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美学特色初探

2017-07-20 22:14黄毅
南北桥 2017年13期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

黄毅

【摘 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同时,用极其抒情的笔触去描写人物活动的外部场面和自然景物,使所描写的场面与景物或多或少地凝聚着某种自然属性的美,让小小茶峒充满了醉人的风俗美、风景美,这是《边城》最突出的美学特征之一。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美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94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这块古朴的土地不仅人美、情美,而且淳朴的风俗和处处流露出的自然美景所给予我们的审美感受也是极其强烈的。在小说中,即使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同样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性,由于它与小说的叙事性的完美的统一,所以有时甚至让你很难判断它是属于描写还是叙述。

沈从文先生的乡土小说创作,几乎遵循着以自然、本能为上乘的美学观念,努力去创造一种充满活力,灌注了作家人生情绪的客观现实和小说情节本身相融和所构成的自然朴实的审美境界。《边城》尤为突出。细言之,就是作家在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同时,注意用极其抒情的笔触去描写人物活动的外部场面和自然景物,使所描写的场面与景物或多或少地凝聚着某种自然属性的美,让小小茶峒充满了醉人的风俗美、风景美,这是《边城》最突出的美学特征之一。

沈从文作品以描绘湘西风情为主。旧社会的湘西近乎荒蛮,暴匪横行,民不聊生。但沈从文认为文学是现实与梦的结合,现实仅仅是外壳,在这个外壳内,作者加进了自己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作品着重体现的是作家的白日梦。残酷的现实,个人道路的曲折坎坷,使他产生了对美对善的强烈愿望和追求,现实中达不到的就借助文学形式表达出来。在他的笔下,湘西这块古朴的土地不仅人美、情美,而且淳朴的风俗和处处流露出的自然美景所给予我们的审美感受也是极其强烈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就是从场面和风物描写本身去更清晰地、更加细致地去洞悉人物心理活动和故事情节的走向。例如被许多读者所称道的关于端午节场面的出色描写。从故事情节发展来看,端午节是翠翠与傩送见面的重要时机。小说首先用极其口语化但又极其形象化的文字描写茶峒人不分男女老幼赶着去看龙舟竞赛的盛况:

端午日,当地的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到了这天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角楼门口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做起点,税关前做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这段起铺垫作用的叙述,已传达出端午节一派乐陶陶、喜融融的安居乐业的气氛。紧接着,作家详尽地描写了龙舟竞赛、军民同乐的欢庆场面。“又长有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的特制龙舟,在锣鼓的助威声和桨手们奋力划击中,随着急促的节拍声破浪向前。鼓声、人声、鞭炮声,声声震耳。特别是赛后军民下河抓鸭子的习俗,更给这热烈的场面增添了几多诙谐!真是一幅湘西乡村节日风俗画!给人以喜庆、愉快、健康而古朴的美感。这段叙述,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语言轻快而自如,通过它,传达出了浓郁的地方风俗,表现了湘西土家族人的粗犷、勇敢、团结、进取的特点。“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这古朴的传统习惯把镜头推向了遥远的年代,具有历史纵深感。赛龙舟时,桨手们奋力划击,随着锣鼓的急促的节拍声破浪向前!这壮阔的场面,是力的搏斗,智的较量,是团结的力量!那赛后军民下河抓鸭子的习俗,更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也正是在这充满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欢快喜庆的场景里,翠翠青春萌动情窦初开!待与傩送相遇,便一见倾心,一切也便显得及其合理自然了。从此,翠翠有了一件“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心事了。民俗、人情就这样水乳交融在一起,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如果说端午节的描绘更多的带有写实的味道,那么,翠翠独自一人在溪边渡船上轻哼“还愿还神歌”的描写就如图画中的泼墨写意了:那首歌声音既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郁,唱完了这个歌,翠翠心上觉得浸入了一丝凄凉。她想起秋末醉神还原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角。远处鼓声已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已近下河了,细雨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

这段神来之笔,给我们绘出了一幅淡淡适宜、意境深幽、情景优美的写意画,令人流连不止。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被凄凉罩住的翠翠孤寂的身影,还可以听见她那如烟似雨的丝丝心绪。它湿润了纸上的文字,也湿润了读者的心。你我不正是在这湿润之中领略到一种朦胧难言,而又着实可感的美吗?

在小说中,即使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同样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性,由于它与小说的叙事性的完美的统一,所以有时甚至让你很难判断它是属于描写还是叙述。

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这便是作家视觉感受里的美妙的自然!近乎是一种纯客观的描述中其实无一不是倾注了作家对湘西山水的一往情深!阳光、深潭,自由自在的游鱼;青山、翠竹,黄泥乌瓦的人家;人面、桃花,别出心裁的酒幡……这一切,构成了一派充满生命活力、具体形象的景象,很能把人带入一个古朴、自由、安宁、优美的境界。字字含情,句句有意,紧紧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给人一种洁净的美的感受,给人以一种宽阔的意在言外的想象与联想,人们在这优美而古朴的大自然面前,忘却了身外的一切,只是尽情的欣赏着这绝妙的画卷。

总之,《边城》中的场面与景物的描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它强烈地渗透了作家沈从文先生超凡脱俗的艺术观点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还实属罕见。

猜你喜欢
边城沈从文
边城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边城的个性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