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桥古镇街巷空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2017-07-22 19:02季海蓉李宪锋胡秀峰
牡丹 2017年18期
关键词:古街街巷古村落

季海蓉+李宪锋+胡秀峰

杨桥古镇是一个介于传统古村落与普通乡村之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非典型古村落”,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2008年杨桥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古镇。笔者从街巷空间的角度探究国内外街巷空间的研究现状,然后对杨桥古镇进行实地调研,找出了杨桥古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选题研究领域概况

(一)国内研究概况

非典型传统古村落由于受到城市外溢发展的影响,村落的拟城化现象突出,大多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村落被城市社区取代。这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村落历史景观环境的蜕变,另一方面也使那些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历史文化古村落成为城市外的一个个“孤岛”。城市化的根本是人的城市化,是让居住在村镇的居民尽量得到城市化的好处,又防止其弊端。可现在我国土地城市化的速度比人的城市化的速度快得多,摊大饼式的城市化使城、郊出现大面积“鬼城”及严重的交通拥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处于中间地带的“非典型古村落”环境发展问题被推到了必须研究的历史高度。非典型古村落一方面不用背负那些“典型”历史文化名村各种“原真性保护”的包袱,另一方面又拥有乡村聚落所特有的魅力,对这类村落的研究,在更大空间、更普遍意义上具备了开拓性、原创性和学术性价值。

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村落发展,研究对象是有历史、有文化的古镇。在发现村落聚落文化和地域特征正在消失的情况下,人们提出了相应的再生模式。常青的《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沈一凡的《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以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为例》都进行了此类研究,从资源、产业角度研究村落,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这类研究如吴理财的基于中西部五省的实证调查、岳邦瑞基于缸瓦窑村的考察等。基于人居环境角度的村落建设研究,以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不同人居环境中的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提出解决特定地域特征下所出现人居环境问题的办法,学者周庆华、李志刚、翟辉等人都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国内对杨桥古镇的研究较少,笔者仅发现一篇论文——张新荣的《南杨桥古街及民居研究》。作者通过对杨桥的多次考察,归纳和论述了杨桥古街的街市结构、街区形制、民居范式及文化习俗,呼吁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能早日认识到杨桥古街的开发价值,把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对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都有不同角度的研究。在村落更新的研究与实践上,德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旧瓶新酒”比较符合德国村落的保护开发。瑞士老城镇采用的是全部打包的保护方式。在日本,村落的更新发展也有自己的特点。日本村落的更新很少会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遵循的是一种 “原风景”的理念。例如,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作者在书中研究了不同的街道高宽比所引发的不同心理效应。罗伯特·文丘里认为现阶段历史片段的保护与发展立足于经济,立足于“社会人群消费,遵循街区自身发展”是最现实的,也是最可能持续保持街区生存与活力的方式。从街巷保护视角出发,国外学者也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念。学者Jan Gehl指出,传统街巷改造的一个重心就是如何让新旧建筑和谐共生,辨清历史片段的历时性,展现出整个街区发展的历程。学者Robert S Harris在《SocialDiversity,Urban Dispersionand the Critical》中指出,传统街巷空间多样的活动内容促发了街巷的多种功能,同时各种功能之间相互协调使人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需求达到最大满足。留住原住民,而不是赶走居民,只有他们才会为自己世代居住土地付出真情,勤恳维护,也只有他们才能持续发挥家园的活力。尊重古镇中生活的人们,保证原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网络的延续性,创造满足社会各阶层生活需求的新古镇。

由上可知,国外关于村落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出发点主要从村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来考虑村落的发展问题。国外研究多关注城市道路景观空间的社会意义和生态价值。国内相关研究的对象多是文化价值较高的明、清古村落和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古镇,研究的内容也多集中在建筑及保护的范畴。国内对于传统街巷空间改造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即处于继承地域文化特色与满足现代人的现代生活方式需求之间的矛盾之中。从现实需求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类似于杨桥这种承载着众多“新型農民”生存环境和发展愿景的传统村落居住的环境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几乎空白。

二、杨桥古镇街巷调查现状

2008年3月,杨桥古镇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并有6处建筑被列为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种现象实属罕见。2013年8月,杨桥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一)杨桥古街街市结构

杨桥古街经过800年的演变,它的街市结构是独特又合理的。古街纵横交叉、变化丰富。桥南和桥北都有店面,北向街面比南向街面长。古街三面环水,交通便利。在便利的水上交通影响下,较大规模的街市于明清时期就已出现。每年二月初八是杨桥的重大节日,古镇全体出动,人山人海。庙会有杨桥特有的“三十六”行表演在内的10种传统文艺表演。

(二)杨桥古街景观与街区形制

杨桥古街在常州漕桥与宜兴和桥交界处。古街在河道两岸展开商业活动。杨桥的商铺和居民的房屋分为四种:一边是靠着河水,面对着街道的;一边是靠着街道,面对着河水的:一边是背靠着内陆,面对着街道;另一边是背靠内陆,直接靠近河岸。沿东西向河道分布,杨桥古街包含了东街、桥南西街、桥北西街。河道东部,从北岸到南岸依次是民居、街道、民居、河道、民居的景象;河道西部,从桥北到桥南依次是民居、街道、民居、河流、街道以及民居的另一个场景。杨桥依照河流的走向,形成了古街特有的基本布局。沿着东西向的水路,杨桥形成了一条一字形的街巷。无独有偶,接通南北向陆路的纵向街区也是一字形。横向水路和纵向街区两条街道基本形成十字交叉形态。杨桥有5条老街,分别是杨桥北街、南街、东街、桥南西街、桥北西街。每条古街大约长700米。古街采用青砖材料并且呈人字形铺砌,每条古街宽2~4米。古街店铺分为两种:一种是两层排门商铺,另一种是单层排门店铺。杨桥老街不大,以前有南杨桥、庄基桥等6墩古桥,现在保存最好的是南杨桥。

(三)目前杨桥古镇街巷存在的问题

外部空间道路狭窄,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室外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街巷中没有集中性、多层次绿地;从街巷传统民居看,随着村民建筑活动的增加,随意搭建和自家改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民居的特色模样;街巷传统文化慢慢流逝,杨桥古镇村民缺乏古镇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其他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古镇人们看到的恰恰是强势的外来文化和与之对应的物质利益,加上对强势文化的崇尚心理,杨桥街巷文化出现慢慢消逝的迹象。

三、建议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也不断拓展和深入。在新农村发展背景下,杨桥古镇面临三大难题:保留什么、更新什么以及如何更新。

(1)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将杨桥古街打造成文化、旅游、商业、娱乐、居住等功能的复合街巷。街巷的风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必须加以保护,适度添加旅游、商业等活动。杨桥要打造一个自己的文化空间,里面包含传统民间手工艺、茶文化、饮食、祭祀等文化。这样不仅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还能更好地保护杨桥古街原有的文化。

(2)完善街巷的硬件,增加街巷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街区居民的居住水平。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保留传统民俗,保留街巷原始样貌,提高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这也符合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3)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取杨桥古镇特有文化元素与符号,融入街巷空间改造中。街巷保护的重点不仅是保护建筑的躯壳。街巷保护的核心是保护古巷承载的文化,留住街巷原有居民以及他们的生活习俗。

(4)构建一个尊重“底线自由”的制度来呵护多元文化的生长。杨桥的发展与保护研究要遵循“四有”的发展路径:有传承——村落传统与发展并重、有生活——突出“村民叙事”、有特色——协调个人意志与传统风格、有发展——传承创新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资源。杨桥的发展与保护研究要坚持“三延续”的发展原则:形态的延续、结构的连续和生活环境内涵的延续。杨桥的发展要坚持“二融合”基本要求:坚持街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在后期改造设计中,将地面铺装、街巷台阶、排水系统、墙体、窗户等与街巷绿化相互融合。坚持街巷结构空间与居民生活气息的融合,在街巷空間改造过程中,不能与居民生活相脱离。杨桥的发展要坚持“一提取”的策略:从杨桥传统街巷空间及其特色装饰的现状调查和空间分析,提取代表杨桥传统村落文化的装饰元素和符号,并以此为基点,在未来的街巷空间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些能代表传统村落精髓文化的元素与符号。

(常州大学)

猜你喜欢
古街街巷古村落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西津渡古街忆旧
边走边唱
古街新韵
培中古村落文化
雨中的街巷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火焰山下古村落
首届“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