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析化学》课程“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7-07-21 13:44白耀峰
神州·上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模式

摘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造就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主要做法,探索实践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可以达到“校”与“企”合作,“工”与“学”结合,依靠行业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寻求校企双赢的有效结合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关键词:分析化学;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引言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在20世纪初,由于物理化学溶液理论的发展,为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分析化学由一门技术发展为一门科学;第二次是在20世纪中叶,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促进了各种仪器方法的发展,改变了经典分析化学以分析为主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等发展的需要,基础理论及测试手段的完善,促使分析化学进入三次变革。

二、《分析化学》课程“工学结合”的特色

本课程以教学主体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育特色和创建品牌为重点。课程体系优化,突出“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的特点。通过优化模块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压缩理论课时,增设实践环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分析化学》课程“工学结合”的方法

⑴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①实验技能培养 注重知行统一

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注重知行统一,重点是实践课程的完善、课堂实践环节的设置、社会实践活动的加强。通过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②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对相关用人单位的岗位调研,围绕岗位的要求,对重要的知识进行重点、详细讲解,各类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反复操作练习,对某些理论性知识适当的加以删减。

如实验数据处理、标准溶液配制、滴定操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进行重点讲授。对原子发射光谱法、荧光法、色谱法、电位法只做简要的介绍。

③注重学思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⑵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是要以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主要包括:

①自主性学习与引导性学习相结合;

②合作性学习与独立性学习相结合;

③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⑶评价体系的完善

改革过程中,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以灵活具体的评价机制,反映与改革有直接关系的若干方面成效。

采用4+4+2模式,,卷面理论知识降到40%,增加了实验技能的考核占到40%,平时表现占20%,这种模式即反映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情况和平时状况,也能反映学生实验技能情况。

四、《分析化学》课程“工学结合”的价值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好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也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创造了机会。

(一)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

传统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只是“理论”上的课程体系,脱离了行业的生产实际需求。“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是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的课程体系开发,以课程模块确定课程课程设置,以岗位技能确定技能培养方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起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二)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工学结合一体化”对教师不但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这样就需要专业理论老师走下讲台,走进生产,走进企业,锻炼操作技能;需要生产实习老师,潜心钻研专业理论知识,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专业教师通过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做到对生產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努力提高实践能力,解放思想,转换观念,积极投身专业的教科研活动。

(三)有利于课堂角色的转变

目前中职学校教学中,大部分都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实训教师注重实际操作,再加上课程进度不一,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课堂模式变了,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通过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努力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了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进行本门课程知识的学习、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不但做到了理论知识够用、实用,更重要的理论实践,更加突出了实践技能训练,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大大增强。不仅操作技能迅速提高,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和效益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了实习、实训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睢雪亮 .浅谈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J].职业·中旬,2012(02).

[2]葛道凯.关于“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思路的报告[J].中国职业教育文件汇编,2010,(10).

[3]白耀峰.中职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求知导刊,2017,(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分析化学实验中常见废液的处理与回收
光化学蒸汽发生法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分析化学模块化创新教学开发与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