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华
2016年12月27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規划2012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在北京举行成果公开报告会。课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部委员张晓山主持,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担任顾问,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刘天金常务副校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城乡社会教育处调研员刘杰、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俞启定教授等为课题组主要成员。通过4年努力,课题研究成果显著,明确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素质要求,提出了教育培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近日,本刊记者对课题组成员、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城乡社会教育处调研员刘杰进行了专访。
《职业技术教育》:农业现代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十分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是基于什么背景呢?
刘杰: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短板,是弱项。从社会经济方面来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村庄形态等方面,也对农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农业的组织形式、发展方式以及农村社会结构正面临着深刻变革。随着大量劳动力转移出传统农业,一方面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空间,另一方面,出现了农业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农业后继者匮乏等现象,“未来谁来种地”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同时,一大批坚守农业的中年农民具有扩大生产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一大批年富力强的返乡创业青壮年愿意从事现代农业,希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基于这个背景,课题组最终确定了这一选题。
《职业技术教育》:课题在研究中,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刘杰:课题于2012年底立项之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开题阶段。立项之后,课题组讨论确定了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充实研究人员队伍并进行了任务分工,在此基础上,于2013年12月在北京召开开题会议,对课题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进行深入讨论,并对课题研究任务分工、进度安排进行部署。同时,动员11个省的相关人员参与研究,并提供了专门的研究模板。
二是全面研究阶段。2014年课题进入全面研究阶段,各子课题根据方案推进各项研究工作。2014年7月在北京召开中期检查会议。会议交流了各子课题研究进展和计划,讨论了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各子课题之间的衔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环节等问题,明确了下一步研究部署和推进措施。2014年8月,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会议,进一步细化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在两次会议基础上,形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和进展报告,分别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和教育部。2014年9月,课题组先后赴黑龙江、安徽、广东等省开展涉农职成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调研,深入到农业院校、基层农广校、职教中心、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单位,了解掌握当地农村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配合课题研究,在山东、安徽、福建等11个省,专门组织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问卷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4000余份。通过问卷调查,基本摸清了务农农民的一些基本情况,为各项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是结题阶段。2014年12月召开课题研究报告研讨会,总结各子课题近年来研究成果,听取河北、安徽等有关省研究进展汇报,布置结题准备相关工作。2015年4月召开课题结题预备会,邀请课题组成员一起讨论修改各子课题报告内容,研究确定课题总报告提纲和任务分工,安排布置课题结题相关事宜。2015年8月形成课题总报告,子课题报告也完成修改工作。2016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农业职业教育最新文件精神,对课题总报告和子课题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职业技术教育》: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样本选择包括哪些?
刘杰:本研究以典型调查为主。首先,以普通农民为对照,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对象,对其教育需求、职业素质要求进行分析。对其教育需求(包括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式等)进行分析,样本选择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其次对农民教育机构进行分析,选择具有一定成绩的涉农教育机构,对其教育内容、方法进行访谈,总结其有效的经验;其三,对地方已经形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典型做法进行分析,研究其生成环境。在以上三部分研究基础上,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理念、原则、内容、方式和路径。
《职业技术教育》:在您看来,课题的研究有哪些现实意义?
刘杰:本研究针对传统的全日制教育无法完成在岗农民职业教育,培养不出新型职业农民的事实,在界定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借鉴国外职业农民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规律,研究设计教育培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对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政策创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填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基础理论研究空白。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是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针对国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众多概念纷争,本研究在广泛调查和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属性,科学提出适合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和主要特征,研究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主要类型,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特别是务农农民学习规律),设计提出不同类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路径,这不仅为今后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而且也填补了国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基础理论的空白。
二是推进地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创新实践。本研究在设计提出不同类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路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教育和农业部门、有关教育机构的力量,组织开展地方性研究探索,以促进课题理论研究和地方部门实践、研究前瞻性和实施可操作性的有效结合,这对指导地方工作实践、促进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是提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国际化经验借鉴。课题组深入研究美国、德国、法国等10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农业教育情况,力求从多个不同的视角,着重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教育体系建设、法制保障、教育实施等关键性问题之间的关系,为课题提供了很好的国际比较视角,也为推进我国农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国际经验借鉴。
四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家政策创设。本研究着眼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长远目标,提出推进教育培养工作的政策创设建议,力求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对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长久持续开展,进而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技术教育》: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刘杰: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资料收集法、案例研究与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国际比较等方法开展研究。
资料收集法。立足于一手资料收集基础上,通过典型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获得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利用统计局、他人研究等二手资料。
案例研究与深度访谈。通过对农业部、教育部以及省、县、乡等各级干部的訪谈,从政府层面了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政策出台的背景、依据、意义及其问题等;同时组织11个省(市)的有关教育培养机构力量,分省开展地方性研究。
问卷调查法。采用分层抽样与目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北京、河北、安徽、江苏等1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地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采用统一的框架、基本相同的问题及统一的标准化指标,深入调查农民素质现状、教育培养需求和政策需求等内容。
国际比较研究法。研究了美国、德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教育,并且基本都是一手资料,有的甚至还去对象国进行了调研,保证了比较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研究,课题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建议?
刘杰:主要建议有五点。
一是建议在国家支持下,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新型农科教协同发展。在政府统筹下,由农业部门牵头,教育、财政、发改等多个相关部门参与,部门之间强化协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找准教育培养对象,因人施策,制定合理的教育培养方案,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农广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培养主体机构的力量,广泛吸纳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凝聚各方人力、财力、物力,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发展,形成农科教结合的强大合力,确保成功率,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取得整体的最佳效益。
二是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核实成本,特别是将新型职业农民接受中等、高等学历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助学和补贴政策范围,有效提升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建议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设立青年农民农业创业基金,对普通高中或职业中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经营并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相应的投资补助,支持其购买种子苗木、机械设备或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建议国家建立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的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形成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信息库和教学资源库的国家级平台,搭建能够体现国家水平的教学资源开发应用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精准培养。
四是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强机构条件建设、加大条件建设投入,提升其教育培养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广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县级职教中心等主体机构的办学条件,促进其吸纳优质教师资源,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国家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基层阵地,使其更好地履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职能。
五是建议国家在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中,将培养国际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立足于国家外向型农业战略发展需要,从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后续支持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系统推进,为促进我国农民实现国际化就业、推进农业“走出去”培养一批坚实的农业人才储备力量,为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向好发展打下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职业技术教育》:课题研究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刘杰:课题是在教育部、农业部指导下开展的工作应用性研究。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课题有关研究成果被中办、国办及有关部委采纳,并在工作中不断得到应用,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是教育部领导对课题研究做出批示。2014年12月,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原副部长鲁昕对课题组上报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课题进展报告”分别作出批示。袁贵仁指示:此事系中央高度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农村工作会都列重要项目。调研结果要形成工作对策,报国务院。
三是出版专著2本,发表系列论文32篇,包括CSSCI期刊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16篇,报纸文章3篇,其他期刊文章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