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沙河合作经济的发展

2017-07-24 22:02陈清民
档案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沙河根据地抗日

陈清民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刘邓为首的共产党八路军创建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包括河北省沙河县(1987年撤县改为沙河市)西部山区一部分。1941年至1943年是抗战时期最艰苦的年代,日军在沙河西部的全呼、显德汪一带建有平汉铁路以西第三道封锁线。敌军对根据地实行疯狂扫荡、蚕食和封锁,妄图将抗日力量扼杀,将抗日政权和抗日武装摧垮困死。仅在1942年2月、5月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扫荡,目标直指六地委、六分区和沙河县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柴关一带。两次残酷扫荡,使根据地军民蒙受了巨大损失。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十旅旅长兼六分区司令员范子侠将军在2月反扫荡战争中不幸牺牲于沙河县柴关村村南。沙河抗日根据地缩小到柴关、渡口以西,仅两万多人口。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根据地军民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战祸未停,天灾又至。1941年旱情出现,1942年、1943年连续两年大旱,庄稼绝收,又出现大批蝗虫与人争食。旱灾、蝗灾使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饿死逃亡的达3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柴关村1300口人,外出逃荒要饭的达300多人,有200多人困饿而死。面对如此困境,共产党领导沙河人民一方面配合部队开展反扫荡斗争,打破日伪封锁;一方面发动根据地群众大搞纺织运动,发展合作经济,进行救灾渡荒。

1942年秋,共产党在沙河县成立了“救灾委员会”。县委号召广大民众寻找各种门路开展生产自救。从此,沙河抗日根据地轰轰烈烈的纺织运动蓬勃发展,互助合作经济逐渐兴起。

在生产自救中,县农会主任王典(沙河县孔庄村人)在柴关组织群众办起了一个弹花坊,弹出的花不赚钱,让群众拿布换花,花坊再将布卖给八路军,换回钱或粮,以解决群众吃穿问题。1942年秋后,王典以花坊为基础办起了沙河县第一个合作社——柴关合作社,入股社员达189户。合作社的主要职能是:采购棉花贷给纺织妇女,回收布匹换成钱、粮或日常用品供给群众,以帮助群众渡灾。在柴关合作社的影响和带动下,四外八村也纷纷建立了合作社,有的搞纺织,有的搞运输,有的搞油坊,有的卖山货等。尤以纺织最为出名、规模最大,合作社的纺织主要在农闲时的春、冬季节进行。合作社把妇女组织发动起来,4—8人组成一个纺织组,实行穷纺富织流水作业。较穷的人只有纺车没有织布机,合作社就只让她们负责纺线,每人每天可纺5—6两棉,多的可纺7—8两,纺一斤棉可赚50元左右(旧币,下同);相对较富的人家有织布机,合作社就让她们只管织布,每人每天可织2斤左右,每斤可赚25元左右。纺织原料棉花的来源主要有三项:一是部队提供;二是敌占区采购,1943年王典在册井建起棉花收购站,到敌区购买棉花,解决了纺织棉花不足的困难,发挥了纺织火车头的作用;三是农户自产或自存。纺织成品布的去向:主要是卖给八路军,以供军需。多余的或质量差的布到山西省等地出卖或换成粮食(主要是小米)。1943年之后,合作社克服了单纯营利的倾向,走上了救灾、扶持农业生产的正确轨道,在组织、业务、管理、制度等方面逐步建立健全。1944年,村办合作社就达85个,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沙河县联合社,王典任联合社主任。1945年沙河革命老区85个村有合作社社员6919人,股金2055220元,根据地60%以上妇女参加了纺织运动,有纺织互助组535个。

柴关合作社的建立,对沙河合作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代表了根据地生产自救的方向,为抗日军民打击日寇、战胜灾荒、发展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1944年,沙河县长王志民特写《王典方向在沙河》,将王典创办柴關合作社的事迹刊在了《新华日报》上。同年11月底,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在涉县发表宣言,号召全区“办好合作社,发展运输和家庭副业、办好合作社,都要按沙河王典的方针去做”。会后,新华社记者雨新作了题为《一等合作模范老王典》的报道,向全区推广了沙河办合作社的经验。

沙河的合作经济在艰苦的年代产生,在困难中逐步发展,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首先,为八路军提供军需用品,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自合作社建立起,每年都向太行山部队提供了大量的布匹。如1945年合作社为部队供布6万斤,保证了部队的需要。

其次,起到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作用,促进了妇女的解放,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合作社之前,农户都是单干,很少互助合作。通过办合作社,群众被动员发动起来,从而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特别是纺织妇女,靠自己的劳动挣了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相应改变,参加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45年沙河县老区85个村有妇女13227人,劳力7698名,搞纺织的有7143人。建有535个纺织组,人员达4740人。

再次,纺织合作使群众渡过了灾荒,改善了生活,有的发了家致了富。1945年根据地老区85个村,纺花133151斤,织布117777斤,群众赚钱11240260元,合作社扶植纺织赚钱899353元。根据地许多群众靠纺织使家庭生活逐渐好转,有的因此致富发家。册井村张意的母女二人从1942年开始搞纺织,到1944年已挣钱22100元,合作社分红1600元。三年内除生活花费外,靠纺织买地15亩,院子一座,驴一头,织布机一台,其他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最后,合作经济成为沙河生产发展的支柱力量。沙河的合作经济到1945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地老区85个村,有合作社社员6919人,在纺织生产中共赚11240260元,合作社赚899353元。合作社弹棉花赚758803元,搞运输赚8476918元,搞编织赚393588元,共赚21768922元。如折成小米(按中等价7元/斤算)合3109846斤。折成谷子4664769斤。按每亩一石的产量算,顶35882亩地打的粮食。

(作者单位:沙河市档案馆 柴关村刘现路供图)

猜你喜欢
沙河根据地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白沙河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抢渡沙河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