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盗龙
侏罗纪的王者
文/盗龙
侏罗纪是恐龙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恐龙,比如梁龙、剑龙、异特龙、马门溪龙等。到底谁才是侏罗纪时期最强的食肉恐龙呢?今天就为你揭晓这个答案。
在距今1亿5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北美洲是恐龙的家园。在广阔的大平原上,一大群梁龙正在缓慢前进,这些体长近30米的巨型恐龙有长长的脖子和尾巴,用四条圆柱形的腿支撑着身体。
领头的梁龙抬起脑袋环顾四周,它在毫无遮拦的平原上看到一只用两条腿走路的恐龙正在向这里走来,那是可怕的蛮龙。感觉到危险的梁龙立即发出警报声,想改变方向远离这只蛮龙,其他的梁龙都跟着它开始拐弯。
远远看到梁龙群想要离开,蛮龙立即加快了脚步,它的三根脚趾在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速度更快的蛮龙转眼就已经追了过来,它那双大眼睛观察着梁龙群,寻找着目标。很快,一只未成年的梁龙吸引了蛮龙的注意,它的体形是蛮龙能够轻松对付的。
蛮龙张开血盆大口发出一声震天的嘶吼,吓得梁龙们纷纷加快脚步拼命逃离,这正是蛮龙希望看到的。如果它们团结起来,共同面对蛮龙,那么捕猎过程还是有些难度的。看着慌忙逃跑的梁龙,蛮龙迈开大步跟了上去,它并不急于攻击目标,而是张开大嘴恐吓着小梁龙周围的成年梁龙。就这样,蛮龙渐渐地将成年梁龙驱赶开,把小梁龙孤立出来,然后再开始行动。只见蛮龙跑到小梁龙侧面,一口咬住了小梁龙的脖子,鲜血一下子喷涌出来;蛮龙又用身体撞击小梁龙,最终将它撞倒;最后,蛮龙开始撕咬小梁龙的身体,小梁龙那凄厉的惨叫声久久地回荡在空气之中。
蛮龙的化石
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是侏罗纪恐龙化石的盛产地,在这里发现了许多著名的恐龙化石。1971年,古生物学家们在科罗拉多州的德尔塔市附近发现了一块巨爪的化石,引起了大家的好奇。1972年,人们再次来到发现巨爪化石的地方进行发掘,多年后终于发现了更多的恐龙骨骼化石。根据发现的化石判断,这是一种体形巨大的食肉性恐龙,于是古生物学家在1979年根据化石建立了蛮龙属,意思是“野蛮的蜥蜴”,模式种名为谭氏蛮龙。尽管已经被发现和命名,但是直到1985年人们才发现蛮龙的头骨化石,这时,人们才彻底了解了蛮龙的“完整面目”。
2006年,在大西洋另一边的葡萄牙发现了一些与谭氏蛮龙类似的化石。经过研究,古生物学家确认这些化石也属于蛮龙属,但是与北美洲的谭氏蛮龙存在一定的区别。2014年,葡萄牙的蛮龙化石最终被确定为蛮龙属的新种,名为格氏蛮龙。蛮龙的化石发现于北美洲和欧洲,表明它们曾经纵横于两个大洲。
蛮龙的复原图
蛮龙的牙齿
博物馆中蛮龙的骨架
蛮龙是体形庞大的食肉恐龙,北美洲的谭氏蛮龙体长约10米,欧洲的格氏蛮龙体长甚至达到了12米,这几乎与小个头的暴龙一样大。蛮龙不仅身体长,体重也达到了7吨。
蛮龙的大脑袋长度超过1.5米,而且很坚固。蛮龙的嘴中长有两排锋利的牙齿,粗大的牙齿边缘有密集的锯齿。在蛮龙的脑袋和脖子之间附着有大量的肌肉,使蛮龙嘴巴具有强大的咬合力。这样的牙齿和嘴巴,使得蛮龙所向披靡,普通的动物被它咬到几乎必死无疑。
蛮龙的巨大头骨
蛮龙不仅脑袋大,其身体也非常强壮,身体后面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用来保持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运动的力量则完全来自于长而有力的后肢。蛮龙的后肢骨骼强健、肌肉发达,脚上长有四趾,其中的三趾着地,能够留下超大号的“鸡爪印”。蛮龙的前肢比后肢短得多,但前肢上长有三只弯曲坚硬的大爪子,是杀伤力十足的捕猎工具。因此从蛮龙的身体结构上看,它们巨大、强壮而凶悍,完全就是一台恐怖的“杀戮机器”。
异特龙的复原图
生活在侏罗纪的蛮龙
正在攻击剑龙的蛮龙
蛮龙生存于距今1亿5千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的北美洲和欧洲,尽管今天两个大洲相隔着浩瀚的大西洋,但是侏罗纪时期北美洲和欧洲的距离却非常近。侏罗纪时期的地球比今天温暖、湿润,陆地上覆盖着大片的森林,这就为植食性恐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其中有巨大的梁龙、腕龙、迷惑龙、圆顶龙,还有背上长有骨板的剑龙、西龙和奔跑迅速的弯龙、橡树龙等各种植食性恐龙。它们的存在吸引了许多食肉恐龙,如蛮龙、异特龙、角鼻龙、嗜鸟龙等。
与蛮龙生存在一起的肉食性恐龙中最著名的就是异特龙。异特龙被称为“侏罗纪的狮子”,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们是侏罗纪最强的食肉恐龙,那么,它们和蛮龙谁更厉害呢?
其实异特龙的平均体长只有7—8米,体重不足3吨,在体长超过10米的蛮龙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尽管异特龙不大,但是它却有一个大个子的亲戚,那就是体长超过10米的食蜥王龙。食蜥王龙的体长虽然与蛮龙差不多,但是身体的强壮程度却远不如蛮龙,而且它继承了异特龙家族身体偏瘦的缺点,它的体重一般都不足5吨。所以,如果蛮龙与食蜥王龙爆发大战,蛮龙是占有明显优势的。因此,在侏罗纪狂野的世界中,蛮龙才是真正的王者,它是侏罗纪时期最强的食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