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2017-07-20 16:31马艳
魅力中国 2016年45期
关键词:孟子

马艳

【摘要】人性论是儒教思想及中国哲学一个重要的命题。孟子 “道性善”,以心言性,以善论性,因性成仁,立仁发义,千载之下余音响彻,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动容取义。其贡献可谓非凡,意义可谓深远。

【关键词】孟子;道性善;存心养性

一、背景:批判与继承

孟子“道性善”,其直接的现实因素是“距杨、墨”、继绝学,挽先秦道统及传统儒学于既倒的危境。从其思想的发端来看,则是对以前及同时代论性方式及人性观点的批判与继承,吸收与提升。

《孟子·告子上》中公都子列举了三种不同的人性主张,分别是“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说。可以看到,这三种人性论有一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将“性”看作是对某些事件、现象的概括。由于观察、分析的角度不同,立足点不同,其具体结论也有所不同。告子由于着眼于性的具体内容与表象,所以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第二种人性论关注于环境与人性的关系,认为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关键在于环境的影响。第三种人性论则注意到,人性的善恶似乎并不完全是由外因所决定,有些人性善,有些人性不善。以上三种人性主张,虽然具体观点有所不同,但其论性方式则是相同的,其中有些观点也是可以协调、相通的。

对于以上的言性方式,孟子并不一概反对,孟子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即是承认人性之善恶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孟子亦承认,对于一般民众来说,“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认为物质财产对于一般民众的道德水准,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但以上言性方式,只是对性的一种外在概括和描述,不足以突出人的道德主体性,无法确立人生的信念和目标,不能给人以精神的方向和指导。但孟子言性,提出了他对“善”与“性”的独特理解。

二、内容:辩证与统一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告子上》)

公都子既问人性的问题,发端于四端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或仁、义、礼、智。有之,则有善,无之则无善。如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前一个“善”是就具体的善行而言,如见孺子将入于井,必生“怵惕恻隐之心”,而援之以手;见长者必生“恭敬之心”,为其“折枝”。后一个“善”是就人性自身而言,是对“其”也就是性所作的判断和说明。

就功能作用言,内在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能够表现出具体的善行,就是所谓的善。但是孟子只强调“可以”,认为只要“可以为善”,就算是善;假如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表现出善,仍不影响内在禀赋本身仍为善。这里,“可以”是“能”的意思,表示一种能力。所以,“可欲之谓善”是对善的本质规定,对于孟子而言,善首先是指“可欲”、“可求”,也就是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完全可以由我控制、掌握,能真正体现人的意志自由,实际就是对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或仁义礼智内在道德禀赋的欲求。

孟子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即是认为仁义礼智不是通过学习、实践从外部获得的,而是本来即有的。本来即有,实际也就是上天赋予的。孟子又认为,仁义礼智的实现,虽然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命的限制,但“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里同样是一种价值判断。在孟子看来,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此四心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禀赋与品质,是“可欲”、“可求”的,同时可以由内而外表现为具体的善行。

三、现实意义:知天尽心、养性立命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只有盡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内心上不会抗争,由此知本性与本心。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在孟子那里,天虽然是超越者,但它不是外在于人发号施令,而是内在于人之中,赋予我们心与性。所以扩充我们的心,实现我们的性,便可理解天,理解天的意志所在。同样,保存我们的心,养护我们的性,便是在侍奉天,是在尽我们的“天职”。这样,在继承天赋秉性的同时,我们在感受自身价值与尊严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职责与使命所在——敬天知命。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孟子性善论,一方面为儒家成德之教提供了人性论的可能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儒家‘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形上信仰,建立了一套‘即内在而超越的理解形态。”所以孟子“道性善”虽然是一种人性论,但同时还关涉到与环境、自然的关系。

孟子曰:“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犹)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人的价值与意义不在于权势、地位,而在于善性、德性“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现实中,每个人都想获得尊贵,都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来就具有比生命还尊贵的善性,忘记了人的价值、意义首先是在于善性、德性;如果试图通过追求权势、地位获得尊贵,更有甚者,为了人爵放弃天爵,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孟子提出了性善、存心、养性论点并加以提升,进一步鲜明地阐释了儒家的思想要义,深刻影响了古代社会士人大夫的人格培养以及仁人志士的气节操守,乃至在现今社会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孟子公孙丑上/尽心上/滕文公上/告子上》

[2]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猜你喜欢
孟子
孟母戒子
杯水车薪
柔软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大郭小郭行军锅(连载二)
如花绽放
漫画
孟子说仁德
孟母教子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