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
——兼论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的思想

2017-07-20 08:56
观察与思考 2017年8期
关键词:潮头先进性总书记

刘 力 锐

勇立潮头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
——兼论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的思想

刘 力 锐

勇立潮头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时期伟大实践的形象概括。勇立潮头有着丰富的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勇立潮头的前提,贵在实干是勇立潮头的关键,创造实绩是勇立潮头的落脚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勇立潮头的先行者,就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保持敢闯敢试的精神。

先进性 勇立潮头 治国理政 中国共产党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引用宋代诗人潘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诗句,倡议二十国集团要敢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勇立潮头,争做弄潮儿,不仅是对二十国集团的倡议,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新的形象的概括,更是对全党同志发出的新的伟大的号召。我们要从党的先进性高度来深刻理解这一概括,全面准确地把握勇立潮头的内涵,争当勇立潮头的先行者。

一、勇立潮头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党章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进性是对中国共产党先锋队本质的定位,而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践行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主体,理应成为按照先进性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一个政党是否先进,具有什么样的先进性,不能靠自我标榜,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只能在实践中发挥和体现出来,并通过实践结果来检验。①参见胡承槐:《先进性建设:当代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与要求,最根本体现就是在发展中推进历史进步。按照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承担起了历史使命,勇立潮头,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勇立潮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旧中国的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使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勇立潮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勇立潮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据史立论、论从史出。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这就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生动写照。这一切成就都是我们党始终自觉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自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自觉践行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二、勇立潮头具有丰富的内涵

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做到勇立潮头,就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勇立潮头的丰富内涵:

(一)勇立潮头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要想做到认识正确,就必须坚持在一切活动中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规律来认识事物,把握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勇立潮头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中的思想作风和实践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论述和决策上都生动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和自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②《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在道路选择的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道路选择必须符合中国实际。走中国道路并不排斥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在治国理政的总方法论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二)勇立潮头必须重在落实,贵在实干

勇立潮头的关键是投身社会实践,重落实,重实干。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的跋中这样写道:“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在于它是行动。”①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实践是最硬的标准,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怎么样,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

1.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马克思曾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邓小平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74页。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扬了我们党一贯提倡的实干传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贯风格,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思想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为何要真抓实干。就党和国家事业而言,真抓实干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④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8月2日。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不实干,再美的蓝图也是“镜中花”;不落实,再好的决策也是“水中月”。他在2011年3月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是指出:“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⑤习近平:《关键在落实》,《求是》,2011年第6期。第二,如何真抓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抓落实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向,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他强调真抓实干,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既要学习曹冲称象,又要学习庖丁解牛。第三,真抓实干要把握哪些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落实要吃透精神而不照搬照抄。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强调,我们必须把中央的精神同浙江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一方面,对中央的精神要坚决、认真、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决不能阳奉阴违,另搞一套。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不唯上,做到深化细化具体化,这才是真正与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2.敢于担当,勇于直面矛盾。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担当”这个词语经常可见,成了他反复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一种领导行为。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他还反复强调“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坚决主张要支持、保护、重用敢抓敢干、勇于负责、善于负责的领导干部,要“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敢于担当是衡量好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敢于担当就是领导干部敢于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面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负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3.善于解决问题、化被动为主动。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只有立足时代去解决特定的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进步。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要直面问题,不浮躁不退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倒逼”的客观事实,唯有变动力为压力,尽早觉悟,抓紧行动,才能从“倒逼”走向主动。他在主政浙江期间实施“腾笼换鸟”、“借地升天”、“凤凰涅槃”等战略,都是浙江从“倒逼”走向主动的生动实践。我们的改革、发展都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深化的。他在主政浙江时曾明确指出: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把工作的着眼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上。习近平同志关于“着眼解决三类问题”的重要论断,内涵丰富,指向明确,迄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谆谆嘱托,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行动指南。

(三)勇立潮头必须务求实效,创造实绩

勇立潮头的目标是求得实效,做出实绩。实效实绩是检验共产党人干事创业成效的根本尺度。通观习近平总书记的诸多论述和讲话,他在论及具体工作、工作方法时,经常使用“实效”或“成效”等提法;在论及党和人民关系或政绩观时,习近平总书记较多地使用“实绩”或“业绩”等表述。虽然“实效”与“实绩”在使用的语境和侧重点上有差别,但二者统一的,实效是实绩的基础,实绩是实效的积累,只要招招见实效,善作善成,就会步步出实绩,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选择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准和尺度,必须坚持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和历史检验的有机统一。

1.坚持实践检验。恩格斯说过:“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4页。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完成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实践是检验工作成效、干部政绩的根本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名声在民间。”②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2013年第8期。

2.坚持人民检验。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指出:“无论在哪个方面、哪个部门、哪个地方的党员干部,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本领,切实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247页。这期间他高度重视为民办实事,强调为民办事旨在为民,重在办事,成于务实。为民办实事,最大的实效就是真正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他指出:“群众最能体验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成效,要让群众来评判办实事工作的成效。”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247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成绩。

3.坚持历史检验。历史检验就把我们的业绩放在时间的维度来考量,对此要讲两句话:一方面历史检验就是我们对未来的担当,就是站在今天,为明天做事,多做长远之事。另一方面历史检验就是我们要对未来负责,这是今天做事的底线,要不危害明天。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经常勉励和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做近期能见效的大事好事,又要着眼长远、着眼根本,多做一些打基础、做铺垫的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他指出:“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当前不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情也要努力去做。”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对那种“空前绝后”、只为当任政绩、不计后任包袱,甚至不惜犯下过失的政绩要坚决杜绝。

三、争做勇立潮头的先行者

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是关键少数,在推动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应该自觉地争做勇立潮头的先行者。

(一)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立足实际

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就强调:“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关键在于用好的作风来办好事,用实在的项目来办实事。”②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质。他反复强调要努力在抓作风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求客观实际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就要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就要找准穴位、抓住关键。

1.坚持调查研究,摸透实情。调查研究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是摸清实际情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领导干部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把真实情况摸清楚。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③习近平:《深入扎实抓好改革落实工作,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人民日报》 2016年2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调查研究是推动工作的过程,无论是制定决策、还是实施决策都离不开调查研究。

2.坚持群众路线,摸清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中都会有不同的内容和需求,这要求我们要坚持需求导向,坚持群众路线,摸清人民群众的需求实际。而要摸清老百姓的需求实际,就要反对各式各样的官僚主义。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尖锐批评了官僚主义的作风,指出有的干部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关注,不愿深入困难艰苦地区,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3.坚持瞻前顾后,摸准方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过程。我们的发展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蓝图,而是在既定前提和基础上进行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推翻前任再重来”等瞎折腾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对这种劳民伤财作法,社会诟病,群众反感。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三把火’该不该烧,什么时候烧适宜,都要从实际出发。”④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培养“接力意识”,既要善于“瞻前”又要善于“顾后”。他曾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瞻前”既不搞“一个师公一套法”,也不刻意搞“新官上任三把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强调:“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⑤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领导干部也要善于顾后,努力培养长远的战略眼光,为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

(二)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干在实处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决策部署做出之后,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256、97、142页。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抓出实效,才能善作善成,不辱使命。

1.要树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想干事、肯干事、敢干事,还要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特别是对事业要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仅仅是上级推着干。群众推着干,首先是自己要始终充满激情、充满干劲,这样去干事业,才能更加主动,更加自觉。”②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256、97、142页。理想信念是引领干事创业的旗帜,理想信念坚定,谋事创业才能有定力和动力。信念坚定不移,意志坚如磐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谋事创业的政治定力之基。特别是现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挑战增多、干扰不断,风口浪尖的考验也多,如果信仰不坚定,精神“缺钙”、骨头不硬,就容易在风浪面前东摇西摆。

2.要具有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要担当。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没有担当,何谈领导,何以率下?因此,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担当精神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觉悟和党性,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胸襟和勇气,也决定着领导干部职责的履行、作用的发挥、贡献的大小。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善于负责。敢于负责,就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大胆工作,以敢抓敢管,尽职尽责、奋发有为为荣,以不负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耻。

3.要保持常抓不懈的工作干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抓机遇,抓不住机遇,就只剩挑战了。”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256、97、142页。他在主政浙江期间,就曾对如何落实重大战略部署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的精髓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今天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需要追本朔源融会贯通。总结这方面的思想有这几个要点:第一,既抓部署,又抓落实。无论是贯彻上级的决策,还是本级的部署,都要做到既抓部署、又抓落实,在部署中出实招,在落实中出实效。第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抓落实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第三,积小胜为大胜。要把重大规划和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每年抓几个重点,完成几项任务,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他特别注重抓落实的韧劲,强调成功之道在于锲而不舍。习近平同志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写道:“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际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④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三)保持敢闯敢试的精神,走在前列

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持先进性就要走在前列。“先进之路、前列之途往往不是平坦大道……,不敢闯、不敢试,墨守成规,不能走在前列。”⑤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256、97、142页。勇立潮头,保持先进性必须以敢闯敢试的精神,冲破思想禁锢,打破条条框框,不断探索试错,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增强问题意识,不断在改革中解决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改革、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问题就是差距,问题就是短板,问题就是痛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就是要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抓难点、补短板,尚未推出的改革要加快推进,已经推出的改革要加快落实。”②习近平:《强化基础注重集成完善机制严格督察,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推进改革》,《人民日报》 2016年8月31日 。

2.善于把握机遇,不断在创新中抢占制高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既是一个必经的,又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我们客观上面临矛盾、困难和风险。面对这些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看到挑战的一面,看不到机遇,或被困难和风险吓倒,或徘徊不前;另一种是既看到挑战,更看到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克难攻坚,奋勇向前。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困难是一道坎,是一道分水岭。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进入一种新境界中。”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战略机遇期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善于把握机遇就是要分析我们所面临外部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就是要分析我们自己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把战略机遇期所具备的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3.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不断发展中与时俱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而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前提和“总开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改革要做到三个坚决:“坚决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⑤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凌 雁

作者刘力锐,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杭州 311121)。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专项课题《“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契合性研究》(16MYZX05YB)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潮头先进性总书记
张立勇:勇立潮头 奋楫者先
篆刻
时局图
崔根良:勇立潮头 引领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勇立潮头唱大风
习总书记“下团组”
观 潮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课参考教材》出版