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一评为首届山西艺术节舞台剧把脉开方

2017-07-24 03:09于小军
戏友 2017年3期
关键词:戏迷艺术节剧目

武 亢 于小军

一剧一评为首届山西艺术节舞台剧把脉开方

武 亢 于小军

2017年8月18日,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它的县委书记们》的精彩演出中,首届山西艺术节在山西大剧院隆重开幕。首届山西艺术节是山西省举办的一次为期最长、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全的大型艺术盛典。

舞台剧作为此次艺术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备受大众关注。在此次艺术节中有55台舞台剧,不仅有经典传统剧目,还有优秀移植剧目,更有近年来的新创剧目;不仅有戏曲、话剧,还有歌舞剧、音乐剧,更有交响音乐会等各类文艺晚会;不仅有来自省内11个地、市的各类剧目,还有来自津、浙、苏、皖、鄂、粤、新等省外的优秀参展剧目,更有来自俄罗斯等国外的优秀剧目。

其中有28台剧目参加了第十五届“杏花奖”评奖活动,在评奖活动中,演出评论组启动了“一剧一评”剧目评议会,旨在通过评议会对参评剧目进行“寻医问诊,把脉开方”。截止9月26日艺术节闭幕之际,演出评论组已对参评的28台剧目中的26台进行了“一剧一评”。并借助新媒体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评论文章110余篇,总字数突破25万字。国内、省内各类媒介给予广泛关注,纷纷转载刊发。新华网、凤凰网、山西新闻网、黄河新闻网、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三晋都市报等,以及众多专业网站、公共群、戏迷群大力传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艺术院团与广大戏迷观众的热议与好评。

“一剧一评”是首届山西艺术节贯彻落实中央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打造优秀剧目,出精品、出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在艺术节筹备期间的多次会议上,山西省文化厅刘润民厅长多次指出,一定要把“一剧一评”作为首届山西艺术节的一项重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赵银邦副厅长也对“一剧一评”给予特殊的关注,多次要求评论组深刻领会其重要性,使“一剧一评”真正起到提升剧目水平的重要作用。

感怀温暖,广泛参与

“一剧一评”在首届山西艺术节展演中的组织实施,不仅得到艺术院团、文艺工作者的一致认可,而且也引起了上至各级领导,下至普通观众戏迷的广泛关注。一些参评市县的县委领导、宣传部长、文化局领导不仅每天关注我们微信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而且亲自带领剧团的主创人员参加“一剧一评”评议会,如阳泉市文化局长、运城市文化局长、晋中市文化局长、大同市文化局长、稷山县县委宣传部长等,他们和主创人员一起出席评议会。他们现身会场,表明了一种态度,这是无言的认可和支持。作为一线戏曲从业者,工作生活中有许多酸甜苦辣与诸多无奈,但他们凭借着一份热爱和责任,依然坚守,依然执着,他们不怕苦累和艰难,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得到政府和领导的扶持与关注,有了这份支持,他们会走得更好更远。

政府领导的支持让我们感到欣慰,观众戏迷的热情参与更让我们感到满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微信平台上的点击量不断攀升,不仅有专业人员撰写评论投稿,一些戏迷朋友也谈看法、写评论、发微博,山西职工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龚晋文、省军区现役干部苏林和、太原市某房地产公司职员孟汉对、《映像》杂志编辑王芳等戏迷朋友都在个人微博看戏日记、小妖日记、戏迷品戏等发表了多篇看戏感想和评论文章,并且投稿于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微信平台和《戏友》编辑部。他们虽然不是专业人员,但他们的评论并不业余,甚至很有理论高度。他们怀着对戏剧的痴迷与热爱,积极热情地参与其中。有这么一批戏迷朋友的追随与助力,我们感到很满足。

专家点评,把脉开方

参加“一剧一评”的专家都是从山西省文化系统人才库中选取的,他们都是省内编、导、音、舞、美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每一场“一剧一评”专家评议会都是由山西省著名的戏剧理论专家、一级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各方面专业人才组成,并特约有代表性的戏迷参与其中。他们中既有耄耋之年的老一辈文艺理论家,又有年轻的“90后”戏剧评论新秀;既有目前在山西文艺界有影响的各类专业人才,又有痴迷于戏剧艺术的观众代表。

一个多月来,评议组专家们一直都处在一种快节奏的工作中。晚上看戏,散戏后连夜查资料、找问题、写稿子。第二天上午开评议会,与主创人员面对面交流探讨。评议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在评议稷山县蒲剧团演出的《党的女儿》时,评论家王笑林指出,“第五场中,七叔公和玉梅上山的路上有许多戏曲程式化的虚拟表演,和背景非常写实的景物造成矛盾。如果把后面的景片再虚幻写意一些,就和演员的虚拟表演风格统一。现在后面的景是写实的,前面的表演是虚拟的、程式化的。”山西省晋剧院一级导演崔向英说:“饰演桂英的演员唱得很棒,但人物个性和表现有点不符,表演的有点过,唱腔表演太刚烈了,应该在分寸把握上再收一些,表现得弱一点,后面再慢慢爆发出来。”

专家们的发言都很中肯,评论有质量、有立场;有宏观,有微观;有赞扬,有批评。不仅提出问题,还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方法,切实做到了为剧目既“把脉”又“开方”,能够真正帮助剧团提高创作水准,提升剧目的艺术质量,更好地发挥了艺术评论对创作的指导作用。

为促人才,甘当绿叶

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承保护、人才梯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一直是山西省各级领导与省文化厅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省才有了49朵“梅花”,其中有四人为“二度梅”获得者。他们不仅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个人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他们在培养后备人才方面也不遗余力。在此次“一剧一评”活动中,八位“梅花奖”演员都亲自带着他们的编创团队及主要演员,出现在评议会现场,他们是谢涛、任跟心、王艺华、成凤英、张彩平、王珍如、陈素琴、贾菊兰。作为出品人亦或是院团的领导,他们在评议中虚心接受意见,与专家共议,为的是提高剧目质量,加快人才培养,为山西戏曲艺术长期、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形成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本次艺术节他们中虽然有的人参加演出,但都不参评,他们把舞台留给年轻演员,他们与年轻演员同台,以身示范,口传心授,将自己的舞台经验和表演风范传授于年轻演员。为促人才,甘当绿叶。谢涛、任跟心等人将自己的成熟剧目与角色传于徒弟饰演,并组织团里的优秀艺术家与其搭档,保剧目,推人才,重建设,秉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

创作团队,本土崛起

全部26台剧目的主创人员都参加了“一剧一评”评议会,这其中就有85岁高龄的剧作家曲润海老先生,他是一位高产剧作家,改编创作了《富贵图》《刘胡兰》等多部戏曲剧目。本次他作为改编传统戏《宁武关》的编剧,亲临评议会现场并认真听取、记录专家的发言,让我们对老艺术家谦虚治学的精神赞佩不已。同样85岁高龄的山西省文联原副主席韩玉峰老先生同场参加评议,两位耄耋老人思想的沟通、心灵的交流,已成为本次评议会的一段佳话。有些专家同时也是参评剧目的主创,如一级编剧王辉是晋剧《日昇昌票号》的编剧,一级编剧安兰是蒲剧《枣儿谣》的编剧。他们有时作为主创参加剧目评议,听取其他专家的建议,有时作为评议专家,为其他剧目“把脉”。大家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将剧目打造成精品,打造成高峰,都是在为山西省的戏剧事业再创辉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纵观本次参评的舞台剧,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就是本土创作团队的强势崛起。有相当一部分参评剧目都是由本省编剧、导演以及本土艺术团队打造,由此我们看到,山西省在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方方面面的创作水平亦或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亦或我们开始重视使用培养自己的编创人才。山西的创作团队最了解山西的历史文化,他们的血液里浸润着山西文化的滋养,他们更能够创作出体现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只有使用我们本土的创作人才,加大本土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才是山西艺术繁荣的根本。

最后,用艺术节“一剧一评”评议组组长之一、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祁爱斌的一段话结束全文:“对本次艺术节上的每台剧目,无论大剧种还是小剧种,都组织专家进行评议,为的是使剧目演出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这既是为了促进剧团剧目建设的需要,更是为了推动我们山西戏剧事业的发展。专家们饱含热情,抱着负责任的态度,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发表不同的意见建议,都是对剧目负责、对剧团负责,对山西的戏剧事业负责。在此,我们也呼吁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关注山西戏剧,支持山西戏剧事业。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相信山西戏剧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武 亢,男,山西省戏剧研究所馆员,办公室主任。

于小军,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副研究员,《戏友》主编助理。

(责编:张 玥)

猜你喜欢
戏迷艺术节剧目
我家的戏迷外公
遇见艺术节
舞台剧目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小戏迷登台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丁洋澜??《小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