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曼云 焦丽丽 伊炜 崔立华
摘要:采用微生物筛选培养和酶学方法,研究了云南松毛虫肠道内产脂肪酶菌群及产酶特性,为松毛虫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云南松毛虫幼虫肠道内共分离筛选获得193株产脂肪酶的菌株,涉及3个菌属:82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67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44株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其中,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群,占总菌株数量的42.49%;供试的9株菌株表现出不同的产脂肪酶活性,并从中筛选得到了1株高产脂肪酶菌株P-50,最适作用温度为35 ℃,pH值为8,经发酵至60 h时生长量达到最大,在48 h左右时酶活性达到最高;P-50初步确定为中温产碱性脂肪酶菌。
关键词:云南松毛虫;产脂肪酶菌;酶活性;假单胞菌属
中图分类号: Q81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0-0093-03
近年來,随着胃肠道微生态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关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新热点[1-2]。脂肪酶是一类特殊酯键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微生物体中,其中发现能产脂肪酶的细菌约有28个属[3-4]。目前,已在多种昆虫肠道中发现各类产酶菌群,并对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昆虫肠道中存在不同功能的菌群[5-8]。由于微生物脂肪酶作用的温度和pH值范围比动植物脂肪酶的更宽,易获得较高纯度酶制剂,适合于工业上大规模生产[9-10]。因此,不断筛选出具有新特性和高活性的脂肪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 Lajonquiere)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是林业的重大害虫之一,但是从营养学和资源学的角度来看,它又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11-12]。目前国内外对松毛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防治方面,且在相关产酶微生物资源研究时,多从土壤、淤泥中分离筛选,但对松毛虫的利用以及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报道较少[13]。由于松毛虫长期食用多种松类针叶,对松油脂有着特殊的消化体系,可能肠道内存在着特殊的微生物菌群资源[14-15]。因此,本研究拟以云南松毛虫为试验材料,研究松毛虫肠道内产脂肪酶菌株及酶学特性,为松毛虫的综合利用及产脂肪酶微生物新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云南松毛虫
采自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云南松母树林,共计60只幼虫。
1.1.2培养基
试验培养基名称及配方[16]。分离培养基:肉膏5.0 g/L、蛋白胨10.0 g/L、NaCl 5 g/L、琼脂15.0 g/L,pH值=7.0;脂肪酶筛选培养基:牛肉膏5.0 g/L、蛋白胨 10.0 g/L、橄榄油20.0 mL、琼脂15.0 g/L,pH值=7.0;活化培养基:牛肉膏5.0 g/L、蛋白胨10.0 g/L、橄榄油20.0 mL、琼脂15.0 g/L,pH值=7.0;高产脂肪酶菌株筛选培养液:酵母膏5.0 g/L、(NH4)2SO4 5.0 g/L、K2HPO4 2.0 g/L、MgSO4·7H2O 0.5 g/L、NaCl 3.0 g/L、橄榄油20.0 mL、云南松节油 20 mL,pH值=7.0;发酵培养基:酵母膏5.0 g/L、(NH4)2SO4 5.0 g/L、K2HPO4 2.0 g/L、MgSO4·7H2O 0.5 g/L、NaCl 3.0 g/L、云南松节油20 mL,pH值=8.0。
1.2试验方法
1.2.1产脂肪酶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分子鉴定
用无菌水饲养云南松毛虫1 d后,解剖虫体取其肠道,经研磨、稀释后涂布于分离培养基上,37 ℃培养48 h。挑取形态各异的纯菌落接种到脂肪酶筛选培养基进行培养,筛选能产生透明圈的菌株。对菌株进行DNA提取[细菌DNA提取试剂盒,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采用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16S rDNA序列的扩增和测序分析。计算分离率及分离频率。
[JZ]分离频率=a/b×100%。
式中:a为分离到的某一指定类型真菌的菌株数量,株;b为分离的真菌菌株数量,株。
[JZ]分离率=a/c×100%。
式中:a为分离到的某一指定类型真菌的菌株数量,株;c为分离样品总数,60只。
1.2.2高产脂肪酶菌株筛选
从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克雷伯氏菌3个菌属中分别选取3株供试菌株筛选高产脂肪酶,分别为P-13、P-50、P-106;P-03、P-19、P-154;P-06、P-28、P-67。将这9株供试菌株分别接种于高产脂肪酶菌株筛选培养液中培养(以云南松节油为底物,橄榄油作对照底物),48 h后测定脂肪酶活性(采用醋酸铜比色法[17])。
1.2.3高产菌株酶解特性、生长量、产酶特性确定
设置5个反应温度梯度(25、30、35、40、45 ℃)和5个pH值梯度(50、6.0、7.0、8.0、9.0)测定酶活性,确定最适温度以及在最适温度下的最适pH值。将高产脂肪酶菌株接种于发酵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4 h后每隔12 h测定菌株生长量及酶活性。
2结果与分析
2.1云南松毛虫肠道中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
从云南松毛虫幼虫肠道内共分离筛选获得193株产脂肪酶的菌株,涉及3个菌属:82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67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44株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表1)。产脂酶菌在云南松毛虫肠道中的分离率较高,最低的为73.33%,说明云南松毛虫肠道中存在有大量的产脂酶菌群。在这3个菌属中,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群,占总菌株数量的42.49%;克雷伯氏菌属最少,为22.80%。
2.2云南松毛虫肠道中高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
9株产脂肪酶菌株对橄榄油和云南松节油2种底物的水解活性不同。由图1可知,当以松节油为底物时的酶活性大于对照橄榄油为底物时的酶活性(菌株P-154除外),菌株 P-154的酶活性表现最低,而且偏向于底物橄榄油。以松节油为底物时,云南松毛虫肠道中产脂肪酶菌群的酶活性表现为假单胞菌属(酶活性平均值4.80 U/mL)>克雷伯氏菌属(2.94 U/mL)>芽孢杆菌属(2.65 U/mL),其中假单胞菌属中菌株P-50的酶活性最大,为5.06 U/mL,初步确定为高产脂肪酶菌株。
2.3高产脂肪酶菌株酶学性质分析
由图2可知,P-50的最适宜温度为35 ℃,其酶活性达4.7 U/mL(图2-a)。在最适温度35 ℃条件下,P-50的最适pH值为8时,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图2-b),说明菌株 P-50 为中温产碱性脂肪酶菌。
2.4高产脂肪酶菌株生长及产酶特性
以D600 nm值来衡量菌株P-50的生长量,P-50的生长量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培养60 h左右时,生长量达到最大值,随后不再增加(图3-a)。而在P-50生长对数时期,培养48 h时P-50表现出较高的酶活性,为 5.8 U/mL,随后缓慢下降(图3-b)。
3结论与讨论
昆虫肠道中蕴含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从中筛选出具有新特性和高活性的脂肪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研究首次从云南松毛虫幼虫肠道内共分离获得193株产脂肪酶的菌株,涉及3个菌属: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克雷伯氏菌属,其中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群,占总菌株数量的42.49%。结果表明,长期寄生于松毛虫肠道中的产脂酶菌群种类丰富多样,为脂肪酶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来源途径。目前,生产上常见的产脂肪酶菌株主要有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
[FL(2K2]无色杆菌属(Photorhabdus)、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和产碱菌属(Alcaligenes)5个菌属[3]。本研究中分离的假单胞菌属和芽胞杆菌属为常见菌属,已在多种昆虫[桑天牛(Apripona germari)、白蚁(Tsaitermes ampliceps)、蝗虫(Atractomorpha sinensis)]中分离获得,但分离得到的克雷伯氏菌属的菌株研究还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云南松毛虫肠道中产脂肪酶菌群的酶活性表现不同,从中筛选得到了1株高产脂肪酶菌株P-50,属于假单胞菌属。以松节油为专一底物时,该菌株表现出较高的脂肪酶活性,并初步确定为中温产碱性脂肪酶菌(最适作用温度为35 ℃,最适pH值为8)这与鳞翅目昆虫碱性肠道(pH值为8.0~100)环境相关联。然而,P-50与已有高产酶菌株的酶活性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军,吴杰,邓先余,等. 昆虫肠道菌群的功能研究进展[J]. 应用昆虫学报,2015,52(6):1345-1352.
[2]黄云,詹先进,蓝家样,等.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1):2888-2890.
[3]Hasan F,Shah A A,Hameed A.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microbial lipases[J].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6,39(2):235-251.
[4]刘虹蕾,缪铭,江波,等. 微生物脂肪酶的研究与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2):376-381.
[5]袁秀洁. 桑天牛成虫肠道优势细菌菌群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6]袁志辉,蓝希钳,杨廷. 家蚕肠道细菌群体调查与分析[J]. 微生物学报,2006,46(2):285-291.
[7]刘航. 白蚁和蝗虫肠道共生细菌群落结构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8]Ashida H,Ogawa M,Kim M,et al. Bacteria and host interactions in the gut epithelial barrier[J]. Nature Chemical Biology,2012,8(1):36-45.[HJ1.6mm]
[9]Anuradha P,Rani D J,Vijayalakshmi K,et al. Pasha microbial lipases:a potential tool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2009,3(1):301-306.
[10]董明奇,史岩,姜春雷,等. 脂肪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酶学特性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5(4):985-990.
[11]劉高强,魏美才,王晓玲. 松毛虫资源开发及其资源化管理的初步设想[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19-122.
[12]许国莲. 云南省云南松毛虫研究进展[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08,28(3):42-44.
[13]刘湘早. 云南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综合治理[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06,26(3):52-54.
[14]孙佑赫,周开艳,熊智. 云南松毛虫肠道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J]. 华北农学报,2012,27(增刊1):254-258.
[15]王金华,李彪,张武先,等. 五龄恩茅松毛虫幼虫的肠道好氧细菌多样性分析[J]. 应用昆虫学报,2013,50(1):230-234.
[16]黄晶,袁丽红,孙镇. 脂解麻疯树油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催化特性[J]. 微生物学报,2011,51(4):488-494.
[17]江慧芳,王雅琴,刘春国. 三种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及改进[J]. 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24(8):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