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西 林永生
李晓西 林永生
本文从政府对市场作用的战略定位、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四个方面,回顾了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目前,中国已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政府越来越强调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二是中国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三是中国市场化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四是中国越来越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入全球经济。最后,针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了相关对策思路。
市场经济 改革 开放 全球化
林永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有一条主线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得益于此,中国的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才能实现良性互动,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制度红利、助推经济腾飞。本文重点围绕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进展与成效,并结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5年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有关对策思路,供决策参考。
中国政府颁布实施的历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政府在下一个五年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能够反映政府对各个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的研判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实际上,中国市场化改革或者说市场经济发展成效与政府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及其演化是分不开的,表1梳理了1981年以来历次五年规划的有关表述,尝试勾勒政府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及其演化历程。回顾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五个相对关键的时间节点:一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全面启动改革开放;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三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以下简称“WTO议定书”)的最终签署,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WTO;四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市场化”有了更清晰准确的定位;五是20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总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政府越来越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辅助地位”到“与计划相结合”,到“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到“基础性作用”,再到“决定性作用”。
表1 1981—2016年中国历次五年计划或规划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定位
五年计划或规划对市场作用的定位相关表述六五计划(1981—1985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根据多年来的经验,要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地协调发展,必须正确贯彻执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把大的方面用计划管住,小的方面放开。七五计划(1986—1990年)逐步完善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逐步完善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八五计划(1991—1995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初步适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九五计划(1996—2000年)更多领域运用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深化改革,更多领域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竞争性行业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产业也要引入竞争机制,使经济更有活力和效率。十五计划(2001—2005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积极性和创造性。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政府公开发布的历次五年计划或规划纲要整理而得。
自1978年开始,中国启动了以市场化取向为主的改革。如前所述,政府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战略定位直接影响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与此同时,很多学者围绕如何界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如何深化与推进市场化改革等问题也进行了剖析,并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作为早期倡导市场化改革的学者之一,笔者的学术生涯与市场化理论和主张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央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的安排与支持下,笔者于1983年开始参与农村经济调研,并从实践中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认识到市场的作用。*李晓西、王逸舟、樊纲、王振中等:《市场化改革思路的主要特征与内容——深化改革的战略选择》,《世界经济导报》1987年11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它是一种制度安排,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追求市场化是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人民来决定生产、交换与消费。
依据历史脉络和阶段性特征,笔者曾将1978年以来的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的起步”“改革的初步进展”“改革的全面推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并完成了市场化的专著。*李晓西:《中国市场化进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这里沿用这种阶段划分,简要回顾与述评这四个阶段。
(一)市场化改革的起步(1978—1984年)
市场化改革的起步在改革开放初期,时间为1978—1984年。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改革从农村突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改革的突破口,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1978—1984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55.4%、粮食产量增长33.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1978—1983年中国人均年消费额增加了108元,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二是尝试企业改革,向国营企业放权让利。这一时期,国营工业企业的改革开始了初步探索,对其放权让利,国营工业企业得到了初步的自主权,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三是恢复城乡商品市场。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城镇个体经济,商品市场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四是尝试市场新体制,设立国家经济特区。1978—1983年,中国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完成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进展(1985—1991年)
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进展时期是从1984年10月直到1991年底,可称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村改革的深化,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1984—1991年,主要由原先社队企业转变而成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令人瞩目,8年时间里,总产值、利润总额都增长了十几甚至几十倍,但其增长率波动性较大。关于粮食购销体制改革,199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改粮食统购为粮食定购。二是企业改革的推进,普遍实行承包制。承包经营责任制最初推行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的经济责任制基础上开始的,在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企业“两权分离”后有了更快发展,1987年在全国大中型国有企业中迅速推开。三是流通领域的改革。这一时期,推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从“双轨制”改革到尝试进行“价格闯关”。四是对外开放的扩大。4个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道窗口,取得了巨大成绩,也为以后的进一步开放奠定了基础。1984年5月,国家正式确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扩大经济权限,给予外商优惠政策,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全面铺开。
(三)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1992—2001年)
1992—2001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期,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即股份制的推行与“抓大放小”改革。二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补充地位”到“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全面对外开放,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994年起,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满足加入WTO的要求,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迅速推进,包括外商投资、外贸体制等领域的政策及规定逐渐与国际接轨。四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劳动力就业。五是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转变,即初步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四)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02年至今)
自2001年正式加入WTO,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时期。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加入WTO以及中国倡导发起并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二是完善所有制结构,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非公36条”的出台;三是深化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和油气、电信等垄断行业改革;四是简政放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五是共享市场化改革成果,即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六是转变发展理念,中国政府及领导人认识到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资源与环境代价过大,开始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更优的发展理念统筹指导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比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新理念。
量化测度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或市场化改革成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涉及如何依据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市场经济有效性、稳定性等内容定义市场经济,构建市场化指数的问题。从实践上看,涉及争取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应对部分国家对华反倾销的问题。
(一)从WTO议定书第15条谈起
WTO议定书第15条为“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其中关键规定为(a)项(i)目、(a)项(ii)目以及(d)项。(a)项(i)目内容是,如受调查的生产者能够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在确定价格可比性时,应使用受调查产业的中国价格或成本。否则,就适应(a)项(ii)目,即可使用“替代国”的方法计算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和“倾销幅度”,也就是采用与中国该产品有着类似或者相似生产条件的国家的产品数据作为计算依据。(d)项内容是一旦中国根据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证实其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则(a)项的规定即应终止,但截至加入之日,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中须包含有关市场经济的标准。无论如何,(a)项(ii)目的规定应在加入之日后15年终止。此外,如中国根据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证实一特定产业或部门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a)项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不得再对该产业或部门适用。
反倾销调查领域的“替代国”方法实际上脱胎于1999年11月底中美双边签署的入世协议,之后因为中国正式加入WTO而导致双边义务的多边化,才最终将美国国内法中反倾销领域针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实施的“替代国”方法这一技术操作规定,被纳入WTO的法律体系中而得以国际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其《对外贸易法》中设定了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产品的倾销幅度,并据此课征高额反倾销税来限制该国产品出口规模。当中国产品开始大量出口美国后,美国政府自然将这种“替代国”方法适用于中国产品。欧盟也有同出一辙的“类比算法”。它们成为美欧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杀手锏”之一。对WTO议定书第15条的法律定位应当是:它不是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条款,而仅是反倾销这一特定领域内有关技术操作问题的规定,是仅针对中国的、具有歧视性的技术性不利条款。从关贸总协定(GATT)到WTO,全部法律文件中根本没有任何“非市场经济国家”或类似概念。遍查WTO的法律文件,只有GATT1947的反倾销规则中出现过“贸易被完全或实质上完全垄断的成员”的概念。*荣民:《还原“中国入世议定书第十五条”真相》,《财经》2016年第35期。
(二)中国已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入世以来,部分国家基于WTO议定书第15条,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Non-Market Economy Country,缩写为NMC),开展多起对华反倾销诉讼,致使中国出口企业受到不公平待遇。2003年起,为应对国外反倾销诉讼,促进各方对中国市场经济的了解,我们曾编制中国市场化指数,动态监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发布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系列报告(2003、2005、2008、2010),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获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并在国外发行了英文版。该系列报告根据现代经济理论对市场经济的主要概括,尤其是借鉴欧盟、美国、加拿大反倾销对市场经济标准的法律规定,提出了判定市场经济国家的五条带有共性的标准,即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金融参数合理化,并据此构建了由3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市场化指数。
从表2可知,1978—2008年中国市场化程度一直在稳步提升,特别是1992年中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市场化程度提升速度明显加快。假设存在一个100%的市场经济标准,2001年底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已达到64.26%,2004年以后超过了70%,2008年增至76.4%,这意味着中国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建立。该系列报告根据国际比较,初步判断60%可以作为市场经济标准的临界水平。因此,中国已经属于市场经济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表2 1978—2008年中国市场化指数
(三)部分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自由度的评估
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The Fraser Institute)和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测算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是国际上引用较为广泛、亦可近似衡量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两类代表性指标。弗雷泽研究所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旨在测算国家和地区的机构设置、运转功能以及政策与经济自由的契合程度,包括5个方面:政府规模、法律结构与产权保护、货币政策合理性、对外贸易自由度、信贷和劳动力及商业管制。其2014年发布了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满分10分,中国得分为6.45分,排名第113名。*资料来源:弗雷泽研究所官方网站,https://www.fraserinstitute.org/economic-freedom/map?page=map&year=2014。美国传统基金会即将公布的201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重点强调了自由贸易对国民财富与福利的影响,并构建了自由贸易度指数,详见式(1)。假设自由贸易度指数满分100分,在181个测度国家中,中国得分为73.6分,排名第116名。*资料来源:美国传统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www.heritage.org/international-economies/report/2017-index-economic-freedom-trade-and-prosperity-risk。
i国自由贸易度指数=
(1)
总体来看,无论是市场化指数,还是经济自由度指数或自由贸易度指数,尽管在具体指标上略有差异,但都大致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经济体对自由市场规律的遵循程度,如果折算为满分100分的话,中国得分大致为70分左右。这进一步表明中国已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第143个会员国,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自身发展成就的认可,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与对外放开的必然要求。入世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从自由贸易规则的学习者变成自由贸易规则改革的倡导者,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秩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履行入世承诺、遵守国际规则;二是促进自身发展、助推世界经济。
(一)履行入世承诺、遵守国际规则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始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始终是自由贸易原则的重视维护者,始终是多哈回合谈判的积极推动者。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胡笑红、王丽梅:《中国加入WTO承诺全部履行完毕》,《京华时报》2010年7月21日。以降税为例,中国2001年底加入WTO,2002年1月1日就开始全面下调关税,分10年逐步实施。其中,对绝大部分进口产品的降税承诺在2005年1月1日已经执行到位;到2010年1月1日,所有产品的降税承诺已经履行完毕。中国平均关税总水平从入世前的15.3%降到2010年的9.8%。*李健:《入世15周年中国与世界共赢》,凤凰资讯,http://news.ifeng.com/a/20161211/50398431_0.shtml。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的2015年中国履行WTO承诺情况报告显示,入世以来,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美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额出现急剧扩张:2014年,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贸易总额达124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545%;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达43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733%。
(二)促进自身发展、助推世界经济
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良性互动,促进了中国自身发展,也对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WTO官方提供的最新数据,*资料来源:WTO官方网站,http:// stat.wto.org/country profiles/CN_e.htm。可就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进行横向比较:一是总体来看。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87万亿美元,人均GDP为7503美元,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2.1%,人均贸易额为1677美元,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为22.3%。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商品贸易出口国,第二大商品贸易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第三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二是在商品贸易方面。2015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为3.95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7万亿美元,2010—2015年年均增长8%,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13.8%;进口额为1.68万亿美元,2010—2015年年均增长4%,占世界商品进口总额的10.06%。贸易规模和发展速度的背后,更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初级产品(农产品、燃料以及矿产品)的出口仅占商品出口总额的3.3%。三是在服务贸易方面。2015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0.7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0.29万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总额的6%,交通、旅游分别占中国服务出口总额的13.5%、40%;进口额为0.47万亿美元,2010—2015年年均增长21%,占世界服务进口总额的10.11%。
纵向来看,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外经济贸易飞速发展。如图1所示,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0.5万亿美元,尽管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因外需低迷,货物进出口贸易有所下降,2010年前后又延续了以往强劲增长的势头,2015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3.95万亿美元,接近15年前货物进出口总额的8倍。
图1 2001—201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百万美元)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查询”栏目中的“年度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在国际投资领域,中国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外商投资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均大幅增长:200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496.7亿美元,2015年则增至1262.7亿美元,增加了766亿美元,增幅达154.2%;2007年中国对世界投资净额为265亿美元,2015年则增至1456.7亿美元,仅仅8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增加额1191.7亿美元,增幅近450%。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底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已经超过了外商投资总额,成为净对外投资国。
事实证明,“入世”之后,中国在充分依托、运用WTO国际贸易规则的同时,及时兑现承诺,仅用了12年时间就从世界第六大贸易国跃居全球首位。中国自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以来,连续3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事实证明,坚持开放是正确的。我们尊重和运用国际规则实施改革开放,是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所在。
4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越来越强调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总体上处于改革攻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二是中国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三是中国越来越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入全球经济。入世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全球治理等诸多领域,实现自身发展同时,也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直接带动了世界经济复苏。
如何看待中国获取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球已经有80多个经济体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包括俄罗斯、巴西、瑞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同时包括北欧、英国以及荷兰在内的国家(地区)也都支持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而美国、日本等国坚持WTO条款并不意味着中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欧盟有意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态度暧昧且明确表示需要附加限制性条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一些东欧国家,由于国内的落后行业形成的强大游说力量,对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予以反对。*商务部:《强烈不满欧美日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新闻网,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61209/30072168.html。对此,我们认为,中国需要给予应对:一是充分利用多种平台表明立场、坚定信心,无论个别国家是否承认,中国已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这不是自说自唱,而是中国持续推进国内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也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二是呼吁各国严格履行WTO规则,尽快废除以“替代国”方法对华反倾销。WTO议定书第15条(d)项明确指出,“无论如何(a)项(ii)目的规定应在加入之日后15年终止”,截至2016年12月12日中国入世已满15年,各方应当遵守国际公约摒弃“替代国”方法。如果个别国家试图使用“市场扭曲”或者其他借口代替“替代国”方法继续对华反倾销,中国可以也必须利用WTO相关规定和国际机制进行申诉,据理力争。2017年3月21日,中国已就欧盟对中国征收反倾销关税的“替代国”做法正式向WTO提出争端机构介入,就是很好的例证。三是在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上把握程度,认准这仅是在WTO框架里具体反映在反倾销上的一项规定而已。仔细研读WTO议定书第15条可以发现,WTO成员国需要依据其国内法研判受调查的中国企业或产业是否具备市场经济条件,这是一个双边、而非多边的商务谈判问题,自然也不是靠WTO机制与协定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研究表明中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这本身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如果我们曾认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意味着不成熟,那么现在则应有新的辩证解读。一方面,从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看,我们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从近些年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看,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与特色,取其精华、防其弊端,不套用西方国家的市场制度。我们看到,按美国原先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规则,就是想借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国企比重等来排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遏制中国。这步棋是别有用心的,我们要保持清醒。比如,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需要改革,但不能“自毁长城”“粉身碎骨”,而是通过“脱胎换骨”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绝不是通过改革以迎合某些国家扩展国际市场的私利。*李晓西:《中国石油行业竞争与垄断关系前瞻》,《中国石油企业》2008年第2期。换言之,中国对自由贸易的一个理念是,需要规则、坚决维护,但要从国情出发,要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争取时间,在成长中完善、在完善中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过去40年,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面对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如何坚持对外开放,不仅需要态度,更需要智慧。上届美国政府并不是以否定国际化为招牌,而是以对多边贸易为主的WTO多哈会谈难以进行、国际形势有新特点为借口而另辟TPP之路。在坚持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上,我们不是一般地承认对外开放的口号,而是要有实质性的安排。即不同意以新形势、新议题否定多哈回合谈判。要在2013年巴厘《贸易便利化协定》和2015年WTO贸易部长《内罗毕宣言》的基础上,维护WTO在多边体制和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中的主渠道地位,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一步的成果,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均衡、共赢、包容发展的分享,推动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李晓西、宋则:《从双轨制到市场化》,《财贸经济》1987年第12期。
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
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年版。
4.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8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10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李晓西:《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及其若干思考》,《改革》2008年第4期。
7.李晓西:《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中国市场化进程演进轨迹》,《改革》2011年第12期。
8.李晓西、林永生等:《中国传统能源产业市场化进程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李晓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理论新突破》,《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2期。
10.Li Xiaoxi.AssessingtheextentofChina’smarketization,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6.
责任编辑:李 蕊
李晓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本文为“改革开放40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