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埃塞

2017-07-26 22:36唐树清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吉拉埃塞埃塞俄比亚

唐树清

埃塞俄比亚人的日常主食是一种叫作“英吉拉”的食物,制作这种食物的原料,是生长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一种叫Teff(苔麸)的草本植物,当地人叫“画眉草”,所结的颗粒状果实类似于粟米,这种植物抗旱能力强,生命力坚韧,每年7月雨季开始的时候耕耘播种,埃塞高原的雨季很短暂(每年的7、8、9三个月),且降雨量很小,到雨季结束时就可以收获了,所以Teff的生长速度快,生长的条件要求不高,收获期短,但产量很低,亩产不到50公斤。

把这种苔麸颗粒采集回来后,晒干水分,去掉杂质,碾磨成细细的粉末,加水调和均匀,在一个圆盘里制成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薄饼,稍干,即放入一个特制的木质(或藤条编制)圆形器皿内,密封发酵一周,即可取出食用,成品的“英吉拉”一面光滑,一面类似于布满蜂窝,质地柔软呈海绵状,随食随取,根据家人的食用量,制作一次“英吉拉”可满足全家人食用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英吉拉”便会腐败变质,整个制作过程都不用生火烹饪,所以,民居也就没有设置厨房的必要了。

有着三千年历史的“英吉拉”,是埃塞人每餐都不可或缺的食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英吉拉”的饮食文化了,食用“英吉拉”不能用西餐的刀叉,也不能用中餐的碗筷,用餐工具都是自备的,就是自己的双手,因此,进食之前必先净手,而且只能用右手进食“英吉拉”,所以当地黑人往往只有洗右手的习惯,左手可以忽略,这大概也是对缺少水资源的一种开源节流的举措吧。大家围坐在或草编或藤编或木质的圆鼓形餐桌旁,每人发给一个圆盘,几卷主食“英吉拉”,埃塞特有的拌吃“英吉拉”的酱料和辣椒粉,富裕上层的人家往往有新鲜的牛羊肉。吃“英吉拉”要讲究技巧和方法,首先撕下一小块“英吉拉”,恰到好处拿稳,有蜂窝状的一面朝下,包饺子一样完成对拌吃的酱汁或肉食的包裹,然后整个送到嘴里品味。特别要注意,整个过程只能用一只手一气呵成。对于我们这些老外就没有这么讲究了,往往双手齐上,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也比不上埃塞人一只手快捷利索。

“英吉拉”性酸、柔软、易于消化,软嫩细滑,营养价值高,富含氨基酸、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等。经过充分发酵制成的“英吉拉”,酸味气燥,初闻气味如同潲水,国人大都难以适应,但埃塞人却引以为自豪,对于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饭却难以接受,而且简直就是排斥的情绪。以前,我国曾经有一个水稻专家组,在埃塞南方费了不少心血教会了黑人种植水稻,可是,等到我国的水稻专家回国了,好不容易学会种植水稻的技术又荒废了,至今都没有推广起来。

我的司机丹尼尔就经常在我的面前炫耀食用“英吉拉”的好处,还一再为这个世界仅埃塞俄比亚是唯一食用“英吉拉”的国家而骄傲自豪,他大概忘记了,1993年从埃塞俄比亚分裂出去的厄立特里亚也是这个世界食用“英吉拉”的国家。

考验你舌尖味蕾的,还有埃塞俄比亚人嗜好生食的牛羊肉,这是一道隆重的菜肴,除了餐馆,婚丧嫁娶或重大的节日,寻常人家难得有这一道菜。当地人广为传播的是1972年8月18日,当时的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为庆祝80大寿,天降龙威,皇恩浩荡,敕令在亚的斯亚贝巴的皇家广场宰杀1000头牛,赐予他的子民,与民同乐。埃塞是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对于食用动物肉类尤为严律,能够符合教义上餐桌的动物肉食少之又少,简单来说就是两条腿的动物只能吃鸡,四条腿的动物只能吃牛和羊。

公司项目部漂亮的黑人女秘书耶·海伦要结婚了,一再邀请我们参加她的婚礼,盛情难却,我们如约而至,在她家门前空旷的空地临时搭起了两座巨大的帐篷,周围鲜花簇拥,熏香阵阵,喜气洋洋,亲朋好友把帐篷挤得满满当当。旁边空地上拴着一头健壮的黄牛,祷告的仪式早已举行过了,上帝已然默许,屠宰手已经是磨刀霍霍,按捺不住了,看到我们这几个来自遥远的东方来宾的到来,几个早已按捺不住的健壮的小伙子,猛扑过去,被按倒在地的黄牛或许已经知道自己的最终结局,它极力地挣扎着,惶恐的眼神张望着四周激动的饥饿人群,突凸的双眼潸然淌下一行泪水,似乎心有不甘,不屈的头颅依然在高高地昂起,两只牛角依然坚挺着直刺蓝天,呼呼急促地喷着粗气,向着空寂的原野发出哞哞的哀吼,悲壮而悠长……屠宰手的利刃准确地刺进了牛的要害,鲜血顿如泉水汩汩直涌,很快淌满一地血水。

主人把我们迎进帐篷内,里面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帐篷外牛的哀嚎已经停止,少顷,几个女人就用圆盘盛着几分钟以前还在那哀嚎的、尚在滴血的牛肉走进帐篷,分发给等候已久的来宾,帐篷里顿时热闹起来,猩红的牛肉蘸着盐巴、酱料,用“英吉拉”包裹着直送入嘴,饕餮食客们敞开肚腹大快朵颐,随着弥漫开来一股鲜血的腥味。主人告诉我们:“送在我们面前的这一盘牛肉是里脊肉,是整个牛身上最柔嫩最鲜美品质最好的肉,这种高品质肉的重量一头牛不会超过5千克,享用这个部位牛肉的一般都是尊贵的客人或者德高望重的人士。”主人还告诉我们,在南部靠近南苏丹奥莫低谷的土著苏尔玛人,吃生牛肉,喝生牛血,用新鲜的牛血浸泡的“英吉拉”是难得的美味。

我却因为眼前的血腥一阵晕眩,毫无食欲,无法使自己安静下来,耳边总是回响着牛的哀鸣……

宴会过后,就该是品尝咖啡的环节了,相对于疯狂血腥的生食牛肉大餐,品尝咖啡过程的仪式就凸显得格外古朴、古老和古典。众所周知,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历经上千年的熏陶,已经形成了埃塞俄比亚独特的咖啡传统文化,能够在它的故乡品尝咖啡,是一件值得十分期待的事情:在埃塞俄比亚,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咖啡店遍及城镇乡村。这些咖啡店大小不一,装饰各异,或者古色古香,或者前卫时尚,或者富丽堂皇,或者因陋就简,相同的是这些咖啡店提供的咖啡都是正宗原生态的,在这里找不到雀巢、星巴克之类的经过加工的速溶咖啡,为你准备的只有散发着淡淡的香味的咖啡豆,从烘烤咖啡豆、碾磨成咖啡粉到煮成浓香四溢的咖啡,都是在客人的眼皮子底下进行,就是一个对咖啡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也就是了解埃塞咖啡古老传统文化的经过。

在埃塞俄比亚城乡的每个角落,时刻都有喝咖啡的仪式在举行,高原稀薄的空气中永远弥漫着浓浓的咖啡醇香,煮咖啡的工作都是由年轻漂亮的女性来完成,最好是未婚,如果是重大的节日或者重要的仪式,这些咖啡女会身披一袭白纱,从头裹到脚,把自己装扮得非常的传统,面露温柔羞涩的微笑,给人以典雅素洁的感觉,总是给人留下非常美好的记忆。当然平常普通时日,咖啡女的服饰就没有这么讲究和要求了,但煮咖啡的场面布设和程序都是非常严谨的,不能有半点省略和马虎。

把煮咖啡的場地打扫干净后,在地上铺上一层散发着阵阵幽香的青草,一种在埃塞特有的我们却不知名的青草,青草上洒落几朵红色的或者黄色的花朵,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布置成我们看不懂也不能理解的图案,一个小小的精致火炉,用来烘炒、研磨、煮咖啡的工具,喝咖啡的杯具以及用来营造氛围的熏香。

猜你喜欢
吉拉埃塞埃塞俄比亚
环球图说
“融入”的拍摄
TRAINING WHEELS
埃塞人911庆祝新年
印度“第三性群体” 全国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