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中国文化产业现状和文化金融发展趋势出发,针对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题的化解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微文化企业;文化金融;融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9402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7-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约4.9万家,上述企业营业收入总计55881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7.0%,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文化服务行业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3917亿元,增长30.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878亿元,增长20.1%;文化艺术服务业203亿元,增长17.7%;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1081亿元,增长13.6%。从全国各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比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001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所占比重达75.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是9176亿元、3994亿元和711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所占比重分别是16.4%、7.1%和1.3%。2010~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基本呈现正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速达到1.08%,这表明文化产业在中国实体经济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中仍然有着不错的表现和发展前景。
分析文化部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后笔者发现,全国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尽管各地着力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但这些大型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国际上的大型文化企业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体量差距。同时,中国中小型文化企业占文化企业总数量的绝大部分,营业收入却很小,这些都大大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前进步伐。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其他国家文化企业的不同规模占比来看,中小文化企业都是文化企业的主体,这样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产业自身的良性发展。不过中国许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主要受益者是大型文化企业,中小特别是小微文化企业初创期急需资金,却无法获得或很难获得成本适当的融资支持,这给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阻力。贯通文化产业,尤其是其中的中小文化企业与资金供给方的联系成为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2金融渗入文化产业的趋势分析
文化领域原本在中国不属于产业范畴,因为在传统体制下,文化企业基本为国有,是文化主管部门下属的实现国家文化政策的非赢利性机构。这些机构也基本有国家的全额拨款,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什么市场意识,即便是企业形式,员工也认为自己是类似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的铁饭碗。在这种体制下,因为没有市场压力,更没有竞争意识,不需要去找需求和分析文化消费者的心理,只要完成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下达的文化任务就可以了,自然文化从业者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企业盈亏也无关紧要,有国家财政兜底,根本不会去想如何找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寻求发展模式的创新。不过这样的局面在中国文化企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被彻底打破,国家不再大包大揽,而是将文化企业推向市场,让其自负盈亏,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浪潮中自谋生路。这种改革当然有利于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创新,顺应了文化领域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可是文化企业马上遇到了自己解决资金问题的难题。
要解决资金问题,无非两条渠道:一是自筹,一是外筹。自筹的规模十分有限,现代企业主要是向外筹集资金。于是文化企业才开始关注金融市场提供的各类融资方式和工具,试图借助这些方式和工具实现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资金。不过中国文化企业的找钱之路没有那么平坦。金融机构投资的理念很简单,永远都在寻找性价比高,风险相对可控的投资项目。金融机构不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它不考虑振兴民族文化事业,也不会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操心,它的目的主要是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所以金融机构会分析对文化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比,会评估文化企业的投资风险。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期,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是不大感兴趣的,原因很多,包括传统文化企业刚从国家大包大揽的照顾中出来,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差距较大,管理者的现代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对市场的敏感性和服务理念尚未形成,企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并没有仔细分析市场需求,这些都使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犹豫再三。
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企业自身改制工作的逐步完成,文化领域的市场化环境也逐渐形成。从供给侧角度来说,国有文化企业已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同时大量民营文化企业也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当中,文化市场的供给方数量大量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也日益丰富。从需求侧角度来说,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前提下,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日渐强烈,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关键是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日益增长,这给文化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国家将文化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出台多项文化产业支持和发展政策,并采取各种文化补贴方式刺激居民文化消费,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加之中国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使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重大转变,文化消费在总体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所有这些预示着文化产业将在中国迎来高速增长期。
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有着比文化企业还要敏锐的嗅觉,它们不敢再忽略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开始积极研究文化企业的特点、经营模式与资金需求周期以及盈利模式,围绕文化企业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设计文化企业融资的特色渠道,甚至利用自己的平台为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搭建沟通桥梁,卖力地为文化企业的新产品和服务吆喝、营销,文化产品的交易也日渐活跃。这些现象表明中国文化金融已经开始融合,而且可以预见地是,随着文化产业在中国政府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提升,文化与金融的融合速度还会加快。文化企业轻资产的属性使得其迫切需要金融的支持,政府能提供的财政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目前政府的资金也是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金融深度渗入文化产业才能真正缓解文化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前面提到既然有供给,也有需求,那么只要资金流向能提供有效供給的文化企业一侧,就能帮助这些企业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生产出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收益。
3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题与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
黄茉莉:小微文化企业融资与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研究
经济与管理
大型文化企业因为其大多是国有文化企业改制而来,原本已有一定的资产储备,产品和服务亦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市场融资的难度相对中小文化企业要小很多。但是文化企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占绝大部分比重,这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小微文化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各地也积极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国有文化投资公司和政府财政助力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像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文化+互联网+金融”产业融合的角度,通过开展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大数据信用服务、专业化特色融资服务、综合文化消费服务等途径解决了文化小微企业发展难题。而宁波市则通过创新政府公共资金支持方式,借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和推行多样化的信贷服务模式等手段促进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
可以说在中国,政府在促进文化与金融的融合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政策。以江西省为例,自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多次组织各金融机构与省内文化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和洽谈活动,并联合当地银监局和证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2016年8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官网发布了关于对“南昌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筹建情况的公示,这标志着又一地方性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企业资产流转和产权交易、融资提供了更多选择。2016年该省文化厅加强了文化金融合作聯席会商机制建设,并联络各金融机构创新文化金融信贷产品,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还计划试点建立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该省金融办则加大对文化企业上市的帮扶力度,对纳入上市储备库的26家文化企业提供点对点上市服务。2017年该省拟在建设文化产业集群、培养龙头企业过程中,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意转化+金融(基金)扶持+市场运作”的产业创新工程。并打算推动“文化+金融”发展,健全完善文化金融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文化金融合作项目库维护管理。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积极做好中央文化产业资金和项目申报工作,尤其是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认定、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认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PPP)、专项建设基金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申报推荐工作。
此外,该省还支持文化产业平台建设。不仅授权江西省文化企业协会吸纳社会资本建设江西省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还准备加快推进江西省文交所建设,提升文化艺术品市场化、股权化、金融化水平。2017年1月6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四板江西运营中心正式启动。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是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也是中宣部明确重点支持的文化金融“先行先试”的试点单位,为文化企业及项目全方位提供金融及非金融类孵化及服务。此次文化四板江西运营中心的启动,是该省助力文化企业融资的又一重大举措。可是从实际效果来看,金融机构虽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很有兴趣,各方投资者虽然对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表现出很大热情,但是资本仍主要追逐大型和国有的文化企业,中小型特别是小微文化企业仍然在资金短缺中煎熬。即便是像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这样的政策性银行,据笔者从公开资料搜索其近些年来对文化企业的贷款数据,发现仍然集中在国有广电企业、大型旅游企业等盈利前景有保障的文化企业,就连风险投资机构也偏爱这些大企业。最需要资金的中小文化企业并没有在政府主导的文化金融融合中获得本来期待的收获。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企业对通过市场自主选择来筹措资金更是不敢抱有多大希望,因为市场的选择愈发“嫌贫爱富”,这导致了“弱者更弱,强者更强”。加之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本身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文化和金融的融合朝有利于中小文化企业倾斜的方向发展在近期内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个发展规划的实施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小微企业包括小微文化企业等特殊群体是目前中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普惠金融立足于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然而国务院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中描绘的具体措施要在实践中找到落脚点并不容易。中国金融市场本来就不大成熟,还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尚在进行和摸索中,各类金融风险事件不时发生,这使金融监管机构对包括文化金融在内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监管比较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创新的步伐。中国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来为各方提供合理的预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金融市场并相对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创新文化金融产品的供给机制,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各种新型的以文化金融为幌子的违法犯罪行为。比如开办各类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吸引投资者进行类似于股票投资的文化产品份额投资,并利用操纵市场的方式把大量投资者聚集到这类交易市场上来,人为抬高文化产品价格,获利后又撤资;或者利用如众筹等新型筹资模式吸引投资者加入,实质上却是从事非法集资的勾当。加强对文化金融市场的监管是保障文化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支柱。
参考文献:
[1]
肖志明.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 (12).
[2]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4).
[3]陈洁.文化产业众筹融资模式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 (2).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