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张香萍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重点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张香萍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主办
“十一五”以来,河南茶产业迎来了跨越发展时期,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茶农茶企积极性空前高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品牌影响力日益凸显,市场份额不断拓展,茶文化研究逐步深入,为建设茶叶大省强省、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全国重要的茶文化活动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生产规模产品总量实现跨越发展
“十一五”以来,全省平均每年新增茶园面积都在1万hm2以上,虽然近3年增速减缓,但仍然呈稳定发展态势。据业务部门统计,到2016年底,全省茶园总面积达到 15.84 万 hm2,采摘面积 11.22 万hm2,茶叶总产量6.64万t,总产值116.23亿元;信阳、南阳、驻马店三市茶园面积和产量之和占全省的98%以上,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三大茶区的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格局基本形成。
(二)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
随着信阳红、桐柏红的成功研发并实现规模生产,结束了单一的绿茶生产格局,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的红绿辉映的新景象。多茶类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取得了新的突破;红茶、黑茶、白茶、再加工茶及茶饮料、茶食品等生产开始起步;信阳毛尖、金刚碧绿、仰天雪绿、桐柏玉叶等名优绿茶产量比例上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大大提高了茶叶综合利用率和效益。
(三)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从茶园管理、采摘、炒制、包装、仓储到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省级地方标准发布了《桐柏玉叶茶》《无公害桐柏玉叶茶》,初步建立了《河南省特色农产品(茶叶)》标准体系,依标生产正在普及。现代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加工率达到70%。河南省省级名茶达到48个。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茶,通过实行信阳毛尖公用品牌市场准入制,加强“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管理,信阳毛尖茶形象塑造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品牌示范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省知名茶叶品牌60多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8个、中国地理标志商标26个、省著名商标37个。其中,“龙潭”“文新”“蓝天玉叶”“新林玉露”“九华山”“仰天雪绿”“申林薮北”等在省内外影响力大。全省茶企业900多家,茶叶专业合作社600多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市级龙头企业70多家,进入全国百强茶企9家等,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呈现出集约化、集群化、集团化、园区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带动力不断增强,有效地推动了茶叶品牌建设。2017年4月,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59.91亿元,位居全国第2位。
(五)茶文化资源挖掘整理迈出新步伐
信阳、南阳、济源、开封茶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和研究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济源市专门成立了卢仝茶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机构,明确有专职、兼职人员,已对卢仝故里进行修复与保护开发,围绕卢仝与茶的研究也已取得初步成果;开封宋茶研究中心已与杭州南宋茶文化研究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对开封和杭州北宋南宋茶文化资源挖掘恢复研究的合力,成功举办了开封宋茶文化研讨会、济源卢仝茶文化研讨会。通过对这些茶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并通过全国性及国际性会议进行宣传,提高了中原茶文化影响力。
(六)茶叶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河南既是重要的产茶区,又是茶叶消费大省,随着茶叶消费和茶文化的发展普及,郑州、信阳、洛阳等地茶叶市场建设正在发展完善,产销市场体系初步形成。2013年,信阳国际茶城被农业部正式授予 “国家级信阳茶叶市场”称号,使其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茶叶原产地批发市场。2014年,农业部授牌信阳国际茶城为“国家级茶叶市场”,全国有300多家茶企入驻国际茶城,并且与100多个县、乡茶叶市场相结合,联系省内外茶商,构成了产销结合的市场体系。到2016年,郑州市已建设茶叶市场30多个,城市拥有茶城个数居全国第一,形成了市场集群。郑州国香茶城被国家商业部命名为特色茶叶商业街,成为全国的知名茶叶市场品牌。目前,中原已形成以郑州、信阳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和北方省区的南茶北销集散地,茶叶市场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有效地带动了茶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河南省茶产业近几年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茶园基础相对薄弱
全省30%左右的茶园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园基础差,建设标准低,产出水平低。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7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更大。
(二)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强
河南省茶产品结构仍普遍存在重视高中档茶生产,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大宗茶数量少;重视春季茶生产,夏秋茶生产数量少等问题。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具、茶旅游等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组织化程度偏低
河南省茶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和小茶厂加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未完全形成。
(四)流通体系不健全
河南省茶叶产地市场多是小集贸和马路市场,基础设施差,档次偏低,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销区市场以郑州为例,数量多,布局不合理,部分市场总体规模小,商户入驻率偏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覆盖面广的综合性批发市场。销售渠道开拓不够,以本省消费为主,省外、国外销售仅在北京、石家庄、西安等少数城市和阿尔及利亚、俄罗斯、蒙古等国,直接出口少,依赖浙江等省转口多,农村销售市场延伸不够。
(五)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与茶产业发展形势相比,各级政府对茶产业的扶持、引导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急需解决的科技推广、良种推广、品牌宣传等方面扶持不足,茶叶经营税负偏高,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新技术引进推广慢,企业做大做强后劲不足。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河南省茶叶生产和消费潜力优势,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开发省内茶叶消费群体为基础,以“建设基地、调整结构、创建品牌、培育龙头、文化带动”为重点,按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不断完善科技支撑、良种繁育、标准生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体系,稳定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提高茶产品的消费水平,增强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推动河南省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重点
河南茶产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利用好中原经济区、粮食核心区、郑州航空港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为茶产业发展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坚持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与国家发展茶叶政策相结合、与中低端大宗茶刚性需求相结合、与茶叶机械化信息化相结合、与茶文化宣传普及相结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基地改造升级。根据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抓好老茶园、低产茶园改造,加强对新建茶园建设的指导和引导。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组织等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集中连片开发建设标准茶园,形成信阳毛尖、信阳红集中茶区,桐柏玉叶、桐柏红集中茶区。大力推进茶园机械化,解决用工难、用工贵问题,加大茶叶机械补贴力度,推动茶园机采、机修、机耕水平取得明显突破。
2.打造现代茶叶加工业。鼓励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加工企业兼并落后的小企业,用现代理念和设备装备企业,通过厂房标准化、设备现代化、工艺标准化等措施,推进茶叶加工全面升级,形成“安全、清洁、高效、节能”的现代茶叶加工模式。同时,注重茶叶产品多元化开发,在重视名优茶的同时,发展大宗茶;重视春茶的同时,发展夏秋茶;重视绿茶的同时,发展其他茶类。鼓励有条件的茶叶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速溶茶、茶饮料、保健茶、药用茶、茶食品等终端产品的开发,通过精深加工,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加快绿色、有机茶园标准化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对病虫害实行综合防治,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推进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的茶叶质量检测检验机构,整合充实检测力量,加强茶叶质量检测,在郑州、信阳和南阳等地改扩建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支持茶园面积666.67 hm2以上的乡镇设立预测预报点,逐步完善茶叶质量安全和病虫草害防治监控与预警体系。强化农药和肥料等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投入品使用登记制度。建立茶叶质量标识制度,建立健全茶叶生产企业从原料进厂把关、生产过程控制、加工、成品出厂检验、包装、储运、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实现茶叶质量全程可监控,质量安全全程可溯源,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4.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茶叶龙头企业,推动全省茶产业不断升级。优先扶持以经营名优茶或大宗茶为主、拥有注册商标、获得公用品牌使用权、建有基地、获得国内外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实施茶叶品牌带动工程,做大做强“信阳毛尖”“信阳红”“桐柏玉叶”“桐柏红”等品牌,提升河南茶叶的影响力。
5.完善科技支撑体系。依托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河南农大园艺学院、信阳市农科所,整合科研力量,创建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着力研究解决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大研发适宜河南省气候条件的抗旱耐寒高产高品质新品种,积极培育具有信阳毛尖和信阳红特色的高品质当家品种,针对河南省茶叶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育苗、无性系扦插、一代种直播等突出技术推广问题,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问题,大力推行茶园机械化采摘、机修等问题,推动河南省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市、县区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专业人才到茶叶基地工作。
6.加强茶文化茶旅游开发。依托河南省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整理、开发信阳毛尖茶、洛阳唐茶、开封宋茶、南阳孔明茶、济源卢仝茶、少林禅茶等传统茶文化,不断提升河南茶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充分运用载体,组织开展展示展销、品茶、斗茶等活动,支持信阳茶文化节、郑州国际茶叶博览会等活动提升其档次和规模。坚持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在茶叶主产区和文化旅游城市,积极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定期举办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茶产业论坛等活动。
7.加大对郑州及信阳等地茶叶市场建设支持力度。随着茶产业快速发展,郑州、信阳等茶叶市场也迅速崛起,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支持信阳国际茶城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国际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形成大仓储、大流通、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现代物流体系;支持开展对郑州茶叶市场的统一规划,形成集聚规模效应。
(三)对策
1.加大老茶园改造、育苗基地建设、茶叶初制场改造升级等生产环节的支持。建设一批省级茶叶标准示范园。
2.建设中原茶叶博物馆,集茶文化展示、传播交流、研究开发利用为一体。对茶叶市场建设给予支持,引进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建立郑州茶叶交易中心、茶叶拍卖中心,探索新的交易模式。
3.政府主导,打造郑州、信阳茶叶交易博览会,承办国家大型茶叶博览会,提高影响力。
4.设立省级河南茶品牌推荐专项资金,加大在国内、国际上的宣传。对出口基地、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或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