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长国
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以下简称“航空物探”),就是把物理的仪器装载在飞机上面,从空中探测地球的磁场、电磁场、重力场和放射性场等,然后通过对“场”的研究进行地质找矿,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具有宏观、快速、高效、经济、综合、绿色、不受地面条件(如海、河、湖、沙漠)的限制等特点。
如此高精尖的技术到底用来做什么?事实上,当你需要进行精准的地质制图进而研究大区域构造的时候,当你试图寻找“藏匿”起来的金属矿和其他固体矿藏的时候,当你想在大中华复杂的地质地形中普查石油和天然气的时候??航空物探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世界范围内来说,航空物探技术并不算稀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问世。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也已开展,但技术装备真正实现国产化却直到“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和“十二五”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的实施才开始。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航空物探装备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基本实现国产化,离不开两期“863”项目的负责人——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熊盛青。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我国完成了航空物探技术从理论、方法到技术、装备的全面创新,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我现在50多岁了,不比年轻时候了,周末都要强制休息一天。”熊盛青说。话虽如此,现在的他还是每天早到晚走,多挤出时间来工作。他的办公室里,张贴着团队编制的中国陆域航磁系列图。有空闲时,他总是盯着这张图去看,每每发现了新问题,有了新想法,就赶紧拿来与团队成员一起琢磨。这些年,有不少灵感都是这么被他琢磨出来的。“只要乐在其中,就不觉得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能够在航空物探之路上走这么远,离不开他的这股精气神。
一张海报,一种人生
熊盛青走上航空物探之路,说起来极具戏剧性。时光要追溯到熊盛青填报高考志愿前夕,有一天,他偶然在学校的墙上看到一张成都地质学院的招生海报。海报上赫然两段标语,一为毛泽东作出的指示:“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一为刘少奇同志的评语:“地质工作者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这张海报瞬间点燃了这个年轻人心底的火焰,果断在志愿表上写下“成都地质学院”。一笔一画中,填满了他对未来人生路的期许。
1983年,熊盛青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从那时至今,熊盛青一直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下简称“航遥中心”)从事科研与技术管理工作,“一转眼在航空物探领域就干了33年”。
在航遥中心,熊盛青主要研究航空地球物理勘探。“相当于给地球做CT,要再细致一点说,就是做核磁共振。”熊盛青这么解释航空物探。
据熊盛青介绍,航空物探最早是从找铁矿发展起来的。“我们国家的铁矿,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是由航空物探技术探测到异常,然后才由地面作业发现的。除此之外,其他一些与磁性有关的,如有色金属矿产等,也大多是由航空物探先发现异常,在找矿前期为地面工作快速缩小范围。”也正因为如此,航空物探研究人员被誉为地质调查工作的“空军部队”,是地质找矿的先遣部队和侦察兵。
這样的定位,激发了地质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熊盛青当然也不例外。等到199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成为航遥中心最早的一位博士时,他也有了更多的积累去挑战一些高难度的任务,比如青藏高原。
如果说有哪里一直属于我国航磁勘探的空白区,那一定是青藏高原。填补这片空白,甚至已经成了我国几代地质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夙愿。1998年,原地矿部设立“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航磁概查”专项,任命已经成为航遥中心总工程师的熊盛青为专项负责人,组织专家队伍进行技术攻关。
“青藏高原之所以一直是航磁空白区,主要是因为地势高,地形起伏大,飞机很难在上面作业;而且高寒低压,仪器也很难正常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测量的磁场值必须准确定位在某一个点上面,但是位置很难定准,导航定位的技术又解决不了。”
连续3个“很难”道出了当时的窘境,但30岁出头的熊盛青,硬是凭着一股冲劲儿,与充满责任感的团队成员一起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殊地形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提出“高速采样、自动数字航磁干扰实时补偿、高度实时监控、GPS定位、地面磁日变网同步连续观测和校正”的技术路线,解决了低温、低压、大跨度环境下航磁勘查系统适应性、飞机选型与改装、精确导航定位、飞行高度控制等关键性技术问题,为获取青藏高原中西部114万平方公里的高精度航磁数据提供了技术保障。
依据该项目的航磁调查成果,熊盛青和他带领的团队系统评价了青藏高原油气和矿产资源远景,共圈出11个含油气盆地、14个与找油气关系密切的局部凸起、21个金属矿产找矿远景区和5个地热资源远景区,并提出了高原地质构造的新认识。
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果已在国土资源、冶金、地震和国防等系统广泛应用,为政府部门部署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在许多找矿和研究项目中被广泛采用。提出的找矿线索经地面查证已发现多处矿产地,为西藏尼雄、新疆赞坎等多个大型超大型铁矿的发现做出了先期贡献。
能够填补这片空白,熊盛青欣慰地笑了。
扛起责任,零的突破
2006年,对和熊盛青一样的航空物探工作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里。“我们确定的目标是,希望能够通过两到三个五年规划的时间,自行研制相关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实现航空物探装备在磁、电磁、重力和伽玛能谱4个方面的国产化。”尽管只有寥寥数语,熊盛青还是很激动,他和伙伴们甚至已经开始根据航空物探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来绘制一张蓝图。
科学中国人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