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旗 刘爱佳 李雅玲 王瑞强
【摘要】精准扶贫基于对以往扶贫工作的反思,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不断创新的重要机制。本文结合青海省海西州率先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对新时期中国的扶贫脱贫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海西州;建议
1.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指对于不同贫困地区所处的环境、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贫困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对贫困户进行精确识别、做到精确帮扶以及加强精确管理的相关工作。
2.海西州宣布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清零
2017年初,海西州宣布:经第三方评估组(中国农业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评议和省级部门的严格验收,海西州8个贫困市(县与行委)、 119个贫困村和2580户6122名贫困人口均达到了贫困摘帽、退出和脱贫的相关条件,率先在青海省实现脱贫清零[1]。
3.海西州脱贫后的相关工作
全国闻名的柴达木盆地、自然资源丰富、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海西州,始终强调“脱贫攻坚战役中,比脱贫更困难的是脱贫之后不返贫”的理念。
3.1 秉行“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
海西州按照“重点再聚焦、内涵再丰富、底线再织牢”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坚持“四个转变”的新思路,保证做好巩固清零成果、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工作。因此,海西州制定了相关的路径图:(1)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重要补充;(2)把生态补偿扶贫作为双赢之策,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3)把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为基本防线,将扶贫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根本,进一步完善和推进“1+8+10+3”政策体系,确保清零人口同全州各族群众一道迈进小康社会。做好“两个回头看”:(1)一是回头看困难群众脱贫成果;(2)二是回头看扶贫项目成果,同时,保持“两个不减”,一个是社会投入不减,一个是扶贫资金投入不减。扶贫重点从注重贫困问题向巩固脱贫成果、解决“边缘户”问题转变;脱贫路径从注重用“救助式”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向更加注重用“开发式”的办法激发内生动力转变;脱贫机制从注重行政组织推动向更加注重政策创新长效化解决方式转变[1]。
从“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从“消除贫困现象”到“巩固脱贫成果”,海西巩固清零成果从“三个转变”中创新工作方式,着眼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与此同时,落实“三个保障”,提升脱贫成效。医疗救助政策保障,(1)着力从机制上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2)低保兜底政策保障,加大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力度,做到应兜尽兜、兜住兜牢,保障困難群众基本生活;(3)养老服务政策保障,鼓励探索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向城郊农牧区延伸,全面启动精准扶贫特困老年人集中托养工作。
3.2 金融扶贫补短板
草原上的牲畜减少,合作社的集中饲养、经营,牛羊出栏率提高,牛羊打上“生态”标签,村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扶贫部门加强资金投入,农技、林业部门提供技术帮助和支持。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但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财力”作为保障。近年来,海西州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各地贫困村以互助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并按一定比例缴纳的互助金为依托,以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在贫困村建立起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和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通过建立“扶贫互助社”,探索财政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户想要发展创业急需资金的难题,同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能力[1]。扶贫清零以后有几个不变(投入不变、政策不变、帮扶力量不变),在这个基础上海西州政府计划再投入110多亿元,由去年的“瞄准靶心一个一个打”转变为“连发子弹密集攻击”。海西州把握住了国家开发银行设立金融扶贫贷款的重大机遇,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共同搭建平台,完成了对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和天峻、都兰、乌兰三县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授信审批,授信总额达110.9亿元,对促进海西州农牧区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拉动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保障。该扶贫贷款项目,将重点用于城乡基础设施改造、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巩固脱贫项目等方面,力争通过这一重大项目的实施,补齐海西州农牧区发展短板[1]。
3.3 紧抓“1365”理念
海西州政府提出要紧抓“1365”的重要理念,主要包括:(1)“一个核心”,即持续增加全州农牧区困难群众收入,确保脱贫清零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州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三个不变”,即保持领导力量不变、保持包抓责任不变、保持帮扶机制不变;(3)“六大突破”,即在生态扶贫建设、金融扶贫支撑、优势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扶贫落实上实现突破[3];(4)“五个提升”,即全州脱贫清零人口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一体化、贫困县综合经济实力等五方面实现明显提升。推进产业扶贫,海西州更重增强“造血”功能,一村一策解决发展难题:(1)大力发展扶贫产业;(2)对有劳动能力和生产发展意愿的困难群众,大力发展以枸杞、藜麦和中藏药材为主的种植业项目,以藏系羊、牦牛繁育为主的生态畜牧业;(3)通过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牧场和能人大户,带动困难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民族手工、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等优势产业,使每个有劳动生产能力的困难群众有一项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实现困难群众长期稳定增收;(4)依托当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农业、自驾游等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突出县域乡村旅游扶贫特色,鼓励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5)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加大对贫困地区农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支持力度,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困难群众更多分享农牧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4]。
4.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从青海省海西州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成功案例中,本人对精准扶贫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希望对整个“精准扶贫”工作有所帮助,主要包括:(1)依托当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农业、自驾游等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突出县域乡村旅游扶贫特色,鼓励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2];(2)不断加强精神扶贫的相关工作。精神扶贫既要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经济落后等现实问题,又要放眼长远,从儿童教育抓起,阻断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既要注重产业扶贫,又要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激发其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率先实现脱贫清零 看海西如何巩固[N].孙海玲.青海日报2017-04-12.
[2]杜志雄,詹琳.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的难题和破解之道.中国发展观察,2015,(8):23-26.
[3]李小云.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人民日报,2015-11-06.
[4]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开发研究,2015,(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