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乡音

2017-07-20 09:39相金玉
雪莲 2017年13期
关键词:麦粒回族

相金玉

1.我的家园

大通县的位置在青海省版图上形如一片绿叶。这片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的绿叶上,黑林河、宝库河、东峡河等支流汇合成北川河,成为叶片的主叶脉缓缓流向南面的省会城市西宁。北川河畔45萬各民族大通儿女生活在这片和谐的家园里。

县城桥头镇是绿叶上的一颗明珠,号称“北武当”的老爷山巍然屹立在县城东南。老爷山下是“桥头清真寺”,老爷山上又分别有道教的“观音洞”、“药王殿”,佛教的“感应寺”,这“一山融三教”的现象,让人感受到这里民族团结、相容共生的和谐局面。

我们家世居老爷山下,是桥头镇老爷山下的老居民之一。早在解放前20、30年代,桥头镇(当时称作峡口)的居民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户商家,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藏族,他们集中居住在老爷山下,以经营饭馆、布匹、铁器、杂货等为生。解放初期,桥头镇各民族居民人口逐渐增加,甚至还有朝鲜族。祖父曾经告诉我,那一户朝鲜族居民,携带物品时习惯顶在头上,甚至买面、买油都要顶在头顶带回家去。那个时候,祖父的父亲早逝,曾祖母与四个儿女共同经营小饭馆谋生。曾祖母一家与一户回族人家十分要好,回族朋友家的儿子麻哥和女儿则乃拜都认曾祖母为干亲,家人唤则乃拜的小名“乃拜子”,她常常来家中帮忙做蒸馍馍等家务。两家人生活上互帮互助,结下了美好的友谊。

大通地区有个民俗,家里的小孩子经常哭闹或生病,可在天亮之前抱着孩子出门,认第一个碰见的人为孩子的干亲,这样可保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上世纪50年代初,我的大舅舅出生后遇到的干亲是一户姓马的回族,因此我大舅除了有个汉族名字外,还有一个回族名字叫“马德宝”。在我的记忆里,大舅明明姓王,人人却都叫他“马德宝”,后来才知道原委。外公家与这户马姓回族人家一直保持着亲戚一般的来往,连我大舅的妹妹——我的母亲,都被马姓回族人家亲切地称为“我们家的姑娘”。

上世纪50年代未,我的祖父母被下放到大通县东峡镇的一个土族山村里劳动。我和两个弟弟相继在这里出生。我家邻居是一户土族人家,夫妻俩丈夫叫尕莽,妻子叫阿梅。我们两家人做了什么好吃的都要互相端去品尝,关系非常好。我们姐弟三人跟尕莽家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和他家的孩子们一起管尕莽叫“阿爸”,管阿梅叫“阿妈”。直到80年代初回桥头镇生活,我家与尕莽家一直保持着很好的邻里关系,年轻、俊秀、善良的阿梅阿妈的形象令我至今难以忘记。

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耳濡目染地接受了前辈们对不同民族朋友的态度:只有互相尊重才能赢得友谊和亲情。我的学生生涯最大的收获是拥有了两位好朋友,她们一位是回族、一位是藏族。我们在大通二中读高中时相识,成为好朋友一直交往到现在。我的回族朋友马玲玲充满智慧,我的藏族好朋友李拉毛充满浪漫,我们相伴一起渡过美好的青春年华,再携手一起走向中年。年少时我们一起学习写诗,积累了一本手抄本的三人诗集叫《玉冰灵》。我们常常在北川河畔玩耍,谈各自的梦想,说生活中的烦恼;现在虽然都忙于工作和生活,但总是互相牵挂着,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设法见见面,聊一聊。虽然三个人分别是汉、回、藏三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是二十多年来,遇到困难时大家互相慰藉,遇到快乐时共同分享,互相尊重、支持、关心,让我们成为彼此最重要的朋友。

我的老公是来自互助的土族,是一名兽医。他在斜沟兽医站工作时长期照顾当地的回族五保残疾老人马努海。中午做饭给马努海吃、给他购买衣物、为他剃头修面,生病时为他购买药品。这位有精神疾病的老人后来一直叫兽医老公“呀乐儿”!是“朋友”的意思。难忘那年春节前,我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陪着老公在商店里为马努海选购棉衣、棉裤、棉鞋、袜子……老公和他的同事们一直照顾着马努海,这让我觉得自己心里也暖暖的。这中间有许多故事让人称道,令我感动。我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叫《努海》,来记录这些故事。有趣的是,后来老公调动工作到极乐兽医站,他又在当地找到了一位回族“呀乐儿!”——穆沙。穆沙夫妻都是残疾人,老公和同事们又悄悄帮助他们。2012年除夕这天,穆沙的妻子托人从极乐到桥头的班车司机给我们捎来一大包牛筋面,一壶牛奶,一包孩子们爱吃的,她自己做的辣片,这让我很感动。2014年,女儿生病在西宁住院,韩穆沙得知消息背着他母亲做的锅盔大馍来看望……

每个人都有一段类似的故事,把尊重、关爱之类温暖的词汇放到和别人的交往中,无论民族、身份如何,都会带给我们温暖的回报。

2014年7月26日,一辆来自甘肃兰州的旅游大巴车在大通县极乐乡附近侧翻,来自甘肃省兰州市的59名游客被困车内。极乐乡吉拉口村附近各族群众第一时间赶来自发营救被困游客,现场很快聚集了近70多名救援群众。一公里外的城关镇沙巴图村的10几名回族群众听到消息后也赶来救援;参与救援的过路司机——青林乡土族村民白明全先后从大巴车中背出9位重伤游客……受单位委托,我参与了事件抢救过程的采访,深深感叹生命不分民族、地域、性别,自发营救甘肃游客的行动为伤者得到及时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2014年10月,我意外地在大通县新庄敬老院里看到了当年老公在斜沟兽医站时照顾的那个回族残疾老人马努海。喜欢穿军装的马努海,正戴着敬老院院长唐海普送给他的绿色大沿帽悠闲地在院子里徘徊。马努海的养老问题一直是我和老公讨论的难题,现在我们的担忧烟消云散。敬老院里汉族院长唐海普正带领各族服务人员照顾着50多位回族五保和残疾老人,他们敬业奉献为社会各界传颂。

这些只是普通大通人的平凡经历,每一个故事都充满温暖。

2.麦仁饭里的二月二

正月的年刚刚过罢,二月的节日就急急地赶来了。河湟人家的二月二,满溢着麦仁饭的清香。每年这天,从乡村里的庄户院门前走过,吸吸鼻子,就知道哪家的麦仁饭煮好了。

为了煮这锅扑鼻香的麦仁饭,主人家已经准备了好多天了。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天刚蒙蒙亮,河边的冰滩上却传来“咚、咚……”的砸冰声。用铁锤或斧头在冰面上砸出一个直径一尺左右的冰窝子,从随身带来的布袋中捧出两捧昨晚上就用碱面水潮好的麦子放进冰窝子里。麦子是去年秋收时家中打辗的新麦。主人开始用打夯用的杵头舂麦仁。他小心地掌握着舂的力度,不能用力过猛,否则麦粒会被压碎,也不能过轻,否则麦皮就舂不下来。一次最多只能舂出一碗麦子,在春寒中一窝一窝地舂着麦子,他们的手和脸冻得通红,心头却已经飘荡着麦仁饭的清香,还有家里老汉和娃娃们的笑脸。

从冰窝子里舂出的麦粒混杂着舂下来的麦皮还有晶莹发亮的冰渣子。主人把它们背回家,晾晒在阳光下。冰渣子在温暖的阳光下融化殆尽,麦粒儿中间的水份也悄悄地退去了,舂下来的麦皮和麦粒儿分离开来。女主人麻利地用簸箕簸去那些麦皮,淡黄色的麦皮在风中快活地打着转,纷纷跳跃着离去……

簸过的麦子倒入水盆浸泡一阵后,主人伸手搓洗,把残存在麦粒表面的麦皮搓洗下来。经过搓洗,麦粒们犹如脱去黄色外衣的小宝宝,露出白白胖胖的肉身,这时它们的名字已经变成了“麦仁”。再经晾晒除去水份,装入布袋收藏,麦仁们开始静静等待二月二的到来。

二月初一这天,架在家中库房房梁上的猪头和四个猪蹄被取了下来,那是过年前宰杀的年猪的猪头和四蹄。春节期间人来客往,猪肉都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这猪头和四蹄可是专门留下来在二月二吃的。找来三块大石头,垒起简单的三锅岔,中间点燃劈柴,分别把猪头和猪蹄吊起在柴火上,让火舌把上面残留的毛烧燎干净,再放到水盆中用布搓洗。洗出的猪肉表皮呈现焦黄色,很是诱人。

二月初二清早,女主人将分割成小块儿的猪头肉和猪蹄上锅煮。肉锅里的水烧开了,只放一把盐,紧接着就把准备好的麦仁倒入沸腾的肉汤中。等汤水再次沸腾,改用慢火熬煮。扑嘟扑嘟声中,女主人不断用铁勺在锅内翻搅。锅里的猪肉表皮煮裂,汤汁慢慢浸入肉里,麦仁煮熟了又慢慢煮烂了……

一个小时的熬煮后,猪肉在汤汁中释放的胶原蛋白和脂肪与麦仁释放出的淀粉合而为一,那锅浓稠的麦仁饭香味扑鼻。但是现在还不能吃。女主人在锅中剩下足够家人吃一顿的量,把其余的麦仁饭舀了出来。舀出来的麦仁饭是留下来过几天吃的,也有留给不在家的孩子们回来吃的。此时把它们舀出来是因为锅里还没有放入调料和蔬菜,便于保存。舀出来的麦仁饭在清晨的凉风中迅速凉了下来,在浓稠的汤汁作用下,包裹着肉块和煮烂的麦仁的麦仁饭很快凝结成乳白色的块状物。

留在锅里的麦仁饭如果嫌稠,可加入少量开水,再放入花椒粉等调料,烧开后食用。临出锅时,要撒上葱丝、香菜,乳白色的汤汁,加上碧綠的葱丝、香菜的装扮,麦仁饭色香味俱全了。麦仁饭里的猪肉煮得酥软绵烂,麦仁煮烂后似有似无,吃到嘴里才能感受到柔韧粘牙的麦仁。麦仁饭的配料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其汤汁浓稠润滑,融合了肉与麦的香味。麦仁饭粘、软、香、滑的独有口味特别受老人和孩子们的亲睐。

冒着香气的麦仁饭盛入碗中,连同节日的喜庆气氛一起用大红的木掌盘托着送到饭桌前时,早春的太阳已经升起,一家老少说笑着,开始享用节日的早餐。

猜你喜欢
麦粒回族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蚂蚁和麦粒
中共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麦粒的承诺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麦粒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