃生生不息的精神本质。也请你来读这个句子。(生读句子)
师:在听他朗读的时候,我觉得句中的这个“一嘟噜”读起来特别有意思。“一嘟噜”是北方人的口头用语,就是“一串”。季老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怎么会用这么一个质朴的、口语化的词呢?你们自己读读看,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3:我感觉到这个词很可爱,很有趣。
生4:我觉得这个词体现了夹竹桃很大一串。
师:是呀,如此质朴的语言却洋溢着生活的情趣,充满了季老先生对夹竹桃的喜爱!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文章质朴的语言。(生齐读)
师:你们还从这段话的哪个句子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生5:我画的是第二句。我体会到夹竹桃的花期很长,一年三季每一天都迎风吐艳。(课件随机标红第二句话)
师:夹竹桃的花期长,的确有韧性,这个句子也很长,表达很特别,你们再品一品,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发现吗?
生6: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我们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还有别的发现吗?(生沉默思考)
师:大家有没有关注到句子中的这两个字?(课件点红:无、不)它们都表示——否定的意思。在一句话中连续使用两个表示否定的词,这是个什么句式的句子?
生7:双重否定句。
师:谁来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生8: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一日都迎风吐艳。
师:像这样的双重否定句,这一段中还有一句,你们找到了吗?
生9: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课件标蓝第三句话)
师:你也能给句子换个说法,保持意思不变吗?
生10: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全都奉陪。
【教学意图】此教学环节凸显典型引路、学法指导,初品“韧性”美。教师巧妙渗透“抓关键词”的理解方法,还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双重否定句等特殊句式的品味、感悟上,让学生习得语言表达的方式。“文”与“道”的相融入共品悟,做到既关注内容、理解文意,又注重表达形式,感受语言的奥妙,让学生初步感悟夹竹桃的“韧性”美。
师:如果要给“奉陪”换一个词,你可以换上哪一个词?
生11:可以换“陪伴”。
生12:可以换“陪同”。
生13:可以换“相陪”。
(师随机板书:陪伴、陪同、相陪)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陪伴、陪同、相陪”这些词读起来更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但季老先生没有用,偏偏用了“奉陪”一词。你们能从“奉陪”这个词体会到夹竹桃的哪些品性?
生14:我从“奉陪”这个词体会到夹竹桃花期很长,很有韧性。
师:我们都说好的词语、美的字眼,要用时间慢慢地去品、去悟。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体会夹竹桃是怎样奉陪百花的。
(课件出示: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夹竹桃是怎样奉陪百花的?
生15:它从春天一直奉陪到秋天。
生16:只有夹竹桃一年三季常开不败。
师:不管别的花如何,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自信地、傲骨地、坚韧地奉陪着。小院里,百花争奇斗艳,夹竹桃不想跟它们比一比吗?
生17:不想。
师:夹竹桃如此坚韧,却不与百花争艳,也不与百花争宠,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低调地、淡定地、荣辱不惊地奉陪着。
师:从春天到秋天,夹竹桃还奉陪了哪些花?让我们一起去季老先生的小院看一看吧!(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数一数它都奉陪了哪些花?
生18: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
生19: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夜来香、玉簪花、菊花。
师:14种花,186个字,而且用了如此典雅的文字去描写。我们常常说,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么典雅的文字季老应该描写最爱的夹竹桃,为什么却描写了百花呢?(课件出示四字词语:应有尽有、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生20:是为了对比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
师:对呀,写“百花只为一花”,这就是散文所谓的“对比烘托”,也是季老先生质朴而不失典雅的表达。
师:我们来对比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对比读的内容,师生对读)
师:通过品读,同学们应该知道季老先生为什么只用“奉陪”了吧!
生21:因为用“奉陪”能体现夹竹桃的默默无闻。
生22:因为用“奉陪”能体现夹竹桃不与百花争艳,不与百花争宠。
师:是呀,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在自信地、淡定地、坚韧地开着。同学们,尽情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现在,你就是夹竹桃了。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做些什么呢?
(学生沉入思考,教师转换角色,创设情境与学生进行情景对话)
师:亲爱的夹竹桃啊,面对这满园万紫千红的鲜花,为什么不想跟它们比一比呢?
生23:我不想跟它们争宠,也不想跟它们争艳,我就想默默地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静静地开放。
师:你是一株默默无闻、荣辱不惊的夹竹桃。
师:夹竹桃啊夹竹桃,我是那美丽的凤仙花,你不如我漂亮,怎么也敢开呀?
生24:凤仙花呀凤仙花,我虽然没有你漂亮,但我有韧性,花期比你长好几个月呢!
师:你是一株傲骨的、自信的夹竹桃。
师:夹竹桃啊夹竹桃,我是夜来香,此时已是清冷的深秋,我被冻得都凋谢了,你怎么还在开呀?
生25:因为我不惧怕炎热,更不惧怕寒冷。我一年三季都在开放。
师:你是一株生命力旺盛、顽强的夹竹桃。
师:此时,我们再看“韧性”一词,对它的认识就更加丰满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夹竹桃很有韧性”也解决了。
【教学意图】以上教学抓住关键词“奉陪”,学法迁移再品夹竹桃的“韧性”美。教师通过换词比较,理解“奉陪”的含义;通过夹竹桃“奉陪”百花写法上的比较,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奥妙;再通过三读,即抓关键句反复品味读、师生配合对比读、创设情境对话读,深入挖掘“韧性”三个层次的涵义,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表达方法感悟花品,领略季老先生“质朴不失典雅,率真不乏睿智”的语言特色。
五、有效反馈,吟诗升情感
师:其实呀,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绽放着一株夹竹桃,你们心中有,老师心中也有。老师这里有一首描写夹竹桃的小诗,我们一起轻轻地吟诵。
(课件配乐出示:芳姿受命独,奚假竹桃名。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但能长抱节,何必太呈娇。)
(指名学生跟着音乐吟诵,再齐声诵读。)
师:同学们,花如人,人如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许夹竹桃已经走进了你们的心中,也成为令你們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教学意图】课末教师吟诵描写夹竹桃的小诗,既是对整堂课学习的一个巧妙归结,又是检测学生阅读效果的独特手段。学生声情并茂、动情的诵读,是感悟“花及人、颂人品”情感的升华!一首精炼的小诗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让课堂余味缭绕、意犹未尽。
注:本课例获柳州市第十届青年教师赛教课一等奖。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