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德彰
网络新词语和英语
文/陈德彰
世界上各国语言之间互相引进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汉语里有大量从外文,尤其是英文引进来的词。不少词由于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开始时往往音译,后来才改为意译,其中有不少是通过日语译文的汉字引入中文的,如:“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苦迭打”→“政变”,“赛因斯”→“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等等。最后两个后来还衍生出了“五四”时期有名的“赛先生”和“德先生”。现代引进的英语词就更多了。这里不一一列举。
汉语引入新词后往往会将其归化,并有创造性的发展。例如“的士”一词,本是taxi粤语的音译,后进入内地后衍生出了“面的”“三轮的”“板的”“的哥”“的姐”“的爷”“打的”等一系列词语,这些衍生词回译成英语都得用短语才能表达出其意思。
汉语中有不少网络新词语来自英文,其中有很多音译的词语可以说颇有创造性,例如“分特”(faint)、“杀马特”(smart)、“麻豆”(model)、“蕾丝边”(lesbian)、“面骚”(man show)、“碧池”(bitch)、“魅客”(maker)等,不但新鲜而且透着一种含蓄和幽默的成分。源自英文buy的汉语网络新词“败”,其意思是“买”(严格说算不上音译,只是谐音),“败”字令人联想到“败家”,有“挥霍”的含义,倒确实很有点新意。
由英文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缩略,指夫妇都上班而没有孩子的家庭)音译的“丁克(族/家庭)”一词进入汉语后,不仅为众人所晓,后来衍生出“丁宠克家庭”一词,指夫妇俩加上宠物组成的家庭,让人觉得新鲜有趣,意思也不难猜,后来又进一步衍生出了“悔丁族”一词,意思是说一些人后悔年轻时只想当“丁克家庭”,年岁大了没有孩子感到很寂寞因而后悔,可是后悔也于事无补了。然而,汉语中衍生出来这些词,英语里却没有相对的说法。dink一词本身只是在1987年衍生出一个形容词dinky。笔者曾经以访问学者身份进修过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明尼阿波利斯校区所在的小镇就称为Dinky Town。据说该名与 dink有关。
“趴体”(也有少数人译为“趴踢”,组成复合词时可省略后面的“体”字)是一个比较新的网络词,是英语party的音译,意思是“聚会”,后来也衍伸出好几个词,如“大趴(体)”(big party)、“轰趴(体)”(home party,不过,现在多用于指家庭聚餐后杯盘狼藉的状况)、“毒趴(体)”(drug party,指“吸毒聚会”)、“混趴”(指参加酒吧的夜场),还有专门提供聚会场所的“毒趴馆”。
前面提到的“蕾丝边”,与词义有点联想,然而进一步简化而成的“拉拉”就有点让人难猜了,看来凡事不宜过分。
“美刀”不是什么新词,“刀”字是dollar的简化音译,挺有意思。这些词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很自然的。
不过有些由英语音译的网络新词常让人费解,很可能是受到方言的影响。例如,笔者初见“麻吉”一词时,怎么也没有想到是英文match的音译,其意思是“穿的衣服很搭配”,好像有点儿挨不上边;又如“甫士”,居然是英文pose的音译,而且只用作名词,如果用作动词,要说“摆甫士”,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再如“茶包”,居然是英文trouble的音译,指“给别人带来麻烦或添乱的人”。人们要问:“麻烦”和“茶”怎么也能扯上关系呢?
还有一些来自英语音译的词令人费解,如把we are family说成We are伐木累。“家庭”成了“伐木累”,这两个词怎么也连不到一起。把英语的exciting音译为“亦可/一颗赛艇”,把pants(短裤)译为“胖次”,这些花里胡哨的词语,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新意或幽默。还有一些由英语短语音译的词语,如把not at all(一点儿也不;根本不是那回事)译为“闹太套”(据说此词源自对黄晓明唱歌时吐字不清的嘲弄),由Yoyo, check it out(核实/检查一下)创造出的“药药切克闹”,由I love you创造出的“爱老虎油”),由good night创造出“古奶”,以及由oh my God(“唉呀妈呀”)缩写了创造出的“艾玛”。黄子韬在一次演唱会上表演的英文Rap中出现的godie的谐音“狗带”,在网络中倒是有一定的流行度,成为时髦的骂人话。不过,不知道会维持流行多久。
……这一类的网络时髦词语,不但不符合中文的习惯,有些说起来都绕口,恐怕不会有什么前途。除了朋友之间开玩笑,最好不要用。近期,有网友将流行语“厉害了我的哥”写成“厉害了word哥”,这种小噱头也没有多大意思,可是就有人喜欢并大胆活用,还创造出新的感叹语“Word天!”,也属于这一类。除了出现在相声节目可博得一笑之外,不值得称赞或学习。
一些人说话时喜欢在中文里夹上几个英文词,以显示自己有学问。例如周星驰在某部电影里说了一句中文夹英文的“I服了U”,被一些人称为“经典台词”。又如源自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中的“hold住”,不仅在网络中盛行,不少媒体也被传染上了。新近又出现了“你get了吗?”,恐怕连语法都不通。这样的洋泾浜流行开来,实在谈不上什么进步。笔者认为,这种不三不四的话实在不宜模仿,尤其是学英语的人,更要学地道的英语。
2016年9月7日《参考消息》“双语汇”栏目发表了赵菲菲的一篇文章。赵创造了interesting的音译“因缺斯厅”一词。该文认为这很有意思,理由是因为除了“有趣的”之外,interesting常可表达许多意思。例如英国人评论某事物时说very interesting,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nonsense(胡扯)。又如爸爸问孩子:Do you like the cake your grandma made?孩子回答说:It is interesting. 实际上孩子并不喜欢,这里的interesting只是一种婉辞。所以赵菲菲建议在这些场合的interesting不妨音译为“因缺斯厅”。不过还没有见到有人响应赵的建议,至少作为英语教师的笔者是不赞成这种用法的。很多英语词的语义范围比所谓的对应汉语词的词义要广泛得多,总不能将有不同意思或用法的英语词都加上一个甚至几个音译词吧。
网络新词的制造者的思路确实又广又野。有一个词很有意思:“丁丁”。此词源自儿语“鸡鸡”,有人先用汉语拼音字母JJ,然后根据J看上去汉语的“丁丁”而成,倒也蛮有趣。“二硫化钾”本得一种化学物质,因为其分子式是KISS,被一些人用来表示“接吻”,应该说很有点创意。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知道英文kiss这个词的人应该不难猜出来。
不过,学语言的人应该记住,语言是用于交流的,如果因追求新鲜和创意而导致交际失败或误解,那就得不偿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