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展的新可能
——从艺仓美术馆的“基里科&莫兰迪”展谈起

2017-07-20 10:10
画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莫兰迪布面乔治

一 文

大师展的新可能
——从艺仓美术馆的“基里科&莫兰迪”展谈起

一 文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43cm×30cm 1953年

1919年,乔治·德·基里科(Ciorgio de Chirico)致信给学者阿尔登格·索菲奇(Ardengo Soffici),请他帮忙联络一位年轻的叫做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的艺术家,他在信中写道:“来自博洛尼亚的莫兰迪,为人诚实,非常聪明。”还说,“无论如何都要帮他一把,即使为他写一本专著也不为过。”由此展开了两位艺术家之间的交往,短暂,却意义重大。当然,在这之前,莫兰迪早已研究过由基里科和卡拉(Carlo Carra)创立的“形而上”画派,并且创作了一系列形而上风格的静物画。这批作品保持了他一贯的简洁和纯粹,同时精准地表现了日常的神秘性。

2017年6月,基里科与莫兰迪这两位意大利现代主义大师在上海艺仓美术馆“重逢”。共计140余件(套)展品,其中包括基里科油画31件、雕塑5件和2套石版画,以及参与戏剧创作的舞台设计、服装造型设计、蛋彩素描等19件作品。莫兰迪原作共27件,包括12件油画、15件铜版画和素描。

艺仓美术馆由原上海煤运码头旧址处煤仓的八大煤斗为核心再建而成,坐落于黄浦江边,风景怡人。美术馆主体共五层(含负一层),展示面积计3000平方米左右。从架构而言,该展颇具雄心,邀请了基里科基金会委员、艺术史学者乔凡娜·罗萨里奥(Giovanna Rasario)和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学者瓦萨里奥·德奥(Valerio Dehò),与123ART总裁塞吉欧·梵东尼(Sergio Fintoni)、艺仓美术馆艺术总监张熹共同策划。就作品而言,带来了一系列教科书级别的原作,包括基里科的《一条街上的神秘与忧郁,推铁环的小女孩》《特撒列海岸》和莫兰迪的《静物》《风景》等。展览从20家意大利的官方、民间机构及私人藏家处租借作品,挑选作品、运输、文献整理、展陈方式,每一个过程都要花费大量财力、精力、物力。艺仓美术馆为何选择呈现这两位艺术家作为其开馆大展呢?该展唯一中方策展人、艺仓美术馆艺术总监张熹解释道,“(基里科与莫兰迪)这两位作品与行事风格殊异的艺术家,却有一个共同点——拒绝矗立在当代先锋的浪头上,甚至是逆潮流而行回到绘画本身深潜……此时此刻,探讨基里科与莫兰迪代表的意义,对于中国当下在叛逆、前卫、过气、保守资讯中不安泅泳的年轻人,希望带来更多对自我的肯定与信心”。

张熹,西安人,早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壁画,后回到西安创办实验性质的设计院校。艺仓美术馆是其近年来计划打造的一个美术馆的综合体。就美术馆主体而言,其长期规划旨在关注以下版块的艺术现象:一、西方经典艺术,将欧洲现代主义以来经典艺术介绍给国内的观众,主要是100年以来的教科书级别的重要艺术家,基莫展是该版块的第一次实践;二、亚洲单元,主要展出亚洲当代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呈现亚洲范围内多元、多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生态;三、新媒体单元,举办一些小型的实验性质的新媒体艺术展览或活动,保持持续性的关注,以梳理出当下新媒体艺术的动向;四、设计和二次元展览,吸引不同维度的观众。作为综合体,除美术馆主体之外,还将打造集艺术、生活、时尚、休闲为一体的商圈。今天的美术馆,不再仅仅是展示艺术作品的空间,它承载了城市生活的更多功能,展览、文创产品、咖啡厅、购物中心等不同部分,满足市民欣赏艺术、休闲生活的需求。

上世纪80年代,国门开放,大量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书籍进入高校,进入文艺爱好者的视野。100年来的风格样式通过印刷品,被饥渴的艺术家们“拿来”使用,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至今的格局。然而,迄今为止,面对这100多年的流变和历程,我们仍然没有建立起线性的梳理和阐释系统,亦没有足够的原作观看经验。近年来,在商业的推动之下,西方现当代大师的引进展层出不穷。满足普通观众欣赏大师原作需求的同时,商业展在中国情境、“中国特色”下操作的合法性、合理性也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博伊斯、基弗、劳申伯格、大卫·霍克尼、吕佩尔茨、达利等现当代最重要的一批艺术家作品都曾被“引进”,无不引起极大关注和讨论。相较而言,基莫展来得似乎有些悄然。该展无疑有着商业操作的背景,那么,如何保证展览的叙述线索明确和作品质量合格,也就成了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据张熹所言,该展虽然是从多家单位租借展品,但因共同策展人分别来自基里科基金会和莫兰迪美术馆,自身也是艺术史学者,所以在选择展品和文献阐释的过程中,天然地比较谨慎,有着相对较高的标准。

《玫瑰》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38cm×31cm 1962年

《风景》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54cm×43cm 1943年

走进展厅,迷宫般的展示空间内,基里科的作品依据时间和地理脉络进行叙述。从希腊到慕尼黑,从都灵到佛罗伦萨,从巴黎到费拉拉,再到罗马,不同时期的不同创作,以及贯穿其中的古典造型与现代思想的融合,观者逐渐形成对基里科艺术的感性认识。在艺术史中,乔治·德·基里科是一个极为特别的个案。他是一个生于希腊的意大利人,父亲在希腊的沃洛斯担任铁路工程师一职。他的童年时代,正值19世纪希腊考古大发现。作为欧洲本源的希腊古典文明,和现代思想的交织构成了基里科艺术创作的底色。基里科的画面重复着石膏像、广场、投影、现代建筑、塔楼、烟囱、铁路,偶尔还有路过的火车。这些元素多半来自他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却奇异得如同梦境,充斥着不安、神秘、忧郁和失落。值得注意的是,该展着重提示了基里科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矛盾点。即他想要彻底回归古典而不被认同,背离形而上、否认超现实主义与其联系之后,在上世纪60、70年代重绘自己早年代表作,并宣称藏家们手中他早期作品均为赝品这一争议事件。展出的《一条街上的神秘与忧郁,推铁环的小女孩》(1960年)与其1914年的名作《一条街上的神秘与忧郁》进行仔细比对,即可看出这个艺术家矛盾与奇异的思想。

《一条街的神秘与忧郁,推铁环的小女孩》乔治·德·基里科布面油画 58cm×74cm 1960年

《特撒列海岸》 乔治·德·基里科 布面油画 73cm×93cm 1926年

莫兰迪作品则按门类区分,涵盖花卉、风景、静物等油画作品以及10余件铜版画。与基里科不同,莫兰迪在早期短暂地参与当时流行的国际艺术运动,比如印象派和形而上。但随后他便抽身而去,转向描绘内心世界和日常的神秘性,久居博洛尼亚,不旅行,不结婚,被评论家称为“僧侣画家”。动荡的上世纪上半叶,莫兰迪“躲进小楼成一统”,几乎是漠视了现代主义的风起云涌。作为艺术家,莫兰迪是最好阐释也是最不可言说的个案之一。我们可以讨论他从塞尚的绘画里吸取的对基本形式的重视,或者他欣赏的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纯粹主义”理念中的简洁,或者从他对宋画的研究来挖掘他绘画中所谓的“东方美学”。但是,站在莫兰迪的任一幅静物或者风景面前,那微妙柔和的色彩,那些平凡又静谧的瓶瓶罐罐,给人带来的是忘却一切知识背景的纯粹感动。

时下,民营美术馆已经成为推动、展示、梳理现当代艺术的重要一环。已有许多馆通过一次次的展览,一次次的叙述,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形象。但是也毋庸讳言,大多数的民营美术馆运营艰难,资金来源的单一、藏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学术标准、对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乃至人员结构的不稳定性,无一不在影响其处境。可以说,民营美术馆整体而言,还处在一个非常脆弱的时期。作为一个新馆,艺仓美术馆的这次基莫展开了一个好头。然而,接下来,艺仓要如何避免这些前行路上的暗礁,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来给予答复。

《古代石膏像与橡胶手套》乔治·德·基里科 布面油画 50cm ×60cm 1959年

《考古学家们》乔治·德·基里科 布面油画 60cm ×80cm 1961年

注:

展览名称:基里科&莫兰迪——意大利现代艺术的光芒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7日-9月10日

展览地点:上海艺仓美术馆

艺仓美术馆外景

猜你喜欢
莫兰迪布面乔治
王秋莲
塬(布面油画)
詹克兢布面油画
莫兰迪 静物
莫兰迪的夏天
吓人的成绩单
安静地欣赏几支花瓶
游乐场(上)
张方白艺术作品
乔治和他的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