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式的审视 全方位的评说

2017-07-21 07:54刘巍王雨涤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女作家辽宁研究

刘巍 王雨涤

摘 要:辽宁当代女性作家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绩是中国女性文学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对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的全面梳理与总结,进而深刻分析与充分阐发,《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研究》正是这样一部具有丰富的拓展意义的学术新著,不失为辽宁女性文学批评的重要成果和最新成果。

关键词:辽宁 女作家 研究

散发着墨香的学术新著《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研究》(王春荣、吴玉杰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是“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与“教育部‘211项目第三期成果资助”的最新科研成就,是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的又一硕果。关于此书的面世意义,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王向峰教授在《序〈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一文中予以充分肯定,指出“《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是研究辽宁省当代女性文学作家作品的学术专著,此书以地域、文化、性别与审美为维度,以文体为分类,以综论与分论为章节,展开对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的全面梳理与总结,全面展现了辽宁当代女作家的文学实绩”,“它不仅丰富、拓展了辽宁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而且无疑必将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著,提供充分可靠的现实材料”。上述高屋建瓴的论述足可视为引导读者登堂入室、理解和把握这本书的绝佳阅读定位与指南。

女性作家作品在辽海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她们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绩形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版图上一道独特的辽宁风景。著作者以宏阔的视域将辽宁女性文学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广阔历史背景下,置于东北作家群体宏大的创作背景中加以考察、加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兼具深度与新意,论者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的论断令人心悦诚服。

一、历史观照与当代书写的统一

放在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下去评价作家的创作倾向,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这是本书解析辽宁女作家作品时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试以草明的小说创作为例。作为新中国工业题材小说创作当之无愧的拓荒者与坚守者——草明的创作具有特殊的代表性,作者并未回避其创作中“用形象诠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时代印记,但同时从宏观上肯定了草明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色和书写贡献。通过对《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等作品的审视,论者指出“草明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指引下的‘工人阶级塑造,首先彰显着崇高性、先进性、自我完善性的特征”,“承载着历史所赋予的政治及经济诉求,将人物置于广阔的时代视野中铺展开来,凸显着具备知识性、高大性、完美性以及现代性的工人特征”。“草明出色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写作功底,使得其小说能够在细腻中彰显‘力之美,在平淡无奇中见证历史的壮观画面。”应当说,这样的结论是客观的、公允的,既是历史观照,又是当代书写,定位准确,不偏不倚。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回望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作品,是否可以找到共和国老工业基地“长子精神”的源头,“大国工匠”的原型,提振当代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二、文本事实与理论判断的互文

对一个作家的评价,超越一时一事、若干部作品,而透过其既有文本创造,考察其创作“长河”的“源”与“流”,并将从中梳理、提煉出的东西上升到文艺美学的高度——这是本部著作的又一显著特点。这一点在对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孙惠芬的评价中尤为突出。

论者审视孙惠芬三十多年来的创作历程,从300余万字作品的字里行间将作者的创作风格进行了凝练——“情绪记忆的自由创化与意象创造”。论者从情绪记忆、意象创造和超越情绪记忆三个方面加以深入浅出的详述,使东北地域色彩鲜明的“歇马山庄”通过作家的创造和批评者的再发现,从文学作品中的实景地标跃升为与沈从文笔下“边地湘西世界”具有相近价值的美学地标。“小说的意象创造与情绪记忆建立起奇妙的联系并超越情绪记忆时,便会处于微妙的形态,在动与静、诗性与哲性、感性与理性、并置与对比中充满张力,又充分统一,具有审美多义性,从而获得很高的美学价值。”文本事实与理论判断相映生辉,互为印证,于是,“孙惠芬小说的意象源于情绪记忆又超越情绪记忆,使意象成为审美多义性的存在”这一结论便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来。

三、作家与论者“本土意识”的叠加

作家创作中的本土意识与批评者、研究者的本土意识可以产生“知音效应”,做到相辅相成、共通共融。如是,读者便可从作家的作品文本和批评者的史论文本中觅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收获。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研究》的许多章节在立足点、视角、情感等多个维度上均做到了这一点,因而也构成了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对活跃在散文创作领域的“独语东北”者素素的研究与评价即如此。作者肯定素素的散文视野开阔,其题材不仅包括婚姻家庭等女作家通常涉猎的内容,而且还有对中西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反思的内容,作者将研究与评述的重点放到素素倾心倾力建构的大东北散文上。在作者的引领下,读者看到素素在东北地域文化间不断追溯的轨迹,先是鱼,再是鸟,随后沿着人类起源迁徙的路线图,历尽千辛万险,企图唤醒人们曾经对于东北骄傲的记忆。其间,作家把大东北最有文化和审美意味的景象先是保存在大脑,然后再从心底流于笔端向读者娓娓道来,那充满生命活力和情感张力的文字,不乏文化女性特有的细腻、纤细的情态与体悟。由此,批评者这样给素素作结:“素素的大东北散文,自然不仅仅是在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更多的是从浩瀚的历史遗迹中看取历史的曲折与挫折。她也不仅仅是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古老和辉煌,也常常在一些特定的遗迹中,体会我们曾经受过的耻辱和磨难。历史的车轮驶到了素素这里时,她也毫不犹豫地满怀着愤激与热血加入进来。她以华夏儿女的身份谛视历史,以东北子孙的笔触诉说血泪,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恨和由此对东北人性格成因的冷静思考,寄托着她对大东北这片土地和人民继往开来、脱胎换骨获得新生的强烈渴望。”

四、借由“冰山一角”尽展“灿若星辰”

辽沈地区成就斐然的女作家灿若星辰,在各文体、各题材中多有建树,亦是姚黄魏紫各有千秋。本书重点分析评价的有几十人,提及作品与成就的则数百人。无论是洋洋洒洒的深入剖析,还是言简意赅的点到为止,均是深入开掘后所呈现出的“冰山一角”,知人论世、言之有物,乃成华章。对于作家作品的选题和创作风格,无论是重大题材的宏伟叙事,还是个人情感的浅吟私语,均囊括在批评者的视线之内,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便构成了本书又一特点,而在对老当益壮的满族作家康启昌散文创作的审视上来体味这一特点则愈发有力道。

在辽沈女作家中,康启昌是一位把散文当作毕生的事业去写、去爱、去生活的人,本书作者则索性将康女士直接定位为“把‘散文当作事业的散文家”。历数作者的作品集,我们发现的确少有厚重的“大部头”,但正是这些恰如散落的珍珠与碎玉般的作品,让批评者看到了它的价值所在:对生命的感悟、文人情怀的表露、满族文化的诗意表达,色彩斑斓、佳篇频出。批评者从这些看似寻常却本真的文字中,发现了康启昌散文的美与真,全文虽着墨不多、篇幅不长,但言之有物,收到了让人过目难忘的奇效。类似情况,书中绝非仅此一例。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轮两翼齐动,势必事半功倍。《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研究》正是这样一部双管齐下、事半功倍的专著。本书将辽宁女性文学批评纳入研究范畴,给予女性文学批评家们与女性作家以同等地位,对其理论建树加以梳理与总结。在对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等文体创作的批评研究之后,每一章最后一节都要对女性批评家文体批评做出一番审视与批评。而且,全书最后还设专章讨论“女性文学批评与理论建构”,对辽宁女性批评家的女性文学批评集中梳理,让这些活跃在“幕后”的人集体亮相。这种针对作品创作与批评的平行研究,在外行人眼里是一种阅读与审视双重视角的叠加,有助于促使读者形成个性化的评价体系;而在圈内人看来,这更是一种美丽的尝试,将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这两个并行不悖的统一体置于同一个房间,当它们相互摩擦、相互碰撞时,所发出的和声则既婉转又高亢。

如前所述,《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研究》一书,本身就是辽宁女性文学批评的重要成果和最新成果。以王春荣、吴玉杰为代表的诸论者,多年来一直在女性文学研究和女性文学批评领域辛勤耕耘,她们既遥望文学传统,又紧密关注当下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以专著、论文、网评等形式在辽宁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体现出独特的批评姿态和学术魅力。该书的研究成果中不乏原本就是对辽宁女作家创作的研究,现在编著者、评论者将它们细流入海、聚沙成塔,变单兵作战为方阵集结,并经系统、深入的整合与重构——所以此部著作的出版已不是“和”而是“积”。由于著作者团队多为中青年女性学者,文体文风上拒绝“八股”式的老生常谈,所以呈现出細腻、清新甚至俏丽的语言色彩,少有文论专著常见的呆板、干瘪等通病。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框架上协调一致,审视的切入点则略有差异,表述角度上亦各呈风采。

“把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放在地域、民族、文化、性别等场域中,从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文学批评等多种文体中,对其进行立体的审视和思考;既作历时性的描述和梳理,又作共时性的观察和比较,从而完成对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的深刻分析与充分阐发。在文学版图中找到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的位置,以推动辽宁区域性文化、文学大发展。”这是撰写本书的既定任务和预期目标,现在看来已圆满实现。这部著作无论是就其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而言,还是从文学史论的角度着眼,似可达到研究之初众望所期的“文艺批评的学理性与鉴赏性的统一”。相信这部著作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历久弥新。

王向峰:《序〈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见《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春风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第1页。

王春荣、吴玉杰等:《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春风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32、33、35页,第92、82页,第135、133页。

猜你喜欢
女作家辽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辽宁舰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现代女作家的文学交往与互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