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艳+韦翠柳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 广西桂林 541900)
摘 要: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在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中,以现代学徒制为理念开展了“实境教学”的探索,从教学的场地、内容、流程、角色多个方面实现“实境化”,解决教学领域与职业领域的对接问题,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对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实境教学”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实境教学 人才培养
温家宝总理视察大连职业教育时指出:“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依托《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项目,通过实施“实境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良好效果。[1]
一、实境教学的理论分析
1.实境教学的含义
“实境”,顾名思义就是真实的情境。从职业教育角度指的是真实的职业环境,职业情境。“实境教学”是指基于工作崗位任务目标,把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以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在职业岗位上学习和体验职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生产型情境实践教学,将企业文化学习和岗位技能训练融入教学、实训、管理等各个环节中,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综合素质能力。
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的框架是一个由实践情境构成、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强调整体的教学行动与典型的职业行动整合。这里的“情境”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情境的真实存在,是对实际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移植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学习情境,是“真实的再现”。这个观点诠释了“实境教学”的着力点聚焦在“实境”两字,不是学习环境的模拟或者仿真,而是工作环境“真实的再现”。
2.实境教学的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即进行情境性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社会性、真实性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实境教学”贯彻了建构主义对学习情境创设的要求,将学校学习与生动、丰富、真实的企业工作过程相融合,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符合企业具体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
(2)现代学徒制的精神。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育人,教育部明确指出各地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学徒制强调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实境教学”把教学与实践置于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学生按规范和流程完成企业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学会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3)“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思想。陶行知改良了他的老师杜威先生“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学做是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离不开真实的工作场境。“实境教学”正是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思想指导下,按照“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要求,在真实的情境下“真做、做真”以培养企业即时可用的“准职业人”。[2]
(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指出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这样的培养要求,不可能脱离真实的工作情境下而实现,需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实境教学”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整合校企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印象·刘三姐》的实境教学的实践
艺术教育强调实践、体验和创造,以舞台为中心的实践性是艺术教育的本原属性和教学规律。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开设的舞蹈表演(中国舞表演)与音乐(声乐)两个专业,以桂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作为实践和就业基地,学校担负着《印象·刘三姐》的演出任务,该演出需要演职人员700多人,其中女演员200多人,满足了学校所有学生的实习岗位需求。“实境式”职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对他们所学专业的认识。学生们在演出现场接受职业指导与训练,对自己未来从事实景演出的形式和要求都有深刻理解,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胜任力和工作自信心。[3]
在“实境教学”的思路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探索:
1.场地实境化: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合一
实践场地是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要求的窗口,也是学生专业技能精进提高的舞台。学校将校外实训与山水剧场结合,将世界级的精品演出《印象·刘三姐》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平台。《印象·刘三姐》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这是呈现给观众的表演舞台,也是学校开展实践的教学场境。学校充分地利用了桂林漓江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打造了一个高端的实训场地,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是在真实舞台上进行的,实训条件和环境与产业条件和环境完全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合一,使学生切身了解企业一线的工作环境,认识职场的性质和要求,感受工作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学生锻炼实际工作情境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增加工作经验。
2.内容实境化: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
围绕工作内容的教学是实境教学模式的核心。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强调课程内容与演出项目的一致性,即学生在舞台上的表演正是课程内容的展现。同时,学校根据企业需要,把“刘三姐”民歌、原生态侗族大歌、民族舞蹈、器乐及广西壮族特有的乐器天琴融入教学中,学生在校三年,共参加演出1000多场,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演出即学习,演出即实践,学生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反复过程,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都得到了巩固和强化。
3.流程实境化:训练流程与工作过程合一
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教学过程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将实训项目转化为可以程式化操作的流程,按照工作实境安排实训过程,使实训的各个环节都贴近岗位。学校编写了一套完整的实训指导书,实训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包含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整个实训过程还原《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的全过程:“报幕——山歌“刘三姐”——水上对歌——水上红绸——侗族大歌(女声大歌)演唱——漓江渔火——洗浴——银珞——谢幕”,实训演出全长70分钟,演出人员600余人,与完整的演出用时、用人相同。整个实训流程按演出標准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表演中的几个关键接点与场面、达到的效果等都做了详细说明和要求。训练流程与工作过程合一,通过工作流程完成学习过程,以演出标准进行技能训练,体现了“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有利于学生体验完整工作过程,巩固职业所需技能。[4]
4.角色实境化:实践角色与工作身份合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体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经验准备,才能够避免角色转变带来的角色失调和角色冲突。学生参与《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的过程,是以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在职业岗位上学习和体验职业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实训中的角色就是演出中的角色,比如实景演出中漓江渔火翩翩起舞的月牙姑娘、演唱侗族大歌的演员,岗位责任迫使学生认真对待角色,学习舞台要求,提升文化修养,提高专业技能,从而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在诠释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不自觉中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为“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实习演出,每月还可得到1000-2500多元的实习报酬,实践角色与工作身份合一,学生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还体会了作为员工的满足感和收获感,学习会更有积极主动性。校企两个身份的合一,不仅体现在学生,也体现在教师与公司艺术专业人员、名导名师结合,其中校长兼任《印象·刘三姐》艺术指导;教学副校长兼任《印象·刘三姐》舞台总监;学校全体教师、班主任围绕育人目标和《印象·刘三姐》演出项目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三、中职学校实施实境教学的思考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实施“实境教学”模式,把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增强学生职业体验,解决了“学习”到“职业”之间的对接问题,经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对中等职业学校育人有几点重要启示:
1.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落实“产学结合”为实施实境教学奠定基础。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针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按企业岗位来设置课程,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落实到课程体系的开发、构建、实施和人才培养上。校企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打破学科知识一贯“清晰的逻辑结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强化职业实践为主线,将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重组,使学生能够掌握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提高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2.以职业实境优化实训资源
实训基地教学是实境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主要场所。要以“实境化”的思路对职业实境对校内外教训环境和各类教训资源的管理。内容包括:校内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布置相关主题训展区域,设置区域标识,按照企业现场管理要求和标准,对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境化环境改造,融入企业文化,使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一致。校外加强与企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将企业项目进行分解,进行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明确实训岗位设置及岗位技能要求,使课程与岗位相融合,课程技能训练与企业项目的有效对接。有条件的企业生产场地可直接承担学生技能训练与上岗实习等重要教学活动,校企实现资源整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以校企融合共建育人平台
校企融合是校外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境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校企选择合作项目平台,构筑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夯实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良好基础。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制订完善了校企双方负责人制度、学生实训实习管理制度、演出实习常规管理及应急预案、人才培养及员工培训制度、教育教学共同评价制度等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保障了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成立合作机构,共同建立管理组织网络。校企建立健全管理组织网络,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面,实行校企合作组织一体化。校企双方互动和共振,共建育人平台。
4.以校企互通提高师资质量
通过校企互通,突破师资队伍建设瓶颈,为实施实境教学提供人力支持。以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混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行学校和企业专兼职教师在课堂、在实训中统筹教学,聘请企业骨干担任实训课教学任务,在实训中组织专业教师、班主任深入企业一线工作岗位,在实训教学中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实训工作。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采取送出去和的请进来方式培养人才,将教师派到企业顶岗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从企业聘请行业精英到校授课,使教师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提高指导实训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5]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总理在大连考察职业教育[EB/OL].中国教育年鉴2007.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jyb_sjzl/moe_364/moe_2732/moe_2735/tnull_47458.html
[2]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EB/OL].2014-08-27.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408/t20140827_174583.html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EB/OL].2015-07-29.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4]牛节光.学院“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由来、发展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5]李焰,武文.“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及框架浅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简介
廖金艳,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舞蹈表演教师。
韦翠柳,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舞蹈表演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