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畅
摘 要: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具有其独特的歌剧魅力,本文对莫扎特最杰出的歌剧代表作品《魔笛》中所塑造的女高音人物形象及其著名咏叹调唱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从而对更好的塑造剧中女高音人物角色、更准确的诠释其咏叹调的演唱风格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莫扎特 歌剧 魔笛 咏叹调 演唱 风格特征
一、歌剧《魔笛》中的女高音角色及其咏叹调
《魔笛》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德国民族叙事歌剧,它体现了戏剧、神话剧和喜歌剧的奇特混合。这是莫扎特一生中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将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神话剧的形式用运在了这部作品中,剧中的人物形象是现实的缩影,借以此剧“影射当时被奥地利封建反动政权所镇压的共济会的复活,反映了以黑暗为象征的封建势力一定要失败、灭亡,而以光明为象征的启蒙主义理想一定会获胜的思想。” ①
这部歌剧共分为两幕,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共塑造了两个女高音人物形象:夜后和帕米娜。夜后的咏叹调有:“我的命运只有痛苦,坏人夺走了我的女儿”、“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帕米娜的咏叹调有:“啊,我感到”。
歌剧中的夜后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矛盾性的人物,莫扎特为夜后所作的两首咏叹调作品激化了矛盾冲突,直接推近了剧情的发展,其中 “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是一首非常华丽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具有相当的难度,被称为“女高音的试金石。这首作品出现在歌剧的第二幕第八场, F大调,4/4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快板开始,从a起音,两小节过后逐渐转入高音区,音乐在愤怒的情绪上展开,连续紧张的上行旋律在跳进中渲染了激烈亢奋的感情色彩,把人们直接引入夜后一心想要复仇的狂暴情绪之中。在这部分中,莫扎特以大跨度不协和音程以及高难度花腔的使用,淋漓尽致的刻画出夜后狂暴、愤怒的人物性格形象,同时也描绘出夜后对女儿帕米娜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从第53小节开始进入咏叹调的第二部分,大跨度的音程与连续三连音的使用使人物的情绪表现的更为激化,与第一段形成对比,结尾部采用了以花腔模仿伴奏织体的手法,花腔段落的最高音为highf(f3) ,同音反复在高音区徘徊与长笛的伴奏交相辉映,再次显示出夜后狂暴的性格。
莫扎特在歌剧 《魔笛》 中所塑造的另一主要女高音人物形象——夜后的女儿帕米娜公主体现了贵族气质,歌剧中帕米娜公主留给我们的印象是:高贵华丽、优雅端庄、善良纯朴、有教养。莫扎特笔下的帕米娜是一位内心情感极为丰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少女,因此,在旋律上莫扎特赋予其更多的抒情性与戏剧性,或柔和,或亲切,或暗淡,或悲伤,音乐层次体现的非常分明。
在歌剧的第二幕中,当帕米娜公主再次见到塔米诺王子时,王子低头不语,因为塔米诺王子曾在神明面前许下承诺,要接受考验来证明对爱情的忠贞,神明告诉塔米诺王子对心爱的人必须保持沉默,不能与她交谈。帕米娜公主看到对自己冷若冰霜的王子时,以为王子变了心不再爱自己了,帕米娜对塔米诺王子萌生了深深的误会,她感到非常的难过、伤心,于是深情款款的唱起了《啊,我感到》 (Ach, ich fühl's)这一首经典咏叹调,她唱到:啊!我内心感到非常的失望,爱情已消亡逝去,过往的幸福时刻全部離我远去,不会再回到我的身边!塔米诺,你看那晶莹剔透的泪珠,全部为你流淌。这首咏叹调运用了意大利正歌剧中典型的抒情咏叹调的创作手法,旋律婉转动听中透着丝丝哀伤,莫扎特用一段华彩乐段表现出了帕米娜公主的忧伤、痛苦与不安,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回忆与憧憬之情。作品为g小调,6/8拍,速度为行板,小调的色彩使这首咏叹调愈发显得忧郁、伤感,细腻的刻画了帕米娜公主内心的情感颠簸。同时,这首作品音程的跳进幅度较大,音域很宽广,体现了很强的戏剧性。这首著名的抒情女高音咏叹调唱段用独白式的悲叹深情的诉说着帕米娜公主逝去爱情时的沉痛与悲伤,又坚定的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要适时调整好自己的语气感,注意情绪的把握与处理,不能单纯的表现其悲伤之情或过于沉浸在悲伤之情当中。莫扎特对帕米娜这个人物刻画的极为细腻,从音乐与歌词中不难看出,作者先是从帕米娜自述式的哀叹中引出其对爱情失去后的绝望与忧伤之情,音乐进一步展开,又深刻的描绘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在悲伤的情绪中表达了帕米娜甘愿为爱牺牲与付出的强烈信念,在演唱时,要运用不同音色的变化来顺应音乐的发展脉络,塑造少女形象时要用轻柔、纯净、清澈、温柔的音色,表现其对逝去爱情的哀婉与感伤时,要适当加入一些暗淡的音色。在咏叹调的开始部分要保持音色的轻柔,音色不能过于激烈和高亢,要用近乎感叹的语气倾诉帕米娜对消逝爱情的哀伤之情,接下来伴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又进一步描绘了帕米娜对往日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憧憬,这时的音色处理要显得更为柔和、灵巧,声音中要表现出期待与坚定的信念,做到声音与气息的连贯和统一,注意把握呼吸的力度,换气的时候要自然、不留有痕迹,更不能因为换气而破坏乐句的完整性。在演唱大跨度音程时,要保持喉头的平稳,保持声音位置与共鸣腔体的统一,用圆润饱满的音色做到高低音之间的完美衔接。总之,在歌唱时要做到时刻保持音色与音乐的协调、统一,这样才能做到完美的呈现人物的内心细节变化。
莫扎特用音乐赋予剧中人物以鲜活的形象与生命,“莫扎特善于描绘人物的性格,这是他伟大的地方。”②他塑造了形态万千的女高音人物形象,或高贵、或亲切、或暴怒,因此,我们只有更准确的了解其作品的风格特征,才能做到更完美的塑造人物及表达作品。
二、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角色的演唱风格
1.莫扎特是古典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创作严谨、规整;乐句简洁、明快、清晰;音乐以典雅、流畅、明朗、华丽为主要风格特征,因此,要遵循朴实、自然、优美、柔和的原则,以优雅、从容的声音连贯的去演唱。要注意气息的平稳运用,在演唱大跨度音程时要做到不留痕迹的完美过渡。保持充沛的情感,要用最为真挚饱满的感情准确的表达人物的内心,不能有过于夸张的感情表现和力度对比。
2.莫扎特的歌剧音乐强调和声技术,所以,演唱时要注意分析作品的和声织体。演唱者要根据旋律线与终止式的关系调整其风格。例如,两种不同的终止式中,如若属和弦在强拍、主和弦在弱拍的终止式情况下,旋律和演唱就需要一点柔和微弱的收势;而当属和弦在弱拍、主和弦在强拍的终止式情况下,旋律和演唱则要略带明朗、果断的收势;当旋律的延长音结束在强拍时,演唱者应注意把握音乐强而有力的收势,反之,则要保持完满的弱收。在演唱莫扎特的歌剧时,演唱中情绪的起伏、音量的强弱对、语气语感的调整、音色的变化处理等也与和声织体的走向密不可分。另外,要注意离调、转调时音乐色彩的变化,例如,从大调转向小调时,演唱者也应该把明朗的音乐调整为柔和略微柔和、暗淡的音色。
3.在演唱莫扎特歌剧作品时要注意把握音乐强弱的对比,以增加旋律线条的流动性与音乐的层次感。这是莫扎特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对作品中装饰音的处理,演唱时要求延长每个装饰音的时值。此外,在处理上行乐句的演唱时要注意保持情绪的饱满,用含蓄、柔又不过于夸张奔放的音色去诠释。
4.卡鲁索曾经说过:“速度是音乐的生命。” 由此可见,准确的把握演唱速度在作品表现中是至关重要的。莫扎特的歌剧音乐作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古典音乐作品的高贵与庄重,在演唱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时,要在尊重作曲家原有速度标记的前提下,根据作品特定的音乐背景、故事情景等因素对其进行仔细的推敲,从而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速度,在处理极富有表情的乐句时要恰当的使用弹性速度。
5.演唱时不能为了炫耀歌唱技巧而随意的变化节奏或添加旋律装饰音;演唱时要做到起音精准,不能在音程较大幅度的跳跃进行时效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演唱中滑音的处理方法,这也是古典时期音乐作品演唱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演唱者要准确把握莫扎特歌剧高贵、典雅、流畅的风格进行演唱。
6.演唱莫扎特的歌剧作品要求演唱者的气息要保持平稳,演唱中气息不要有太大的起伏。根据作品中音乐的速度和音程的进行,合理的分配好气息及声音的力度,使声音能够在气息均匀流动的状态下发出;在处理急促、紧凑的音乐旋律片段时,要注意提前打开共鸣腔体,调整好气息的深浅状态。
7.演唱时要根据作品不同的创作时代背景、不同剧种的要求,准确的去塑造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在《魔笛》这部歌剧创作中,融入了许多民族音乐的元素,而夜后的詠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更是闪耀着阉人歌手炫技花腔的余辉。
结论:
莫扎特作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创造了大量的歌剧作品,这些歌剧作品不只是时代的缩影,更是心灵的印记,浅浅的诉说着他的快乐、他的伤感、他的经历,强烈的抒发着他的爱国情怀。他所创作的歌剧作品,音乐旋律纯净优美、感人至深;剧中人物角色生动、鲜活。“莫扎特音乐艺术的绝妙和伟大之处,不仅仅在它的优美,而主要在于它深深刻画了人类的灵魂状态。因此,莫扎特被尊为‘音乐肖像画家”。 ③ 《魔笛》中的咏叹调作品旋律性强、极富表现力,对于人物形象及人物内心的刻画极为生动、细腻,这给歌者的演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止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需要对歌剧作品深入的理解才能准确的表达出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变化,从而做到更为准确的塑造人物形象。
注释:
①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②赵鑫珊,周瑜明.莫扎特之魂[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③卡尔·聂夫,张洪岛译.西洋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2.
参考文献:
[1]赵鑫珊,周玉明.莫扎特之魂[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2]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3]卡尔·聂夫,张洪岛译.西洋音乐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52.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5]周映辰.歌唱与聆听[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6]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8]【德】保罗·贝克,曼叶平译.音乐简史[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