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岂能再被“笼”住呢

2017-07-24 03:38李永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鸡兔同笼赏析问题

李永梅

摘 要 “鸡兔同笼”问题作为一节数学思维拓展课,既充分的体现了数学文化,又具有充分的数学思维,是一节无数人研究过的课。大都从课题本身找到很好的视角进行教学,但似乎都显得视野狭窄。本文记录的这位授课教师,从渗透数学文化的全新的视角,来诠释“鸡兔同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自学——展示——交流——质疑——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数学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的能力。此课的重新构建,既充分的凸显了数学文化课的特点,又冲出了“鸡兔同笼”内容本身的教学藩篱,创造了很多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机会,更加的契合时代的发展和数学教学改革的现实。而我,试图对此进行抛砖引玉式的赏析。

关键词 “鸡兔同笼”问题 赏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课前设疑激趣,制造悬念

(1)师出示鸡、木马和板凳图片。师生对话后,出示“木马板凳三十三,百个脚儿地上站。要知数量各几何,聪明脑袋转一转。”

(2)揭示课题。

师:大概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也记载了一个跟板凳木马类似的问题,这就是非常著名的“鸡兔同笼”。(出示视频,板书课题。)

賞析:看似与课堂无关的鸡,因为老师故作神秘卖关子,又因为期待和真实,制造了幽默搞笑的效果,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带着木马板凳的问题开始,对课充满期待。

2交流课前学习成果,多维对话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呈现。

2.1小组交流

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自主研究单,你们回去都是怎么学习鸡兔同笼问题的呢?

生:我是根据老师你发的教材自学的,不懂的地方还请教了妈妈。

生:我是在电脑上学习的,看了网易课程。

生:我是看了老师你发的微课,然后还读了书。

师:真好,你们通过这么多途径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学习能力不错!现在请把你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按顺序发言,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赏析:对课前学习方式的交流,是在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面对陌生的任务时,可以请教,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借助电脑远程学习,还可以看微课等等。这种引导在互联网+的时代,是非常必要且及时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分享,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孩子的心理需要,通过分享交流,补充和修正自己的学习成果,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发展稍微滞后的学生首先发言,无疑取长补短。

2.2全班交流

呈现学生的自主研究单,主要对列表法、替换法、画图法进行交流。

生1:我用的是列表的方法。首先我假设是1只鸡和7只兔,算出来脚一共有30只,不合题意。又假设有2只鸡6只兔,一共有28只脚,也不对。就这样试下去,最后3只鸡5只兔,刚好合适。你们看明白了吗?有什么疑问没有?

生:你怎么知道鸡是3只的呢?

生1:我是一个一个试出来的。

生:如果你这个方法,鸡有50只的话,不麻烦吗?

生1:这个方法是在头比较少的时候,只有8个头,所以一个一个试。

生:好吧,我明白了。

生1: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问题。

生:没有。

师:这位同学用列表的方法,想想看,他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生:他是先假设鸡和兔的只数,一个一个试,不对的就继续试,找出来的。

师:你很善于总结,他是先假设,然后尝试,在尝试中排除不合适的,最后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非常好。

赏析:这是一段精彩的生生、师生对话。有生生之间对列表法的解释、质疑,在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明白了列表法能够解决问题,但也有局限。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用列表法思维方式的引领,让学生学会回头看,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生3:我用的是替换的方法。首先假设全部是,那么脚只有16只。但是题目里面说有26只脚,就少了10只脚。一只兔假设成鸡,就少了2只脚,所以10除以2就是兔的只数。剩下的就是鸡,是3只。我的解释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没有。) 有部分学生很迷惑。

生:我没听明白你说一只兔假设成鸡,什么的。

(生3支吾着,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生4:老师,我想去帮她。

师:学习中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是好习惯。

生4(跑上讲台):大家看,我们可以把8个头全部假设是鸡,我用圆圈表示。然后呢,一个头就只有2个脚(画上脚),这样就还剩下10只脚(他把剩下的10只脚画在旁边),这些剩下的脚,肯定是兔的,因为我们把兔当成了鸡来看。所以把剩下的脚添在鸡的身上,变成了兔,就是5只,鸡就是3只。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哦,原来是这样!(恍然大悟状)

赏析:当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另外的孩子适时提出帮助,采取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的办法,帮助同学理解,为什么10€?就是兔的只数。用画图的方式突破理解上的思维难点,也给其他孩子以启发。这就是学生在充分研究性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有思维含金量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同伴互助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生:我觉得你画图的方法还是很麻烦,如果数据大了,怎么办呢?

生:是用假设的方法,画图帮助我们思考,如果方法掌握了,就可以把图隐去。

师:同学们,如果我不画图,假设有1000只头,写上1000,你能不能透过数看到1000个头呢?(能)接下来干什么呢?

生:写1000€?。

师:透过这个算式,你能看到什么呢?看到脚了吗?(看到了)那么当头的数量很大的时候,可不可以不画图了呢?(可以了)。

赏析:学生质疑,当感觉到问题不能通过相互启发得到解决的时候,教师及时地参与讨论,帮助判断、解释、讲解、引领。这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1000背后头的只数,1000€?后脚的只数,巧妙的由简到繁,由抽象到直观,让学生离开具体的数,看到数背后隐含的思考方法,构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初步模型。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那涂掉的是什么东西?(他是指分别画在3只鸡下面的4只脚,被孩子涂掉了2只,还剩下2只。)

生:这个也是帮助我思考,画错了的。

师:好的,谢谢你们,讲得真好!刚才他们展示的三种方法里,无论是列表,替换,还是画图,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先干什么呢?

生:都是先假设,然后再想办法。

师:是的,都是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画图或者替换,来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刚才还隐去图,通过想象还原头和脚,发现了解决更大数的办法也是相同的。真是了不起!

赏析:不仅仅停留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而是第二次引导学生比较方法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发现,思考。将不同的方法联通,学生的思维水平面会突然觉得开阔,也慢慢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渗透哲学的思维方式。数学文化课的育人功能在此处得到了初步的凸显。稍微有些遗憾的是,当学生问,那些涂掉的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教师没有抓住这个生成的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其实跟假设全部是鸡的思路相同,也可以假设全部是兔。如果抓住这个生成,会有更多精彩。

2.3教师播放视频

介绍从古至今人们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其它方法。

3模型思想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师: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演变成了“龟鹤问题”,你能从龟鹤问题里面,找到鸡和兔的影子吗?

生:能找到,鸡变成了鹤,都是两只脚。兔变成了龟,都是四只脚。

师:脚的只数没变,我们能找到鸡和兔的影子。那么上课之前,我们提到的木马问题呢,你能找到鸡和兔的影子吗?

生:我发现脚的只数变了,两只脚的鸡变成了三只脚的木马。四只脚的兔没有变,只是换成了板凳。

师:看来,鸡兔同笼问题中,鸡和兔脚的只数还可以变呢!再看看,硬币问题里,你还能找到鸡和兔的影子吗?

生:2分硬币相当于鸡,5分硬币相当于兔,9枚就是头的总数,34分就是脚的总数。

师:太厉害了,这么复杂的你们都能找到藏起来的鸡兔头和脚的只数。

生:我能在第四个材料里面找到鸡和兔的影子。你们看,晴天走35千米就是兔的脚数,雨天走28千米就是鸡的脚数。11天就是头的總数,350千米就是脚的总数。

师:看来我无论放在哪里,你们都能够找到他们。那么在生活,你们能不能找到几个这样的鸡兔同笼的例子呢?

生:蜘蛛、蜻蜓和禅的翅膀和只数。

生:蜘蛛和蝉的翅膀和只数。

师:你们找得真好,老师是教数学的,我只能从数学里面去找,你看,我找到的3x+7y=108 x+y=24,你们在这里面还能不能找到鸡和兔的影子呢?

生:能,x相当于鸡,y相当于兔。

师:看来,你们真的学会了从解决一个问题,变成了解决一类问题,一串问题。这种将不同内容联系起来思考的学习方式,有拨开云雾见日月的感觉吧?祝贺你们的进步!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发现,看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找到鸡和兔的影子,也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解决它们!

赏析:利用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将看起来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掉情境,找到数学思维本质上的相同,然后运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巧妙的将一个问题串成一类问题。模型思想的应用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放大,如抽丝剥茧般的找到数学的核心,然后又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形成了规模效应。这正是数学文化课的最基本特点,着力于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史诗般的瑰丽色彩和奇特魅力。

课后赏析:鸡兔同笼”作为我国古老的数学文化遗产,在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中都分别进行了编排。有很多教师对这节课进行过精彩的设计和演绎,但大多数课堂主要是从学科本位上去让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构建模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在模型应用的思维方式和更深入的育人功能挖掘上,还不够。而于奇文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以数学文化挖掘和渗透的全新视角,放手学生主动探究,用联系的观点引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感受古老经典数学的魅力,师生共生共长,给人启迪。

3.1充分放手,让学生课前进行研究性学习

尝试翻转课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起点更高,也更不好把握。教师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讨论,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列表法、替换法和画图法,学生的质疑充满了智慧和思考,像“如果是50个头,你这种方法不麻烦吗?”就是这一质疑,将其它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还有“我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你那涂掉的是什么东西?”等,这些话语,无一不是学生思想火花的闪现。正是因为大胆放手,先学后教,重在引导,才成全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发展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3.2练习巧妙,让学生辨识复杂的学习材料

我对目前听过的近三十节数学文化课进行过分析,发现专题的数学文化课,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在练习的设计上,似乎没有常规意义上的数学课那么强调,更重要的是在材料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发展学生的文化内涵上,作大量的挖掘。针对鸡兔同笼问题,于老师的练习也是很巧妙的让学生辨识不同情境中的鸡和兔,巩固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问题模型,拓宽视野,在辨识中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从解决一个问题完成到解决一类问题,形成联系的观点,进而发现普遍规律并应用规律。这个环节,渗透着哲学思辨,是不着痕迹的课堂教学的升华,也是数学文化课魅力的展现。

3.3脉络清晰,学生数学素养得到充分提升

整节课,从课前研究性学习,到在小组交流基础上的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之后教师拓展提升,层层抽丝剥茧,是一节既站在数学学科本位教学之中,又游离之外的既接地气又沾仙气的数学文化课。

关于如何上好数学文化课,是一个新问题,各种不同的尝试,势必带来不同的思考,如何才能既依附数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又更好的挖掘数学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热情,是一个值得思索的永恒话题。而本节课,无疑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猜你喜欢
鸡兔同笼赏析问题
从鸡兔同笼谈起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鸡兔同笼”的解法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