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新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参与、主持二〇〇三年至二〇〇四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掘
谈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弘治、正德官窑瓷器
江建新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参与、主持二〇〇三年至二〇〇四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掘
明代弘治、正德朝(一四八八年~一五二一年),前后共三十三年,据相关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官窑的烧造活动不多,产品种类和数量不是很大。
根据近几十年来御窑厂遗址考古调查与清理发掘情况看,弘治、正德官窑遗存发现不多,似与文献记载吻合。从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弘治、正德官窑遗物大规模的堆积比较少,且遗物一般多与其他时代官窑遗物堆积在一起,数量和品种不多。据统计,有关弘治、正德官窑瓷器出土遗物,除个别零星出土有几件之外,比较重要的发现只有四次。以下根据出土资料,对弘治、正德官窑遗迹与遗物及相关问题作一介绍和探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景德镇考古工作者对明清御窑厂遗址进行过十几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与遗物主要以明初至成化时期为多,弘治、正德以后的较少,其中又以出土正德官窑遗物较为丰富。
一九八七年为配合基建工程,在御窑厂龙珠阁东麓,发现一处正德官窑遗存。遗物堆积在正德窑具和弘治尾砂(陶洗瓷泥的粗渣)层之间,数量不多,但均能复原。如黄地青花龙纹碗、黄地填矾红绿龙纹盘、绿地团龙纹碗、绿地黄彩缠枝纹碗、青花龙穿花纹高足杯、青花莲池纹碗、青花海水龙纹碗(八思巴文款)、青花龙穿花纹碗、青花如意头纹烛台等。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皇帝的瓷器》,出光美术馆,一九九五年版)
一九八七年在御窑厂珠山东北侧(原建国瓷厂食堂),因房屋改建在其地下深约一点五米处,清理出大量弘治官窑黄釉瓷片,也包含有少量青花龙纹碗、盘残片,还出土一件黄地绿彩篆书四字款靶盏残片。(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景德镇出土陶瓷》,一九九二年版)
二〇〇〇年在御窑厂东门围墙外人行道,配合基建工程清理出一批弘治青花龙纹碗瓷片,这些青花碗有大、小两种,均可修复。还出土有酱彩花卉纹盘残片,也可复原。
明正德 青花龙穿花纹高足杯及款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正德 青花海水龙纹碗及八思巴文款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弘治 酱彩花卉纹盘及款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弘治 黄地绿彩篆书四字款靶盏残片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弘治 白釉绿龙纹盘残片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弘治 白釉碗残片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碗底部可见“厂内公用”款识
二〇〇三年至二〇〇四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御窑厂东麓进行考古发掘,在一弘治地层中发掘出土弘治时期「厂内公用」铭白釉碗,及书「大明弘治年制」款的白釉绿龙纹盘、白釉刻龙纹盘及青花龙纹盘残片。(北京大学、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二〇〇七年五期)
明正德 涩胎刻龙纹盘及款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正德 涩胎双狮戏球图渣斗式花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正德 涩胎刻龙纹花口折沿花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二〇一四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御窑厂龙珠阁西南侧东司岭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三百三十平方米,出土了大批弘治、正德官窑遗迹与遗物。遗迹主要有作坊、灰坑、辘轳坑、墙基、天井、排水沟、澄泥池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坑等,时代分别为明代中期至清代早期。遗物有瓷器、彩绘颜料、窑具、制瓷工具、瓷砖、建筑构件等。瓷器品种按时代划分:元代有青花瓷、枢府(卵白釉)瓷、青白粗瓷。明代有青花、斗彩、五彩及各种高低温釉彩器,其中以出土的正德官窑瓷器最为丰富,器形有碗、盘、罐、杯、研钵、研杵、豆、花盆、笔洗、香炉、渣斗等。纹饰主要有龙纹、凤纹、海怪、鱼藻及花鸟、人物、山水等。如完整的正德刻龙纹盘(半成品),涩胎花盆(半成品)和斗彩托钵等。此次发掘出土的遗迹中最重要的是一处明中晚期作坊遗迹,根据遗迹与相关遗物推断,该作坊遗迹很可能是明正德至嘉靖、万历时期的釉上彩作坊遗址,这类遗址在御窑厂的历次发掘中未见,目前已揭露遗址面积为三百多平方米,而且有向四周扩展的迹象。其釉上彩作坊遗址相对完整,这对研究明代御窑厂整个作坊群分布、规模、制瓷工艺、作坊内部分工形式具有重要的价值。此次发掘明代正德地层出土的部分釉上彩颜料、配制釉上彩的原料,以及大量较为完整的正德官窑釉彩半成品,对研究明代官窑釉上彩制作工艺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成果》,故宫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
明正德 斗彩托钵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正德 涩胎刻龙纹碗底部八思巴文款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正德官窑遗迹出土的釉彩半成品瓷器
明中晚期作坊遗迹
二〇一六年,景德镇市公安局将上世纪末御窑厂盗掘案的一批文物移交给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其中有弘治青花、黄地青花的器物,也有黄釉碗、盘,正德铁绘器物,孔雀绿釉盘等。
从历年来御窑厂出土的弘治官窑瓷器看,其产品种类不多,器形不是很丰富,与传世弘治官窑瓷器可相互印证。据统计其出土品种有:青花、黄釉、刻花绿彩、铁绘、外瓜皮绿内黄釉器;其器形有:碗、盘;纹饰主要为:云龙、龙穿花、海水龙、折枝、鸟树、狮子戏球、梅月纹、莲池纹、莲托八宝、缠枝茶花、缠枝莲托梵文等。
明弘治 青花龙纹黄釉碗及款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弘治官窑瓷器装饰纹样基本沿袭成化官窑瓷器上的纹样,且较为简单,缺少变化。以龙纹为例,弘治龙纹和前朝比较变化不大,整体形象上延续永宣龙纹的特征。比如侧身升龙,龙头上的竖发形式与永宣相似,但双眼略大,龙嘴稍长,整个线条比永宣简单,龙身略细、龙爪无力,形式上则较多保留成化风格。花鸟纹继承成化风格,更多保留中国画意味。植物纹中的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莲荷纹、灵芝纹、牡丹纹、梅月纹、如意纹等,基本沿袭成化样式。
所绘梅花月影最有特色,枝繁花开,梅花朵朵,树梢隐隐挂一上弦月,画面遂显深邃幽静,这种构图似源自于元青花,明初鲜见,弘治时期大量流行,且影响到明中期的民窑制品。弘治官窑瓷器纹饰主要以龙纹、花卉纹较多,龙纹似比成化龙纹纤细柔弱,缠枝或折枝花叶密而小,莲池纹比成化时简单。
弘治官窑瓷器款式大都是「大明弘治年制」双行六字楷书双圈款,文字书写工整细弱,一改成化款硬朗之字体,弘治时期不见有成化的双框方款式。
弘治官窑瓷器的黄釉比前代黄釉器较佳,成化时期以前的黄釉器普遍偏灰,从弘治时期开始黄釉器色彩艳丽,有所谓「娇黄」之称,这类黄釉对正德官窑产生了重大影响。弘治青花色调基本与成化时期相似,但有些较之成化略微灰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弘治绿彩装饰,在整个弘治官窑出土瓷器中,绿彩刻龙盘较多,这类装饰较为特殊。在工艺过程上,先在施好釉的胎体上剔釉,显出涩胎龙纹,再在龙纹上锥刻出龙身细部,经高温烧成后,在刻龙纹涩胎上
填绿彩,最后经低温烧成。在涩胎上使用绿彩装饰首见于弘治,流行于弘治、正德年间,而在之后的官窑瓷器中鲜见。
明弘治 青花龙纹盘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成化 青花海水云龙纹碗及局部口径一七·二厘米 底径七厘米 高七·八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从出土的正德官窑瓷器看,产品种类和器形略比弘治官窑丰富,其品种有:青花、绿地青花、黄地青花、黄地矾红、黄地绿彩、孔雀绿釉青花、斗彩、铁绘等。其器形有:大小各异的碗、盘;梨形壶;缸;烛台;渣斗;花盆(渣斗式花盆、折沿花盆、水仙盆、方盆);盆托(圈足盆托、带座三足盆托);栏板等。纹饰主要为:团龙、龙穿花、海水龙、螭
龙、缠枝宝相花、缠枝灵芝、折枝莲荷、折枝花卉、折枝瑞果、如意纹、鱼藻纹、杂宝、阿拉伯文、八思巴文等。
出土的正德瓷器中,黄地绿彩龙纹盘十分罕见,该盘黄地上填以矾红,即所谓的「黄上红」器,似有特殊含义,「黄」与「皇」、「红」与「洪」谐音,宫里在除夕使用时,有祝皇上洪福齐天之意。正德青花如意头纹烛台,其形制与故宫博物院藏阿拉伯文青花烛台造型相同,该器与故宫博物院藏烛台除花纹不同外,其纹饰间留白较多,可能要二次加釉上彩装饰,这类器物亦属罕见之器。
明弘治 青花梅花月影纹盘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成化双框式款
成化双圈式款
阅读链接:
应州之战:(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春正月己丑,大祀天地于南郊。遂猎于南海子,夜中还,御奉天殿受朝贺。三月癸巳,赐舒芬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戊戌,以两淮、浙江、四川、河东盐课充陕西织造。夏四月壬子,靳贵致仕。丙辰,副总兵郑廉败土鲁番于瓜州。五月丙子,礼部尚书毛纪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六月乙巳朔,日有食之。秋八月甲辰,微服如昌平。乙巳,梁储、蒋冕、毛纪追及于沙河,请回跸,不听。己酉,至居庸关,巡关御史张钦闭关拒命,乃还。丙辰,至自昌平。戊午,夜视朝。癸亥,副都御史吴廷举振湖广饥。丙寅,夜微服出德胜门,如居庸关。辛未,出关,幸宣府,命谷大用守关,毋出京朝官。九月辛卯,河决城武。壬辰,如阳和,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庚子,输帑银一百万两于宣府。冬十月癸卯,驻跸顺圣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十一月丁亥,召杨廷和复入阁。戊子,还至宣府。十二月癸亥,群臣赴行在请还宫,不得出关而还。闰月丁亥,迎春于宣府。是年,琉球、乌斯藏入贡。
——《明史·武宗本纪》
正德官窑瓷器以八思巴文、阿拉伯文装饰最具特色。八思巴文主要出现在碗、盘底部,为八思巴文「正德年制」款,这类款识在明代官窑瓷器中只见于正德官窑瓷器。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正德瓷器有青花龙纹碗、盘,在相同的器物中,有一楷书「大明正德年制」款,一书八思巴文「正德年制」款。八思巴文是元初国师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于一二六七年创制的蒙古新文字,曾在整个元朝版图内广泛使用,作为官方文字一直使用到北元时期,后逐渐消失。入明以来直到正德以前官方遗制上不见有八思巴文,而正德官窑器物上采用这类文字装饰,实为特别,这可能是正德皇帝于「应州之战」平息蒙古小王子之乱,并与当时的北元政权有关。阿拉伯文在弘治官窑瓷器中大量流行,碗、盘、瓶、盒、烛台、栏板等器物上多见有这类文字装饰,有的甚至把它作为主体纹饰,这成为正德官窑瓷器装饰中的一大特色。
正德官窑器物胎体规整,胎质与成化器接近,器物圈足比较光滑圆润,足墙较成化时矮,内墙直立。釉汁纯净,釉面肥厚滋润,在聚釉处闪淡淡的青色。正德器物从总体看有两类:一类胎质细腻轻薄,保留有成化风格;一类胎体渐趋厚实。器物以小件的碗、盘为多,洗、花盆、觚、缸、炉、瓶、罐、绣墩等较为少见。饰,这成为正德官窑瓷器装饰中的一大特色。
正德官窑器物胎体规整,胎质与成化器接近,器物圈足比较光滑圆润,足墙较成化时矮,内墙直立。釉汁纯净,釉面肥厚滋润,在聚釉处闪淡淡的青色。正德器物从总体看有两类:一类胎质细腻轻薄,保留有成化风格;一类胎体渐趋厚实。器物以小件的碗、盘为多,洗、花盆、觚、缸、炉、瓶、罐、绣墩等较为少见。
明弘治 刻龙纹涩胎填绿彩残片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明弘治 刻龙纹涩胎填绿彩残片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弘治 黄釉碗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明弘治 黄釉碗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弘治 白地绿彩云龙暗刻海水纹盘及款识高四·五厘米 口径二〇厘米 足径一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明弘治 白地绿彩云龙暗刻海水纹盘及款识高四·五厘米 口径二〇厘米 足径一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 黄釉盘及款识口径二一·四厘米 底径一三厘米 高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 黄釉盘及款识口径二一·四厘米 底径一三厘米 高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正德 黄地填矾红绿彩龙纹盘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该盘黄地上填以矾红,即所谓的「黄上红」器明正德黄地填矾红绿彩龙纹盘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该盘黄地上填以矾红,即所谓的「黄上红」器
明正德 青花如意头纹烛台及款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烛台口径六·九厘米 底径一三·二厘米 高二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二〇一四年在御窑厂遗址西南侧东司岭一带发现一处正德时期灰坑,出土一批正德官窑瓷器半成品,其中有内施釉外涩胎的碗、盘、花盆等。有的瓷器出土时完整无缺。根据出土遗物观察,正德涩胎半成品,是在器物的外壁涩胎上先刻或堆、贴好纹饰,再在器物内壁施好白釉,然后经一千三百度左右高温烧成。之后再在涩胎上按纹饰需要填黄或绿釉,经九百度低温烤烧而成,在彩饰过程中有时需要两次或多次施彩烤烧。如黄地绿彩龙纹盘的彩饰,先应彩饰绿龙纹,经烤烧后,再次在涩胎地上施黄釉,经二次烤烧而成。其他出土碗、盆等半成品涩胎器,其黄地绿彩装饰方法也都是采用多次施彩烤烧而成。而「黄上红」的施彩过程更复杂,其矾红彩则需要在烤烧好的黄彩上才能施彩,所以要多次烤烧。釉上彩器也需多次彩绘而成,如出土的直口和敛口花盆,有的已彩好黄、绿二色烧成,许多留白处等待再次施彩,由此可见这类斗彩器是需要如黄地绿彩龙纹盘的彩饰,先应彩饰绿龙纹,经烤烧后,再次在涩胎地上施黄釉,经二次烤烧而成。其他出土碗、盆等半成品涩胎器,其黄地绿彩装饰方法也都是采用多次施彩烤烧而成。而「黄上红」的施彩过程更复杂,其矾红彩则需要在烤烧好的黄彩上才能施彩,所以要多次烤烧。釉上彩器也需多次彩绘而成,如出土的直口和敛口花盆,有的已彩好黄、绿二色烧成,许多留白处等待再次施彩,由此可见这类斗彩器是需要多次施彩烤烧的。
二〇一四年御窑厂遗址西南侧东司岭一带的考古发掘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发掘出的遗迹有十一座房基,此外还有水沟、天井和路面,建筑较为规整,时代大致在明代中晚期。在其房基的西南端发现一灰坑,出土大批正德官窑半成品,在正德灰坑的附近又发现部分彩绘颜料,周围出土有制瓷工具、瓷砖、建筑构件等,这些遗物有的成堆堆积,有的瓷器出土时完整无缺,根据遗迹与遗物现象分析,该房基当是一处釉上彩作坊遗址。
根据这些出土的遗迹与遗物,联系明万历二十五年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记载,「御窑厂内有二十三作」,「色作房七间」。可见,其陶瓷生产分工较细,其中有专门制作彩瓷的作坊,而该房基遗址与王宗沐《陶书》中记载相吻合,这对于研究明中期以来御窑厂内作坊的建筑构造、布局,作坊
内制瓷过程的分工形式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和地层学的证据。
尤为罕见的是此次发掘明代正德地层首次出土的部分釉上彩颜料及配制釉上彩的原料,说明当时御窑厂内分工细密,不仅有二十三个大作坊,且在作坊内部还有细密分工,彩绘颜料也是在御窑厂作坊内加工制作的。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残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瓷器残片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根据清代朱琰《陶说》卷三载,「孝宗十八年不言窑事」。(【清】朱琰《陶说》卷三,轻工业出版社,一九八四年)显然,朱琰的说法肯定是与事实不符的,从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部分弘治官窑遗物看,弘治朝是有烧造活动的。据《大明会典》卷一九四,弘治十八年「诏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自本年以后暂停三年」。从该条文献看,弘治时期还是有烧造活动的,只是烧造活动不多,这与近几十年在御窑厂考古发掘情况相吻合,弘治官窑遗物及出土地点表明这一时期的烧造活动与永宣、成化官窑相比确实要少得多,特别是出土的弘治瓷片,其品种较为单一,远没有永宣、成化时期丰富。由此可见,弘治官窑生产规模与前代相比,确实有萎缩,整个产品的种类比较单一。
《陶书》载:「国朝洪武初,镇如旧,属饶州府浮梁县。正德初,置御器厂,颛莞(专管御)器。先是兵兴,议寝陶息民,至是复置……管厂官自正德至嘉靖初中官一员专督。」可见,御窑厂在一度停
烧之后于正德初年便复烧,并遣中官督造。从文献记载可知,正德初官窑生产开始全面恢复,而从传世与出土遗物看,似比前代弘治官窑要繁盛得多,烧造的品种与数量远远超过弘治官窑。比如明正德阿拉伯文装饰的栏板、盖盒、烛台、大盘及大缸、绣墩、三足大香炉、出戟尊等,都是这一时期鲜见的制品,标志着正德官窑由弘治的衰退逐渐转向短暂的兴盛。
已经过彩饰的明正德黄地绿彩龙纹盘残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正德时期灰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